怀念潮汕画坛的“群体导师”王兰若先生
(左起)王璜生、方楚雄、许习文在活动现场。
南都讯 记者高远 日前,汇正雅集第一期活动:“香远益清— 回忆王兰若先生”在广州举行,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教授方楚雄、中央美术馆馆长王璜生、广东崇正拍卖有限公司首席执行人许习文做客汇正艺术,以对谈的方式来追忆王兰若先生的一生。
粤东画坛耆宿王兰若先生今年7月仙逝,主办方本次举办王老纪念展,共带来4 0余件作品,囊括王老从19 6 2到20 14年的作品,基本上将王老各个时期的作品都有所呈现。展览将持续至9月22日。
学艺术“第一口奶”非常重要
“王老师是我的恩师,我的第一个绘画启蒙老师,我有今天也离不开他。”大约五六岁时,方楚雄就在家人的帮助下拜师于王兰若门下。在当日的活动上,方楚雄表示,虽然自己后来到美院也跟了很多老师,但学艺术的都知道,“吃第一口奶”的老师是非常重要。
“从王兰若老师教我画画、他的为人等等,皆可感受到他的人品、画品方方面面,对后来我个人的教学都有很大的帮助。”在方楚雄看来,一个人的画品高低跟人品有撇不开的关系。“我们看他走过来的一个世纪,回顾他的路程,很难有画家达到他的境界。”
方楚雄说,王兰若当年去英德劳改,在那么艰难的环境里,他仍坚持画画。“没有条件就用水泥袋来画,那种劳动强度、生活艰苦,都没有使得王兰若放弃对生活的热爱,对艺术的执着。”方楚雄认为,就这一条都是非常难的,很多人都会放弃。
潮汕画坛的“群体导师”
方楚雄现在也仍偶尔会回看王老最初在他画上面题的字。“内容非常丰富,涵盖方方面面,有一些对古代画家的点评,特别在哪里,优点在哪里,用笔用墨在哪里,有生活方面的,还有修养方面的。”
“由此可以看出王老的修养非常高,各方面的知识他都有,包括对古代画家史论方面的,他在画里面都提出来,所以这一条也很难得。”方楚雄说,即便现在去拜师、去见名家都是非常不容易,若还要在你的画上题两个字更是非常难。
“现在很多名家办班,一个学期都见不到一两次,我觉得像王老师那种教学是真正把整个心血都投进去里面,真正把学生教好。”方楚雄说。
许习文则将王兰若视为潮汕画坛的“群体导师”。“在潮汕当代画坛,哪一位不是直接或间接地得到王老的影响?”许习文还记得小时候,自己也喜欢涂涂抹抹,理想是当一名画家。家里的长辈还常常以王兰若先生的轶闻趣事引导他朝着画画的兴趣去发展,但当许习文看到王老的画作时,却感到顿时有点泄气,“即使怎样用功也不可能画出像王老这么好的画。”
“从那时候起,王老笔下神态安闲的神仙鱼,摇曳多姿的兰花便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许习文说。
晚年对生命重新的感悟
“说到父亲非常难得的性格,还有他的人生,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当他无论面对多么艰苦的生活,他都会用一种很平和,很乐观,很安静的一个方式来面对,来解决这些难题,来面对这样一个艰难的生活情景。”
活动中,王老的儿子王璜生也谈到了自己对于父亲的回忆。王璜生真正开始对父亲较为了解其实算是在“文革”时候。据王璜生介绍,“文革”一开始,王老就被关进牛棚。“我每两三天就要拿衣服给他换,每次去他都很安详,偶尔还跟我开玩笑。”王璜生说,即便在“文革”时期一家五口下放乡下期间,面对艰难环境,父亲王兰若仍然画出了两条手卷。
在活动上,王璜生也就父亲的作品特点进行了分享。在他看来,父亲早前的作品最大的特点,即一方面具有很强的表现、写实能力,但又很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的笔墨、一些非常微妙的讲究。“好像画兰花,父亲会画成很现实,自己又很理想化的兰花,包括画梅花也是充满了生命感。”王璜生表示,这些东西转化成非常具有生命情趣的画面,这一点在中国画领域里非常有特点也值得去研究。
而对于王老晚年的变化,王璜生则认为,父亲生命走到了一个阶段,他将丰富的一生感受到的东西,在这样一个特定阶段展示了出来,包括对生命重新的感悟,少儿时期一些记忆不断地浮现和表达。“生命中美好的东西在他脑里是非常强烈的。”
“好像到山下放风筝,看鱼塘里面的鱼流动,很多美好的东西会表现出来,这也是一种奇迹。”因为有时候中国画家会被一种习惯的题材固定化了,但是父亲王兰若到了晚年,将他想表达的东西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这一点也非常难得。
本文来源:南方都市报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