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闽与佛国
“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是南宋理学家朱熹对泉州的赞誉。泉州被称为佛国与王氏开闽还有一段故事呢。
唐朝末年,藩镇割据,战乱不息,开闽三王(王潮、王审邽、王审知)自河南率五千义军入闽,因受泉州百姓的迎请而留了下来,最终拥有全闽五州,鼎建闽国。
唐初福建尚被称为蛮荒之地,地广人稀,生产力低下。虽有衣冠士族南渡的汉文化,而原有的闽越先民聚族而居,崇尚武力,渔猎为生,迁徙频繁,以致郡县屡设屡废,三王就是通过弘扬佛的感恩、崇善来稳定民心的。
有一年闽南地界的僧人患病众多,愈演愈烈,直至惊动了在福州的闽王王审知,王审知张榜求贤,黄文矩法师(820-898)字崇法,法号涅槃,人称妙应师受命来泉州,他将众受病僧人集于松湾地,竟达五百余人,文矩手持一杖次第点之,僧人随点而起,又用千人鼎煎药与众僧服用,竞药到病除,这就是史称的“技击千僧还王藩”。松湾在今泉州崇福寺内,故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0·人物志·仙释说:王审知甚加礼重,在泉州创崇福寺以居之。
黄文炬是莆田人,著有《博山经》。据说他出自佛教禅宗的沩仰宗,沩仰宗以“隔山见烟,便知是火。隔墙见角,便知是牛”而显。他整天骑着两只虎,游历于莆仙之间,为百姓挖井寻水,治病,看风水。当众僧病好后,当时的泉州刺史王延彬致谢。他只言:“先打南,后打北。留取清源做佛国。”持杖飘然而去。此诗收录在唐诗下卷875-27页。
因僧众病好后并没有留下,所以后来的崇福寺以陈洪进女儿陈靖姑在松湾地出家为尼,陈洪进为其建千佛庵为始。
王延彬(886-930年)是王审邽的长子,他出生于泉州开元寺,一生崇信佛教,他在开元寺建了二十余处精舍寺院,专门迎纳名僧住锡。因妙应师之言,便在清源山下再修招庆寺,规模甚大。史称王延彬为泉州刺史时,注重海外交往,“每岁放舟南洋,虽有惊涛狂飙,无有失坏,获利以资公用。”时人称“招宝侍郎”。经济发展,公私充盈他便又在后来成为承天寺的这片土地上大兴土木,欲作泉郡官衙用。
唐时福建与南洋的通商贸易均需先往广州报备,后由各节度观察使存问。王审知亦在福州设榷货务办理,随着泉州海外交往的日益繁荣,王延彬亦寻求在泉州设榷货务,但闽王不允。公元921年,有泉州人捕到白鹿,僧浩源认为是王者之兆,纵容王延彬直接向后梁寻求节镇,被闽王察觉,令归私宅反省。传说承天寺原有古井近百口,就是当年王延彬欲盖弥彰用的。留从效(906-962)就是这时从福州调来泉州做散员指挥使的。 他是闽王的女婿,最先居住在承天寺的东边后来才搬进泉州城内,故后来此地又称为留从效的南园故地。这片地在王延羲当闽王时还曾被用作铸造铅钱的工场。
由于三王后世子孙欠和,军官拥兵自重致使福建不久就出现乱局。《西山杂记》记载:王审知过世后,王延彬复出,他联合林仁翰(著名海商林銮的后裔,今石狮市尚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林銮渡)向新闽王王延翰请求在泉州设榷货务仍未果。
公元944年,闽王王延羲终于被林仁翰说动,眼见失去权势的拱宸指挥使朱文进再次反叛,屠杀王氏族人,自称留后。时在泉州的留从效不愿臣服,派陈洪进往建州王延政处求得二万援兵与朱文进派来的叛军决战泉州城北郊,招庆寺被毁。因建州还分兵攻击福州叛军,邻国南唐乘机攻打建州,王延政不敌而降,被迁金陵。
留从效随即归附南唐,但要求保持自治,置酒强为南唐在泉州戍将送行。“比年军旅屡兴农桑废业,冬征夏敛,仅能自赡,岂劳大军久戎于此。”南唐兵因战福州国力大伤,不敢强压,只能加封留从效为检校太傅,留从效事实上掌控着漳泉两州。
留从效环泉州城遍植刺桐树,泉州因而称刺桐城。因战乱招庆寺损毁,他重建,又用南园故地安置避难而归的僧人,并舍田产900石以供僧众,以原招庆寺高僧为主持,初名南禅寺。《泉州府志》记载:承天寺益于招庆寺废产。承天寺至今尚留住山僧的“唐侯布施田千顷”(即武肃王王审邽)这些田产年收租达二万石,故承天寺最盛时僧众达1700余人,寺院40余所是为闽南甲刹。留从效后封清源军节度使,晋江王。应了“留取清源做佛国”的谶语。
承天寺周边有后来的清源书院,泉山书院,取登科折桂的桂坛巷,南方才俊的南俊巷,承天巷前不远即是古考棚和泉州府文庙,文化氛围浓厚,难怪南宋时为泉州府同安县主簿的朱熹会言“满街都是圣人”。朱熹是南宋理学的集大成者,泉州的民风影响着他,而经过他整理深化的朱子学说又教化了泉州人,甚至深沉地影响着整个中国几百年。
历史总是充满着故事和传奇,留从效王夫人无出,他以其兄留从愿子留绍錤、留居道和从兄留仁典子留绍镃为后。王夫人卒后葬于泉州西郊丰州葵山万衣岭(即后来郑成功土兵晒衣的山岭)世人称“皇姑墓”。留从效后来是以留绍錤为人质带重礼到南唐进贡力避战争的。
当时后周与后唐时有战争,留从效始终不肯派兵参与。战争期间,南唐来福建招募兵 将,漳、泉两州都没响应,留从效给南唐的解释是“形势非便”。
王延政迁金陵后降为藩阳王,951年改封光山王,后归后周卒于山南西道节度使任上,他于留从效素有联络,后奉安于漳州。后周显德3年(956年),子王继勋亦归后周。958年留从效也附表以闻清修贡于周,留氏族谱中即全文抄录宋太祖致留从效敕书四件记录这段历史。因留从效主动向宋太祖输诚而受朝廷优待,其后世因此被提拔达10人之多,六世孙留正历孝宗、光宗、宁宗为三朝元老。
留从效以背蛆病亡,卒葬于晋江廿八都,南唐不放留绍錤归泉州,留氏族谱记载“绍镃尚幼嗣立,陈洪进代领留务月余”。《资治通鉴》记有“陈洪进诬绍镃谋附钱氏”,“统军使陈洪进执(绍镃)送去南唐金陵”。“推副统军使张汉思为留务”。后宋太祖又派使责张汉思“不禀朝命”。陈洪进又迫张汉思交出帅印,自掌军州事。张汉思退位后其子仍事于泉。
陈洪进(914-985年)主政后更进一步加强了与宋王朝的联络。
公元974年宋太祖挥师南下平定南唐。
公元977年陈洪进向宋庭纳土称臣,四弟六子一门五人封侯。
公元978年吴越政权也归于宋庭。
闽中诸子奉行王审知“宁为开门节度使,不守闭门龙天子”的做法令宋太祖赵匡胤为赞赏言:“福建人是人从王审知开始”。
闽国旧地全纳宋庭后,宋太宗即确立福建一级行政机构,辖八郡、军。
从此史志记言福建人和事再也没有南蛮、闽蛮、闽獠的称谓,宋元丰时福州、泉州都已入列全国八大望州人口均超百万,福建已成海滨邹鲁。
近年来,承天寺却与相邻的开闽三王祠(王氏宗祠)引起了一场物权争执。
王审邽,王延彬父子倾尽家财以宅、地成就承天寺,僧人仰其德为王审邽两建檀樾祠,初在法堂之东,兵毁后又在西面建王(审邽)留(从效)祠于供奉。据王氏族谱记载﹕明嘉靖间闽王裔孙王寰在王留祠前建祠祀王审知,是为今三王祠,并有民国年间的地契证实独立于承天寺。而承天寺则以清代的敕建图中含有这块,认定他属于承天寺。
这是一场两败俱伤的纠纷啊﹗
风物宜长久放眼量,也许我们能从文化、历史的角度多加考量,多一份反省、多一份责任,多一份担当,问题并不难解决。
一座文化底蕴深厚,历史意义重大的开闽遗存――承天禅寺,一座祀奉“八闽人祖”的开闽名祠,一段千秋传颂的缘分,是谁忍心将他们一刀割断?
不可否认,正是福建与淮南道原有的渊源,泉州百姓才会迎请固始义军来泉州,固始义军也才会留在福建。开闽不是闽国60年,开闽已成为一个文化符号通古达今,至今仍承载着多少当年迎请、辅助王氏开闽,跟随王氏开闽百姓后裔对历史的追忆,是一个认同的印记。三王祠,一片瓦,百姓缘,千秋颂,万代存有何不可呢?
由于留从效、陈洪进对宋庭的输诚,纳土称臣,(许多史料也证实维系与中原文明的渊源正是当时闽中士人共同的政治诉求。)泉州乃至福建才能为宋庭所倚重,他铸就了泉州“东方第一大港”,也使福建经济从宋至明初,长达几百年走在全国前列,后来,闽王王审知也才会被奉为“开闽第一”。“开闽第一”是一脉相承的文化,是全体福建人的荣耀。诚如明礼部尚书叶向高所言“公为祖极德,微独公族之荣,即全闽皆与有极耿光矣。”
生死茫然间的固始义军,感恩于泉州人民的包容。因合作而共存,以开放促发展,相互尊重不拘小节,留下了无数的佳话,文化因此多元而互动。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和平方舟考察团赞曾称“当前我们社会所孜孜追求的,泉州在一千年前就做到了。”而千年前汉唐时的古汉语、木偶、南音仍能在泉州生根发芽,这正是得益于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文化。文化使泉州能在改朝换代的战争侵扰中总能寻到损失最小的路径,历史告诉我们问题的解决要尽量避免极端。
先人留给我们的是精神,是文化。三王通过承天、礼佛使民心向善来求得族群的融合,这份祖德不容后世子孙所不敬,而问一下已有善缘的众生,佛会强取人的宗祠吗?答案也是明确的。宗祠是一族之根,祖宗居住的家,一代一代人感恩延继的地方,失去历史,失去文化盆围宗祠也就没了认同的根基,是不可随意迁移的。
也就在数月前,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王汉斌、彭佩云夫妇就专程前往开闽三王祠谒祖,宗祠承载着太多的情感渊源了。王老还特意为泉州题写了“亚州文化之都”的碑匾。
泉州文化是璀璨的,特别是在国家将实行“一带一路”战略的今天究研泉州千年前能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原因可以以古鉴今。
探究闽王王审知能为泉州人所邀请,并在入闽860年后被奉“开闽第一”的底蕴,正是走出去的中国应遵循的法则。
同著开闽,同拥一片天,怎就难解?唯愿佛光普照,唯愿泉州文化是中国的,亚州的,世界的。
王文杜
2015 3 15
唐朝末年,藩镇割据,战乱不息,开闽三王(王潮、王审邽、王审知)自河南率五千义军入闽,因受泉州百姓的迎请而留了下来,最终拥有全闽五州,鼎建闽国。
唐初福建尚被称为蛮荒之地,地广人稀,生产力低下。虽有衣冠士族南渡的汉文化,而原有的闽越先民聚族而居,崇尚武力,渔猎为生,迁徙频繁,以致郡县屡设屡废,三王就是通过弘扬佛的感恩、崇善来稳定民心的。
有一年闽南地界的僧人患病众多,愈演愈烈,直至惊动了在福州的闽王王审知,王审知张榜求贤,黄文矩法师(820-898)字崇法,法号涅槃,人称妙应师受命来泉州,他将众受病僧人集于松湾地,竟达五百余人,文矩手持一杖次第点之,僧人随点而起,又用千人鼎煎药与众僧服用,竞药到病除,这就是史称的“技击千僧还王藩”。松湾在今泉州崇福寺内,故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0·人物志·仙释说:王审知甚加礼重,在泉州创崇福寺以居之。
黄文炬是莆田人,著有《博山经》。据说他出自佛教禅宗的沩仰宗,沩仰宗以“隔山见烟,便知是火。隔墙见角,便知是牛”而显。他整天骑着两只虎,游历于莆仙之间,为百姓挖井寻水,治病,看风水。当众僧病好后,当时的泉州刺史王延彬致谢。他只言:“先打南,后打北。留取清源做佛国。”持杖飘然而去。此诗收录在唐诗下卷875-27页。
因僧众病好后并没有留下,所以后来的崇福寺以陈洪进女儿陈靖姑在松湾地出家为尼,陈洪进为其建千佛庵为始。
王延彬(886-930年)是王审邽的长子,他出生于泉州开元寺,一生崇信佛教,他在开元寺建了二十余处精舍寺院,专门迎纳名僧住锡。因妙应师之言,便在清源山下再修招庆寺,规模甚大。史称王延彬为泉州刺史时,注重海外交往,“每岁放舟南洋,虽有惊涛狂飙,无有失坏,获利以资公用。”时人称“招宝侍郎”。经济发展,公私充盈他便又在后来成为承天寺的这片土地上大兴土木,欲作泉郡官衙用。
唐时福建与南洋的通商贸易均需先往广州报备,后由各节度观察使存问。王审知亦在福州设榷货务办理,随着泉州海外交往的日益繁荣,王延彬亦寻求在泉州设榷货务,但闽王不允。公元921年,有泉州人捕到白鹿,僧浩源认为是王者之兆,纵容王延彬直接向后梁寻求节镇,被闽王察觉,令归私宅反省。传说承天寺原有古井近百口,就是当年王延彬欲盖弥彰用的。留从效(906-962)就是这时从福州调来泉州做散员指挥使的。 他是闽王的女婿,最先居住在承天寺的东边后来才搬进泉州城内,故后来此地又称为留从效的南园故地。这片地在王延羲当闽王时还曾被用作铸造铅钱的工场。
由于三王后世子孙欠和,军官拥兵自重致使福建不久就出现乱局。《西山杂记》记载:王审知过世后,王延彬复出,他联合林仁翰(著名海商林銮的后裔,今石狮市尚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林銮渡)向新闽王王延翰请求在泉州设榷货务仍未果。
公元944年,闽王王延羲终于被林仁翰说动,眼见失去权势的拱宸指挥使朱文进再次反叛,屠杀王氏族人,自称留后。时在泉州的留从效不愿臣服,派陈洪进往建州王延政处求得二万援兵与朱文进派来的叛军决战泉州城北郊,招庆寺被毁。因建州还分兵攻击福州叛军,邻国南唐乘机攻打建州,王延政不敌而降,被迁金陵。
留从效随即归附南唐,但要求保持自治,置酒强为南唐在泉州戍将送行。“比年军旅屡兴农桑废业,冬征夏敛,仅能自赡,岂劳大军久戎于此。”南唐兵因战福州国力大伤,不敢强压,只能加封留从效为检校太傅,留从效事实上掌控着漳泉两州。
留从效环泉州城遍植刺桐树,泉州因而称刺桐城。因战乱招庆寺损毁,他重建,又用南园故地安置避难而归的僧人,并舍田产900石以供僧众,以原招庆寺高僧为主持,初名南禅寺。《泉州府志》记载:承天寺益于招庆寺废产。承天寺至今尚留住山僧的“唐侯布施田千顷”(即武肃王王审邽)这些田产年收租达二万石,故承天寺最盛时僧众达1700余人,寺院40余所是为闽南甲刹。留从效后封清源军节度使,晋江王。应了“留取清源做佛国”的谶语。
承天寺周边有后来的清源书院,泉山书院,取登科折桂的桂坛巷,南方才俊的南俊巷,承天巷前不远即是古考棚和泉州府文庙,文化氛围浓厚,难怪南宋时为泉州府同安县主簿的朱熹会言“满街都是圣人”。朱熹是南宋理学的集大成者,泉州的民风影响着他,而经过他整理深化的朱子学说又教化了泉州人,甚至深沉地影响着整个中国几百年。
历史总是充满着故事和传奇,留从效王夫人无出,他以其兄留从愿子留绍錤、留居道和从兄留仁典子留绍镃为后。王夫人卒后葬于泉州西郊丰州葵山万衣岭(即后来郑成功土兵晒衣的山岭)世人称“皇姑墓”。留从效后来是以留绍錤为人质带重礼到南唐进贡力避战争的。
当时后周与后唐时有战争,留从效始终不肯派兵参与。战争期间,南唐来福建招募兵 将,漳、泉两州都没响应,留从效给南唐的解释是“形势非便”。
王延政迁金陵后降为藩阳王,951年改封光山王,后归后周卒于山南西道节度使任上,他于留从效素有联络,后奉安于漳州。后周显德3年(956年),子王继勋亦归后周。958年留从效也附表以闻清修贡于周,留氏族谱中即全文抄录宋太祖致留从效敕书四件记录这段历史。因留从效主动向宋太祖输诚而受朝廷优待,其后世因此被提拔达10人之多,六世孙留正历孝宗、光宗、宁宗为三朝元老。
留从效以背蛆病亡,卒葬于晋江廿八都,南唐不放留绍錤归泉州,留氏族谱记载“绍镃尚幼嗣立,陈洪进代领留务月余”。《资治通鉴》记有“陈洪进诬绍镃谋附钱氏”,“统军使陈洪进执(绍镃)送去南唐金陵”。“推副统军使张汉思为留务”。后宋太祖又派使责张汉思“不禀朝命”。陈洪进又迫张汉思交出帅印,自掌军州事。张汉思退位后其子仍事于泉。
陈洪进(914-985年)主政后更进一步加强了与宋王朝的联络。
公元974年宋太祖挥师南下平定南唐。
公元977年陈洪进向宋庭纳土称臣,四弟六子一门五人封侯。
公元978年吴越政权也归于宋庭。
闽中诸子奉行王审知“宁为开门节度使,不守闭门龙天子”的做法令宋太祖赵匡胤为赞赏言:“福建人是人从王审知开始”。
闽国旧地全纳宋庭后,宋太宗即确立福建一级行政机构,辖八郡、军。
从此史志记言福建人和事再也没有南蛮、闽蛮、闽獠的称谓,宋元丰时福州、泉州都已入列全国八大望州人口均超百万,福建已成海滨邹鲁。
近年来,承天寺却与相邻的开闽三王祠(王氏宗祠)引起了一场物权争执。
王审邽,王延彬父子倾尽家财以宅、地成就承天寺,僧人仰其德为王审邽两建檀樾祠,初在法堂之东,兵毁后又在西面建王(审邽)留(从效)祠于供奉。据王氏族谱记载﹕明嘉靖间闽王裔孙王寰在王留祠前建祠祀王审知,是为今三王祠,并有民国年间的地契证实独立于承天寺。而承天寺则以清代的敕建图中含有这块,认定他属于承天寺。
这是一场两败俱伤的纠纷啊﹗
风物宜长久放眼量,也许我们能从文化、历史的角度多加考量,多一份反省、多一份责任,多一份担当,问题并不难解决。
一座文化底蕴深厚,历史意义重大的开闽遗存――承天禅寺,一座祀奉“八闽人祖”的开闽名祠,一段千秋传颂的缘分,是谁忍心将他们一刀割断?
不可否认,正是福建与淮南道原有的渊源,泉州百姓才会迎请固始义军来泉州,固始义军也才会留在福建。开闽不是闽国60年,开闽已成为一个文化符号通古达今,至今仍承载着多少当年迎请、辅助王氏开闽,跟随王氏开闽百姓后裔对历史的追忆,是一个认同的印记。三王祠,一片瓦,百姓缘,千秋颂,万代存有何不可呢?
由于留从效、陈洪进对宋庭的输诚,纳土称臣,(许多史料也证实维系与中原文明的渊源正是当时闽中士人共同的政治诉求。)泉州乃至福建才能为宋庭所倚重,他铸就了泉州“东方第一大港”,也使福建经济从宋至明初,长达几百年走在全国前列,后来,闽王王审知也才会被奉为“开闽第一”。“开闽第一”是一脉相承的文化,是全体福建人的荣耀。诚如明礼部尚书叶向高所言“公为祖极德,微独公族之荣,即全闽皆与有极耿光矣。”
生死茫然间的固始义军,感恩于泉州人民的包容。因合作而共存,以开放促发展,相互尊重不拘小节,留下了无数的佳话,文化因此多元而互动。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和平方舟考察团赞曾称“当前我们社会所孜孜追求的,泉州在一千年前就做到了。”而千年前汉唐时的古汉语、木偶、南音仍能在泉州生根发芽,这正是得益于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文化。文化使泉州能在改朝换代的战争侵扰中总能寻到损失最小的路径,历史告诉我们问题的解决要尽量避免极端。
先人留给我们的是精神,是文化。三王通过承天、礼佛使民心向善来求得族群的融合,这份祖德不容后世子孙所不敬,而问一下已有善缘的众生,佛会强取人的宗祠吗?答案也是明确的。宗祠是一族之根,祖宗居住的家,一代一代人感恩延继的地方,失去历史,失去文化盆围宗祠也就没了认同的根基,是不可随意迁移的。
也就在数月前,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王汉斌、彭佩云夫妇就专程前往开闽三王祠谒祖,宗祠承载着太多的情感渊源了。王老还特意为泉州题写了“亚州文化之都”的碑匾。
泉州文化是璀璨的,特别是在国家将实行“一带一路”战略的今天究研泉州千年前能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原因可以以古鉴今。
探究闽王王审知能为泉州人所邀请,并在入闽860年后被奉“开闽第一”的底蕴,正是走出去的中国应遵循的法则。
同著开闽,同拥一片天,怎就难解?唯愿佛光普照,唯愿泉州文化是中国的,亚州的,世界的。
王文杜
2015 3 15

相关文章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
最新排行
- · 泉州南安市柳城王氏通讯第3期
- · 王国钧·最新版中华王氏赋
- · 謁开闽三王祠
- · 五里埔王氏史誌·对联楹联
- · 泉州开元寺佛殿碑记
- · 福建泉州市王巧虹· 我台湾外公的故事
- · 2014年新年贺词
- · 五里埔王氏史誌【序】
- · 王国钧辞赋创作杂谈
- · 五里埔王氏史誌·子乔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