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艰辛打树花人



本报驻张家口记者 张岩通讯员 吴素琴 李晓东 文/图
古堡城墙见证“穷人过年打树花”
4月11日上午,阳光明亮,记者来到蔚县暖泉镇,拜访王德。他住在距离树花广场几百米远的巷子里。
此时正值张家口的春耕备播时节,记者见到王德时,他刚从地里撒肥料回来,手上还沾着泥土。我们坐下来聊天,聊他擅长的打树花技艺。
王德告诉记者,蔚县打树花起源于明朝万历年间,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了,当年暖泉镇有好多铁匠作坊,每逢年节,铁匠买不起烟花,他们从打铁时四溅的火花中得到灵感,把熔化的铁水泼洒到古堡城门上方的砖墙上,好似朵朵烟花盛开。这种特别的“烟花”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普通百姓,其热闹喜庆的氛围不输给拥有烟花的富人们,因此便有了每逢过年“富人放烟花,穷人打树花”的民俗。
王德说,以前打树花是在暖泉镇的古堡城墙上进行的,因为场地小,加上这些年来看打树花的外地游客越来越多,镇上新修了树花广场用于表演。在王德的带领下,记者来到打树花最早时的古城墙,城墙巍峨耸立,墙上附着着厚厚的铁锈,王德说,那是当年打树花留下的痕迹。
从15岁打树花少年到省级非遗传人
王德今年51岁,他15岁开始学习打树花。
说起最早打树花,王德记忆犹新,他最早是和父亲王玉才学习打树花,当时也就过年时候打,父亲不想让这门手艺失传,就拉着他上台表演。第一次打树花后,王德的胳膊、肩膀、腰疼肿了一个月才好,后来打得多了,才慢慢习惯。打树花不仅需要技巧,而且还是个体力活,每次打树花,需要用去700斤铁化成铁水,铁水量也有600斤,这些铁水要一勺一勺地舀起来,奋力打到几十米高的城墙上,劳动强度可想而知。打树花时还得胆大心细,这样,打树花的效果才能出来,满足观众的视觉享受。因此,一时半会儿学成并非易事。
从15岁的打树花少年,到今天51岁的打树花省级非遗传人,王德的技艺炉火纯青。从最初每年打几场,到后来几十场,再到今天每年打70场,王德见证了打树花的历史。目前,他是省级非遗传承人,另外两位省级传承人负责化铁水,此外还有两位市级传承人是王德的弟子。
盼能设计专门防护服避烫伤
在王德家里,记者注意到,王德的毛衣、外套、裤子上有许多小洞,他说,这都是在打树花时被溅落的铁水烫的。
聊到滚烫的铁水,王德挽起袖子,让记者看他手臂上大大小小数不清的烫伤,有的地方,伤疤摞着伤疤。挽起裤腿看,王德双腿上也有多处烫伤。“这些伤痕都是这30多年留下的,现在已经习惯了,打树花确实有一定危险性,稍不注意就会被铁水烫伤,但都是皮外伤,不会伤筋动骨。村里很多年轻人都不愿意学这个,怕烫伤毁容。”“家人支持你打树花吗?”记者问。王德说,爱人去村里的厂子打零工了,两个儿子都在北京打工。家里人都支持我打树花。
王德告诉记者,打树花虽然挣钱不多,但村里人都尊重这项技艺,都很尊重他。他说现在遇到的问题就是能不能找有关专家,给打树花艺人设计防护服,这样穿在里面就能避免烫伤。王德还琢磨将打树花升级,给铁水里加入其它元素,这样打出的树花就更好看了。
政府支持打树花未来可期
蔚县打树花名头在外,据统计,每年吸引几十万游客来蔚县观看打树花。为了传承这项古老技艺,当地政府部门也非常支持。据蔚县文化部门介绍,暖泉古镇树花文化产业项目建设至今,已累计投资6000多万元,其中2008—2010年投资1500万元,新建树花广场,对树花节目进行整改提升,并完成了打树花商标注册;2011年投资3500多万元,完成了场地基础设施建设,并请专业团队编排了《火树金花》节目;2012年投资600万元,改造坐席区,建成电子售票和门禁检票系统。2013年投资400多万元,完成树花广场景区亮化工程。
同时,蔚县还注册成立了“树花文化产业协会”和“蔚县暖泉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推动树花演艺不断开拓市场。此外,蔚县申请了“打树花”发明专利,依托法律保护这一民间技艺。并邀请当地文史、民俗专家,走访当地民间艺人,对打树花的深厚底蕴进行挖掘整理,尝试进行彩色、交替等多种形式的新型“打树花”表演。
据记者了解,当地政府正积极联系,争取早日为打树花艺人设计出专门防护服,以减少铁水对打树花艺人的伤害。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