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羽佳: 琴声里的霸气与张扬

◎ 辜晓进
雷鸣般的掌声中,王羽佳上台了,着一袭布满银色亮片的露背曳地长裙,令我联想起再次复出时的小提琴家穆特。大概还不太适应这样的长裙和高鞋跟,她缓缓而行,弱柳扶风,面含有些羞涩的微笑,渐渐挨近深圳音乐厅那架被无数钢琴家触碰过的斯坦威,突然迅速而深深地鞠躬,然后入座,琴声随即响起。
据说,王羽佳不喜欢别人拿她与郎朗类比,但他俩确实有很多共同之处。人们说得最多的便是她与郎朗毕业于同一个音乐学院,师从同一个老师。其实他俩的成名之道也有相似的地方:1999年,郎朗顶替因病不能出演的著名钢琴家安德烈·瓦兹,与芝加哥交响乐团合作,一举成名;10年后,羽佳顶替世界钢琴女王阿格里奇,与德国德累斯顿国立管弦乐团合作,艳惊四座;而这两次音乐会的指挥大师埃森巴赫和迪图瓦,都曾担任费城交响乐团的音乐总监。并且,他俩天才地位的确立,皆非源自国际比赛,而都是通过与世界顶级乐团和大师的合作,在最著名的音乐厅崭露头角,通过商业演出获得市场认可,进而赢得盛誉。
他俩确实又有很大不同。以6月6日在深圳举行的这场钢琴独奏会为例,羽佳小女子般上场,含蓄且有些青涩,完全没有郎朗那样的张扬和霸气(与她面对电视镜头侃侃而谈的麻利神态也判若两人)。演奏中,她的肢体动作也很少,全神贯注,暗暗发力——我常觉奇怪,那样小的动作,怎会发出如此力敌千钧的重击!
音乐会从斯克里亚宾的作品开始。第一首是《为左手而作的前奏曲》(Op.9之一),斯克里亚宾是无数前奏曲中较为独特、也较为温和的一首,对王羽佳而言,大概只是个暖场曲目。接下来是 Op.11中的《升 f 小调第八前奏曲》,乐曲的张力顿时显露出来:冲动的节奏,强烈的力度反差,不协和音的反复出现,大量密集的音符……羽佳也明显兴奋起来,她的手指野蜂般在琴键上飞舞,琴声滚珠般灵动。从我的 C 区2排座位看过去,她的肩膀跟随节奏有力地抖动,肩甲肌肉不断收缩,传导出的琴声跌宕起伏,震撼全场。
原来,王羽佳也是霸气十足甚至目空一切的,只不过她的霸气全部体现在琴声里,体现在弹琴时的高度自信与无懈可击,这在后面的作品中将不断被证明。几首斯克里亚宾作品之后,转到肖邦的《b 小调第三钢琴奏鸣曲》,声音变得安静起来,旋律也更加优美,羽佳展示出她能动能静、细腻感人的一面。不过,肖邦也是讲技术含量的,后面的几个乐章,难度不断加大,也给了羽佳发挥的空间,我于是听到了比其他版本更加开阔的音响。
下半场,王羽佳换了一身紫色连衣裙,仍走性感路线,依然颤颤悠悠。而一旦手触琴键,声音再度气吞山河。首个曲目是肖邦的《降 b小调第二钢琴奏鸣曲》,一部近半小时的大容量作品。此曲第一乐章标的是“极慢板”,很多时候却颇为急速,给人不安定的感觉。真正和缓下来的是漫长的第三乐章,即那段著名的“葬礼进行曲”。音乐旋律简洁优美,和声变化丰富,羽佳的处理,层次细腻,力度的控制恰到好处。第四乐章很短,但速度极快,双手快速平行移动,令人眼花缭乱。对此类段落,羽佳总是举重若轻,指下音符珠圆玉润,风卷残云般一气呵成。
最后两首乐曲分别是斯克里亚宾的《第九钢琴奏鸣曲》(黑弥撒)和巴拉基列夫的《伊斯拉美》。这两部作品已经有很大炫技成分了,而返场两首小品更让听众连呼过瘾,它们分别是改编版的莫扎特《土耳其进行曲》和由霍洛维茨改编的比才《卡门》。前者因插入密集音符和多次变奏,大大增强了难度,相信那些学到四五级、练过此曲的孩子会目瞪口呆;后者本来就是一部炫技作品,王羽佳演奏得近乎疯狂,却滴水不漏。正如当晚她弹奏的其他高难度作品一样,羽佳那副上帝之手从来驾轻就熟,机器般永不出错,且饱含音乐性,令人叹为观止。
观众还在鼓掌,他们也许还想听她曾面对 Youtube 摄像镜头演奏的每分钟240拍、每秒击键15下的急速《野蜂飞舞》,或者我曾经听过的双音版《野蜂飞舞》。然而,羽佳再次谢幕后终未出来。其实也够了,她整晚天才的演奏,已让深圳观众彻底倾倒,包括在下。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