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作山和他的王记茶汤
王作山和他的王记茶汤
天津人民广播电台农村广播 编辑: 农村广播 刘东
西青区杨柳青镇明清街王记茶汤第四代传人王作山的茶汤以清香、顺滑的口感而闻名,吸引着来自四面八方的食客,已经成为了明清街上的一道风景,这个人就是西青区。
这个正在给炉子点火的师傅就是王作山,他是王记茶汤的第四代传人,今年已经六十一岁了。每天清晨,在出摊前,王师傅都要做一系列的准备,给炉子生火、烧水和配制茶汤原料,而要使冲茶汤的水一天都能保持足够的温度,可不是件简单的事!
“铜壶的构造和火锅差不多,它是有内胆还有外胆有水套的,中间是搁煤炭的,外边是搁水的。这个搁煤炭得搁五十到六十斤。”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忙碌,大铜壶里的水已经沸腾了起来,热气化作浓浓的白烟缭绕了整条胡同。王记茶汤之所以以清香、顺滑的口感闻名,就是因为王师傅一直遵循祖上流传的配方和制作工艺,在遵循古法的基础上,优中选优,粗粮细作也是成就他这门独特手艺的“秘诀”之一。
“这是比较上好的高粱,不能说是有带黏性的不行。这个高粱买来是带皮的。通过焖制,焖完了以后,再拿碌碡碾压,十三道工序才出来是这个。因为它的细度,特别口感是里面的高粱仁,口感就特别好。”
上午九点,王师傅做完茶汤准备工作已经四个小时了。于是他蹬着三轮车到了明清街,这里是杨柳青最繁华的地方。赶上节假日更是人头攒动,游人如织,来自四面八方观会、看民俗、品小吃的游客络绎不绝,一片繁荣火爆的景象,王师傅的王记茶汤摊点前也围满了品茶汤的食客!
游客张先生说:“自古以来,这个东西在杨柳青是一流的茶汤。王记茶汤四辈儿人都干这个。老百姓都特别喜欢。喝了这个高粱面的茶汤胃口特别好。”
在王作山的家中,龙嘴铜壶不止一个,最古老的已经有一百三十多年了,而每天“陪他”出摊的这个,也是八十岁“高龄”了。“现在这个壶是我爷爷留下来的老壶的花型。偏面的侧龙都是相当讲究的。这个做工雕刻都是特别讲究。这把壶就不用了,因为这把壶历史很久远了,留下来做个纪念。”
每年中秋过后,天气慢慢转凉,王作山和他的王记茶汤就会来到杨柳青明清街口迎接八方来客。由于王师傅是摆摊经营茶汤,每天从早上起床到太阳下山收摊他这一站就是十几个小时,而且卖茶汤分季节,只有冬天卖得才好,所以特别寒冷,当人们品尝这热腾腾茶汤的美味时,却不知王师傅的手已经冻得干裂了!
现在王师傅的岁数越来越大了,二百多斤的龙嘴大铜壶用起来有些吃力,平常出摊一天就得冲几十碗,到了正月,得冲几百碗,每天回家王师傅累得都是腰酸背痛。“在我有生之年,能干我就在明清街这边干,让咱们所有的食客们客人们都让他们看到我。我要是干不了的话,我把这个传承给孩子们,把这个继续的传承下去。”
如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的茶汤,已被列入西青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王作山也时常受邀请走出杨柳青,到北京、唐山、廊坊以及周边地区进行展示。
(天津区县联盟广播西青台记者 韩志军)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