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古典文学艺术的瑰宝

精彩的宋词乐舞表演。 本报记者 刘睿恒 摄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幼时读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并未感觉有多艳,只是有点伤感。现在,在初夏的夜晚,在古城墙一侧,在清明上河园,欣赏精彩绝伦的大型实景演出《大宋·东京梦华》,只感觉那人动了起来,那词活了起来。一代国君李煜从遥远的江南来到宋都开封,娇妻小周后与皇帝赵光义的是是非非让他生厌,而他又别无他法,只有信笔空发牢骚而已。据说这首表达了对故国之思的词,给他带来了杀身之祸。透过夜空向北望,古城墙外就是孙李唐社区,当年,李煜和他的家眷随从就被软禁在那里,而今,那里已成为温馨的社区。
在《大宋·东京梦华》演出中,《虞美人》、《醉东风》、《蝶恋花》、《齐天乐》、《满江红》和《水调歌头》等宋词依次展现,辛弃疾、苏东坡、柳永、周邦彦、岳飞等著名词人也和李煜一起向我们走来。一朝步入画卷,一日梦回千年。优美的宋词让人陶醉,配之以乐舞、灯火,演绎了一幕幕千年繁华、万世幽怨。
如今,那些词人都已远去,步入历史,消失在尘埃中,而宋词仍在。
王国维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
我们的品读北宋文化系列报道就从宋词开始,就从李煜开始。
从唐诗到宋词
不读唐诗宋词,焉知中文之美?宋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以其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神韵,与唐诗并称“双绝”。
诗歌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主流,唐朝尤盛,后人又谓之“诗唐”。词,又叫曲子词或者长短句,又叫诗余,发源于隋唐时期,成型于唐末五代时期。
当此之时,众多文人雅士在花间旖旎、柳下问情的情状,再也不是一板一眼、生硬有余而温婉不足的诗歌体裁所能描摹了的,“长短句”这种文学载体由此发展起来,一时间流派纷呈。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中的一句词流传了千余年,这恐怕是他当时所想不到的。五代词人所写的词虽不少,但值得一提的作品寥寥无几。唯有李煜的词,名篇佳句不仅如王冠上的珠宝一般光耀夺目、色彩绚丽,而且多得让人应接不暇。
当然,词开始诞生时,并不能登大雅之堂,只能在民间流传,或者作为文人墨客抒发自己情感的一部分,配上曲子在民间乐坊传唱。在敦煌考古中,就发现了相当多的民间曲子词。到了唐代,李白、白居易、刘禹锡、温庭筠等文人在民间曲子词的基础上,有意进行创作,才使词的创作成为文人专有。
到了宋代,词的发展可谓遍地开花,传唱天下,逐渐形成了以苏轼、黄庭坚为代表的豪放派词人和以李清照、秦观、姜夔等为代表的婉约派词人,由此使宋词和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元曲、明清小说一样,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最具盛名的文学形式之一。
说宋词,必须说开封。开封(北宋都城)是宋词走向顶峰的发源地。词的繁荣昌盛与北宋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东京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河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陈丽丽指出,人们之所以提到词便和宋代联系起来,主要是因为这种文体在宋代达到鼎盛,仅《全宋词》就辑两宋词人1300多家、词作约两万首。无论是从作家的角度还是从作品主题、艺术风格等角度看,宋词都极为引人注目,以至于后代词人无不笼罩在它的光芒之下。
可能会有人产生疑问:从唐代一直到明清,直至当下,词的创作并未间断,为什么在宋代达到了顶峰?究其原因,除了文体自身发展规律、统治阶级倡导、社会文化背景等因素外,以东京为代表的宋代都市格局的发展演变以及都市娱乐经济的高度发达,可以说是最重要的推动力量。
“宋朝是一个经济高度发达、文化空前昌盛、政治相对开明、生活十分舒适的朝代。宋文化乃至宋词,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中产生的。”开封市原正市长级干部、河南大学教授张家顺说。
史学界公认,宋朝是我国封建社会最富有的朝代。宋朝施行不抑商政策,工商业发达,国家富裕。当时,北宋都城东京人口逾百万,成为全国的政治、商业、文化、交通中心,这里生活着众多官吏、文人学士、商人和从事娱乐业者。在这种经济社会环境下,文化中心从官场转到了民间、从庙堂转到了市井、从精英转到了大众、从强调教化转到了追求娱乐、从纯文化转到了文化经济。这种转变为宋文化大发展创造了极大空间,造就了宋文化的空前繁荣和独特风貌。
宋词的生存环境和肥沃土壤是宋代的都市生活。当时,东京是宋代典型的宜居、宜商城市。宋代城市打破了坊市分离的旧格局,取消了宵禁制度,成为不夜城。作为宋词演绎的主要方式——演唱,由歌妓演唱的小令、慢曲、转踏、诸宫调等,成为当时娱乐业的一大品牌。此时,曾作为诗之附庸的长短句,已然成为独立、华美,不容忽视地存在。
情歌唱尽是宋词。宋词是我国文学发展史上第一种抒写艳思恋情的专门文体,“诗言志,词言情”、“词为艳科”都是宋词这种创作主流倾向的归纳。宋词的题材集中在伤春悲秋、离愁别绪、风花雪月、男欢女爱等方面。不仅词作本身,即使是短短三字的词牌,也能让人心里生出别样情怀。如今,现存的词牌名称就有近千个,这些名字本身就是最美妙的小令:清新活泼者,如斗百草、点樱桃、扑蝴蝶;情深意浓者,如蝶恋花、浣溪沙、醉花阴;风流缠绵者,如鬓云松、烛影摇红;征意凄凉者,如轮台子、苏武慢、夜捣衣……真是繁花缭乱、迷人醉眼,信手拈来一两个,于星前月下低声吟唱,唇齿间便会留下那绵延千载的醇香。
漫步在大宋御河河畔,看碧水繁花,听乐音袅袅,一个大红的灯柱上赫然书有嫩黄的“醉花阴”三字,给人遐想,让人沉醉。
瑰宝是这样炼成的
宋代是一个繁华似锦的年代。对于宋代开封的全貌,一幅《清明上河图》远不能尽显,而《东京梦华录》的写实性描述,则让我们对这座弥漫着文化气息的都市充满向往。
宋代的开封是国际性大都市,也是国内文人雅士、巨儒名家的聚集地。在这里,柳永浅斟低唱,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周邦彦创制新曲,风光胜景、繁华富庶、市井节令、民风民俗尽入词中。北宋168年间,社会环境不断变化,文人骚客内心深处的柔软屡屡被触动,他们吟诗作赋的形式和内容也在发生着变化。透过他们的词作,使我们看到了词人对于都城的心灵底色。
北宋初期,随着宋王朝国力的渐渐强大,商品经济发展迅猛,文化事业步入兴盛,作为都城的东京,逐渐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商业都会和文化中心。东京的皇都气派、富丽景象和奢华生活,令词人为之陶醉不已,进而将其融于笔端倾心歌咏。宋代初期,以极大热情描绘开封都城形象的词人是柳永。
青年时期的柳永读书破万卷,满腹学问,填得一手好词,信心十足,准备进军科场。
1008年,柳永进入京师东京。时北宋承平日久,都城繁华极盛。柳永凌云辞赋,将帝都的承平气象形容曲尽。“华阙中天,锁葱葱佳气。”“帝居壮丽,皇家熙盛,宝运当千。端门清昼,觚棱照日,双阙中天。太平时、朝野多欢。遍锦街香陌,钧天歌吹,阆苑神仙。”如同《清明上河图》一样,淋漓尽致地展示了东京的盛世气象。
1009年,春闱在即,柳永踌躇满志,自信“定然魁甲登高第”。及试,却名落孙山,愤懑之际,一曲《鹤冲天》喷涌而出。这首词给柳永带来了名声,也带来了厄运。后来他终于被录取为进士,谁知名册文章呈上御案时,宋仁宗看见他的名字,颇有些生气,随手御笔批下:“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皇上的轻轻一笔,彻底把柳永推到了市民堆儿去写他的歌词,柳永只好以“奉旨填词柳三变”自嘲。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柳永所过之处皆是珠光玉润、嫣香翠软,结下红粉知己无数。都说温柔乡是英雄冢,然而柳永的“温柔乡”却造就了词史上不朽的神话。1024年一个冷清的秋日,柳永即将南下,开始归期不定的羁旅生涯。都门设帐,宴饮宾朋,趁着酒酣情浓,柳永便提笔写满了一张花笺交给一名歌妓演唱。那女子是他的红颜知己,念及此去不知何日能重会,两人都有些惆怅。她怀抱琵琶,转轴拨弦,喧哗的宴席瞬间寂静了,只听她引商刻羽,款款唱出了一段缠绵心事。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一曲唱罢,烟柳斜阳尽带悲色,宾客纷纷慨叹,离愁别绪如同三月花瘴,在席间缓缓蔓延开来,令人有些窒息。骤雨初歇,杨柳枝头依旧涓滴晶莹,眼中泪亦如雨,琵琶铮铮,声如金铃,凄凉的蜀道夜雨,穿越百年时光,滴落在东京城门。一时之间,寒蝉向晚的呻吟、解缆催发的喧闹,全都化作虚无,天地间只余下一对即将分别的有情人,他们眼中再无其他,唯有彼此。
柳永的影响并不局限于北宋前期,而是波及整个北宋词坛。他的创作广泛接触了社会人生,除了男女恋情外,还反映了都市生活的某些侧面,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一部分城市下层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情感。而且,他还善于汲取民间歌词的养分,采摘民间曲调入词,大量创作慢词,有效扩大了词的体制。
北宋中期,苏轼登上词坛,为宋词的发展打开了新的局面。苏轼在柳永开拓疆界、扩大体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加以“变革”,写出了“老夫聊发少年狂”、“明月几时有”、“大江东去”等篇章,为北宋词坛增添异彩。词至苏轼,“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已成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促进宋词朝着多极方向发展。
苏门弟子及追随者秦观、黄庭坚、贺铸等都能各自开辟蹊径,卓然成家,北宋词坛呈现出万紫千红的繁荣景象。秦观出于苏轼门下,他的词“俊逸精妙”,与苏轼并不相近。此外,贺铸的歌词,也为发展中的宋词增添了新的色彩。
北宋后期,社会生活安定祥和、升平极盛,此期以周邦彦为领袖的词人,对于都城的盛世气象感受颇深,因此,在他们的笔下,又一次掀起了都城描绘的创作高潮。在这些词人的眼里,东京城里到处呈现着皇都所特有的富贵气象,全城民众都在此间尽情地享受着他们的快活人生。
南宋以后,由于民族矛盾尖锐,从宋金抗争到元蒙灭宋,爱国歌声始终回荡词坛,悲壮慷慨之调应运发展,把豪放词风提高到一个新层次。其中以辛弃疾的成就为最高,其词作风格以雄深雅健、激昂慷慨为主,也有潇洒超逸、清丽妩媚之作。辛弃疾在宋代词人中创作最为丰富,历来与北宋苏轼并称“苏辛”,两人各具特色。
在词的创作上,南宋以后,这一批词人直面激烈变化的时代现实,表现民族的苦难生活,抒发对国事的悲愤和英雄失落的苦闷,其笔下的都城描绘,浸润着浓郁的失国悲凉之情,充满了慷慨激昂之气。这些词人以不同风格、各种流派的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开拓了宋词这一文学形式,他们也因此在东京城内各领风骚。
当“婉约”邂逅“豪放”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的这首《鹊桥仙》,今古传诵,为成千上万少男少女的爱情赋予了朦胧的理想色彩。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则是第一首把儿女情长换成英豪气概的词,全词感情纵横奔放,充满阳刚之美。
宋代词人创作风格各异,但主要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上面这两首词,一柔美,一奔放,就是婉约派和豪放派的代表作。
明确提出词分婉约、豪放两派的,一般认为是明人张。稍晚于张的徐师也曾在《文体明辨序说》中指出:“至论其词,则有婉约者,有豪放者。婉约者欲其辞情蕴藉,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弘,盖虽各因其质,而词贵感人,要当以婉约为正。”实际上,婉约与豪放并不足以概括风格流派繁富多样的宋词,但可以说明宋词风调具有或偏于阴柔之美,或偏于阳刚之美的两种基本倾向。
词史上婉转柔美的风调相沿成习,由来已久。词本来是为合乐演唱而作的,起初演唱的目的多为娱宾遣兴,演唱的场合无非宫廷贵家、秦楼楚馆,因此,歌词的内容不外离思别愁、闺情绮怨,这就形成了“香软”词风。北宋词家承其余绪,晏殊、欧阳修、柳永、秦观、周邦彦、李清照等,在内容上有所开拓,运笔更精妙,并且都能各具风韵,自成一家。
由于长期以来词多趋于婉转柔美,人们便形成了以婉约为正宗的观念。如《州山人词评》就以李煜、柳永、周邦彦等词家为“词之正宗”,正代表了这种看法。
豪放作为文学风格,见于司空图《二十四诗品》,杨廷芝解释豪放为“豪迈放纵”,“豪则我有可盖乎世,放则物无可羁乎我”。北宋诗文革新派作家如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苏辙都曾用“豪放”一词衡文评诗。
第一个用“豪放”评词的是苏轼,他的写作打破传统词风,颇引人注意。据南宋俞文豹《吹剑续录》载:“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讴,因问:‘我词比柳词何如?’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公为之绝倒。”
这则故事,表明两种不同词风的对比,隐然把苏词看成可与柳词相抗衡的另一流派。苏轼气象恢弘的词虽为数不多,当时学苏词的人也寥寥无几,但由于他首开风气,自然受人推崇。张炎《词源》把“豪气词”与“雅词”对举。《乐府指迷》说:“近世作词者不晓音律,乃故为豪放不羁之语,遂借东坡、稼轩诸贤自诿。”这说明南宋人已明确地把苏、辛作为豪放派的代表。
豪放派的特点,大体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和字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音律,然而有时失于粗疏平直,甚或涉于狂怪叫嚣。北宋黄庭坚、晁补之、贺铸等人都有这类风格的作品。
南渡以后,由于时代巨变,悲壮慷慨的高亢之调应运发展,陈与义、叶梦得、朱敦儒、张孝祥、张元干、陈亮、刘过等承流接响,蔚然成风,辛弃疾更成为创作豪放词的一代巨擘和领袖。豪放词派不仅别立一宗,震烁宋代词坛,而且广泛地沾溉词林后学,从宋、金直到清代,历来都有标举豪放旗帜,大力学习苏、辛的词人。
词的发展虽源远流长,但只有到了宋代才“别是一家”。“诗和词既各有所长,又互为补充,正如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所说,‘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张家顺说,“宋词虽沿袭唐五代的传统以抒发感情、性灵为主,形成‘诗庄词媚’的分野,以婉约为宗,但后来由于时代生活的变化、题材的扩大,艺术个性得到重视、艺术手法渐趋多样,所以使宋词风格在婉约和豪放之外,兼有真率明朗、高旷清雄、典雅精工、密丽险涩等多种风格。”
都城街巷尽宋词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一直很好奇,苏轼这首《蝶恋花》唱出来,是何等欢乐、何等纠结?什么样的旋律能够曲尽人意?由自然而人心、而世情,天地造化得失感悟尽在其中。
一首首诗词歌赋意映一世世情怀,一篇篇古典文辞浓缩一段段历史,一位位生于开封、生活于开封的文人大家,将宋词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北宋前期有较大影响的词作家是晏殊。那个年代正是北宋王朝最和谐的时期,晏殊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太平宰相”,闲来无事便宴饮宾朋,自得其乐。某次,晏殊路过扬州,顺便到大明寺游玩。寺庙墙壁上有很多文人墨客的题诗,晏殊看得意兴阑珊,正待举步离去,忽见一首怀古诗中写道:“凄凉不可问,落日下芜城。”气象非凡,颇见胸襟。晏殊自己写诗作词最重“气象”二字,一见这诗便似找到了知音。打听到作者王琪是扬州的一个主簿,也不嫌对方官职低微,直接请过来相谈。谈兴正浓之际,晏殊忽然说道:“我曾得一上联,乃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七字,苦思冥想却无法对上,不知兄弟可有什么见解?”王琪微微思忖了一下,笑道:“‘似曾相识燕归来’,如何?”这句对得字字工整,难得意象也是浑然一体,堪称绝妙。晏殊抚掌大笑道:“妙极了!”于是将这两句补成一阕《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如今,晏殊的“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被镌刻在龙亭西湖边的一个灯柱上,伴着龙亭湖的烟波浩渺,向人们叙说着北宋那个时代,叙说着宋都文化的动人故事。
李清照被称为“宋代最伟大的一位女词人”、“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一位女词人”,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美誉。李清照不是开封人,但在开封生活多年。在这里,她留下了那首著名的《醉花阴》。
那年秋天,重阳将至,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却还未回家。西风乍起时,李清照独坐兰房,百无聊赖。她思念那些与丈夫举案齐眉的日子,如今却只能独眠独坐。饮了几杯冷酒,她借着醺醺之意,在花丛中铺开信纸,信手填了一阕新词,寄给赵明诚,以诉相思之苦——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事实上,还有很多著名词人,尽管他们不是生于开封,但却成名于开封,并且在开封留下了大量的名篇佳作。
27岁的周邦彦在京城做太学学生时,因进献《汴都赋》一举成名。据说周邦彦的这篇《汴都赋》引经据典、辞藻华丽,文中使用了大量的冷僻字,连在朝堂上诵读的大臣都有好多字不认得,足见周邦彦学力之深厚。周邦彦入仕后,历任神宗、哲宗、徽宗三朝。
1029年春天,欧阳修就试开封府最高学府国子监。1030年,由宋仁宗赵祯主持的殿试在崇政殿举行。殿试放榜后,欧阳修被仁宗皇帝唱十四名,位列二甲进士及第。虽没中状元,但也获得了不错的名次,被授予官职。
此外还有黄庭坚、秦观、岳飞、辛弃疾、陆游、文天祥……这一个个闪光的名字,缔造了中国最美的词文学殿堂,给开封留下了其他城市无法比拟的文学财富。
一首首宋词唱活了开封的一草一木,唱响了千年时光。2015年5月的一个傍晚,几位开封市民信步大宋御河河畔,一阵阵婉转悠扬的乐曲随风荡漾开来。“云千重,水千重,身在千重云水中。”亭台楼榭之间,几位演员身着宋装、说着官话、唱着宋词、奏着古乐……梦回千年的宋风宋韵,让人恍惚穿越宋代,叹为观止。
“我们所演奏、演唱的是千年古音,被国内传统艺术界权威人士称为我国古老音乐的‘活化石’,是大宋文化最具代表性、最有价值的艺术表现形式。”市宋词乐舞研究会副会长马圣谈起宋词乐舞时深感自豪。
在省政府“努力挖掘大宋文化,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倡导下,开封作为宋文化的发祥地和传播地,传承弘扬大宋文化,挖掘再现“宋词音乐”,责无旁贷。2010年3月17日,开封市宋词乐舞研究会成立。历经多年挖掘和排练,宋词乐舞登上了现代社会的舞台。2011年4月,开封市宋词乐舞研究会成功地将“宋词乐舞(宋曲子词)”申请为开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的今天,宋词乐舞已成为我市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的重要软性建设项目,展示着开封的城市文化底蕴。”马圣说。
“希望能在开封宋都古城文化产业园区内建设‘宋词院’,使宋词文化形成品牌效应。”身兼宋词乐舞研究会声乐、舞蹈、导演、“竹竿子”数职的王雁翔说,也许我们还很不成熟,只是先把千年宋词的演唱形式呈现出来,但这种演出方式在全国是首家。
已经在路上了,只管美美地扮上唱起来吧: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
最新排行
- · 王姓宗祠对联门楣题辞
- · 吟族谱诗
- · 王氏宗祠通用對聯
- · 宁溪王氏诗词歌赋
- · 闽南王氏宗祠联之一
- · 福鼎召开赤溪楹联楼群全国征联大赛颁奖大会
- · 夏日诗词: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
- · 中国历史上高水平的40首诗词
- · 王士进录安徽王懿修诗抄
- · 户县王氏先辈诗词辑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