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鹤岗农业最早拓荒者是她

2015-09-02 09:58:24来源:东北网

打印 字号: T|T
    1983—1984年间,笔者有机会参与了由市农委主持的鹤岗市农业区划普查工作。如今,30年过去了,当年向我们提供鹤岗市早期农业发展史的乡村老同事,以及最早来鹤岗的农民长辈们大都已经过世了。本人虽然健在,但也已年近七十,我感到有责任、有义务将我所了解到的鹤岗农业方面一些陈史介绍给有兴趣知者,相互交流、传承史志。

  我市农业种植业起源于上世纪初。当时在我省的巴彦县有一个叫夏树春的大户人家,这个家族的女主妇姓王,人们都叫她“夏王氏”,她的丈夫去世早,她为了重整家业,于光绪33年(1907年)新年过后,带领四个儿子和儿媳、还有孙子孙女们,乘坐两辆四匹马拉的大车,沿着松花江北岸荒路,经过18天的艰难行程,直接来到我市现在的东山区新华镇东安村落脚,并立即组织全家老小做开荒种地准备,当年开荒3垧地,正遇上丰收年,全家喜气洋洋开始创业。

  当时,这一带除鹤立有少数人家外,往北、往东、往西,几十里没有人烟。到1928年,“夏王氏”家族已耕地达到1000余垧,1936年夏家耕地面积已发展到5000余垧,其范围:南至阿凌达河,北至鹤立河,西至垛子道,东至鹤立吉祥。这就是当时最早、最大的粮户——“夏家窝堡”,即现在的东安村前身。

  除“夏家窝堡”外,后来又陆续新来了一些开荒者,如:张家大院(张永芳家100多垧地)、程家大院(程福厚家100多垧地)、洪家大院(洪云发家50多垧地)、三门李大院(李华民家100多垧地)。这几户人家的耕地加在一起跟“夏家窝堡”没法比,可见她是我市当时最早的、最大的土地开发户,也可以这么说:鹤岗市农业最早最有成就的开拓者是一位平凡的女人。

  1983年,在我们搞农业普查调查的时候,到新华镇东安村仍然能看到“夏王氏”家留下的老房遗址,直到现在虽然这个村面貌已经发生大变化,但仍然能够找到一百年前夏家建房留下的青砖。现在,新华镇有些村屯有许多姓夏的农户,其中就有相当一部分是“夏王氏”家的后代。

  1933年,“夏王氏”家族从吉林省延边地区请来30多户朝鲜族人帮她种30多垧地水稻。这些人中的大部分后来长期留在了这里,现在新华镇的东胜村,东方红乡的桦春村中的相当一部分人就是当年来这里种水稻的朝鲜族人的后代。

  为什么说“夏王氏”是我市最早的农业开拓者呢?由于1904年我市发现了煤,从此逐年出现一批又一批到此地来的淘金者,“夏王氏”肯定不是最早来鹤岗的第一人,但是就农业方面的拓荒者而言,她是来的最早、开发规模最大的始者。

  为了开发鹤岗这块煤田,1925年,这里同时开通了火车,开通了公路。随着交通的顺畅,鹤岗地区的人口逐年增加,到了康德元年(1934年)前后,这里才出现了零星的菜地,现在的老街基老邮局、老商业局地址,就是当时我市最早的菜园子,而现在的矿区文化宫地址,就是当时全市最大的一块菜地,但也不超过5亩地,人们习惯上叫这里为“西山菜园子”。

  1936年,全市种植蔬菜的人家只有30户左右。1938年前后才逐步出现了现在的蔬园乡前进村(当时叫四合屯)、跃进村(当时叫老头沟),更新村、日新村、合兴村等村屯,每个村屯也只有不到10户人家,人们习惯上叫这些地方为“西山沟菜地”,这些菜农基本上都是山东人。

  1940年—1945年前后,现在的红旗镇、东方红乡才出现少部分种菜农户。红旗镇最早的村屯是现在的新兴村,只有不到5户人家、20多口人,种十几垧菜地,当时人们叫这个屯为“西农园”。而现在的红旗镇合心村当时只有3户人家,种十几垧菜地,人们叫这里为“东农园”。

  通过以上事实可以确认,我市农业最早发祥地是现在的新华镇东安村,而最早拓荒带头人就是“夏王氏”。“夏王氏”虽然是一位不识几个字的,且没有丈夫依靠的平凡女人,但她的业绩让后人敬佩。
相关文章

最新推荐

最新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