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王惟的聚乐部:苦尽甘来 稳步发展

2015-06-09 16:05:51来源:凤凰娱乐

打印 字号: T|T
    去年初,一个新的相声团体“聚乐部”诞生了,新闻发布会设在北京鼓楼广茗阁剧场,经常听相声的朋友都知道这曾经是嘻哈包袱铺的演出场地。聚乐部领军人物王惟,也是嘻哈包袱铺的创始人之一,高晓攀和王惟的“和平分家”,一年多的时间,现在的聚乐部又发展如何?带着这些疑问,我们对聚乐部创始人王惟进行了一次深入采访。

2005年德云社的兴起带起一股全国相声小剧场的热潮,听相声成为人们生活中炙手可热的消遣方式,北京小剧场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成立,而如今相声市场出现了“畸形繁荣”,随着观众对相声的“挑剔”,观众不再满足于传统相声,而是追求时尚、潮流、刺激的包袱和形式,这对相声演员与相声作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声的底线与尺度一放再放,竞争愈演愈烈。即便如此,相声小剧场依旧逃脱不了“倒闭潮”,在这样紧张的行业背景下,一个新的相声团体—聚乐部。凭借专注与创新成功走完第一年。

“这一年,我们真的非常不容易。”王惟感慨道。

一个相声团体最重要一是演员,二是剧场,聚乐部百分之九十的演员都来自嘻哈包袱铺,都是当时团队中坚力量,有扎实的相声功底,丰富的舞台表演经验。但是由于品牌初建,知名度低,短期没有得到市场的熟知与认可,为演员打造一个好的发展平台迫在眉睫。现在聚乐部在广茗阁剧场常驻演出,合作的初衷,不仅因为广茗阁是北京相声传承发展重要根据地之一,而王惟个人对于广茗阁也有着深厚的感情。团队成立初期,票房不尽人意,广茗阁给予了聚乐部大力支持和鼓励,成为了聚乐部坚实的后盾。

“困难不难,如何解决问题最难。”

节目创新、形式多样化是小剧场相声的生存之道。相声小剧场的饱和状态,加速了市场竞争。为了迎合市场招数层出不穷,一段相声作品换7、8个名字来回说,甚至出现相声段子的名字和相声的内容完全没有联系。一味的摘抄网络笑话,丢掉了相声本源,导致观众大量流失。本着对相声艺术、观众负责的态度,聚乐部严把质量关,由资深相声演员组建创作班底,每周两次创作会进行新作品的创作与修改。作品创作过程中,演员对节目反复进行深入探讨,力争将最优质的作品奉献给观众。聚乐部成立一年时间内,先后成功开设“新作品相声专场”、“韩流相声专场”等50多个专场,每个专场演员都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创作出一段段脍炙人口的相声精品节目,赢得了众多观众的认可和好评。商业演出涉及众多城市,成立之初取得这样的成绩在民营相声团体中是非常少见的。未来聚乐部会与更多优秀的创作团队和个人合作,为观众奉献更多的优秀作品。

“坦诚的说,做商人比做艺人更难”

这一年,王惟除了说好相声,聚乐部相声演员及工作团队50多人都牵绊着他的心。从之前与众多演员无奈选择愤然离开到如今稳步发展,王惟坦言不管面临多少困难都会和兄弟们为了共同的梦想一起坚持下去,说起鼓楼广茗阁,王惟心存感激。这个剧场成就了无数优秀相声团队,在聚乐部最困难的时候,剧场方不要场租也力挺聚乐部,有了这么多朋友们的帮助与支持,聚乐部也一定会绽放光彩,茁壮成长。

“是无数的给予,让我们有机会变得更好。”
 

2014年聚乐部与“快乐小二班”合作推出首部聚乐部同名大型互动相声剧, 全年累计24场,片段更新高达40个,广受好评,这种演出形式目前在相声市场是首例。王惟将来会以《聚乐部》为标杆,打造同类大型互动相声剧,作为聚乐部的品牌特色之一。2015年聚乐部将实现“掌中相声”微信平台、在线购票、查询、杂志、互联网视听、直播等技术,利用新媒体多元化发展;目前,聚乐部线上节目已经全面启动,网络节目、脱口秀、微电影等都会陆续呈献给大家;公司参与的多部影视投资也让聚乐部的相声演员有了更多发挥的空间。 

反哺社会是聚乐部的责任

2015年商演演出目前已签约40余场,未来将实现全国连线商业演出,一次性在2+城市演出。与大连、沈阳等地开启长期的商业演出合作模式。同时关注社会公益,组织走进敬老院、康复中心、打工子弟小学的相声演出,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让快乐与爱心传递下去。”王惟希望将聚乐部打造成一个帮助演员成长与观众互动的平台,真心为他们服务,开诚布公,诚信做人,制度人性化,账目公开,听取演员与团队意见;不做凭关系优先的事情。说实话,做实事,才能给予团队生命力,只有集体的利益高于个人才能和身边的朋友们走的更长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