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晋江闽王裔孙王文杜 心系开闽三王祠

2015-01-02 14:43:09来源:世界王氏网

打印 字号: T|T

  世界王氏网编者按:昨阅晋江开闽后裔王文杜先生来稿,很有内容,特将原文刊登,以飨网友。
  世界王氏网总编亦鸣 您好:
  我是开闽王氏裔孙王文杜 ,日前听闻泉州宗祠纠纷再起,特去了解一下,末见主要领导,现将此文发送给您望以刋发。
   泉州人代会近期也应该要开了,望通过泉州宗亲的微信,给予传播,引起点关注,到时候也希望各位泉州王氏族人能承天礼佛,到承天寺烧香祈福。
   我是晋江人,对泉州三王祠的领导仅是网上了解,力使不上,只能求您邦忙了,我的电话是......。

心系开闽三王祠

   欣悉泉州开闽三王祠与承天寺的物权之争以和解结束,沉石落地感慨良多,想法良多。
   先祖兄弟,开闽治闽,苟劳一生,尸骨都留给了闽山闽水,福佑这方土地,也获得福建人的尊重。泉州人为广武王潮公立祠于崇阳门楼,为武肃王审邽公立祠于承天寺檀樾王公祠;闽王审知公因卒于福州,祭祀都在福州闽王祠举行。明弘治五年(1492年)闽王裔孙王寰在已废承天寺边买地建私宅,嘉靖时,钦准天下臣民皆可立宗祠,设家谱,适孙王慎,中为河南布政使司右参政,依礼制改为家庙,泉州才有祭祀闽王的地方,也就是今开闽三王祠这块地。而承天寺则以清代的敕建图中含有这块地而欲收归改作它用而引起纠纷。

   谢天谢地谢神明,如今终于和解而结束,也就是说王氏家庙得到确认,王家裔孙可以在这里奉先思孝,敦亲睦族;可以把他作为闽国文物保护的办公之地;可以告诉当年随王开闽和辅王开闽的各姓:是有王氏开闽这段历史,开闽三王祠正是这段历史的印记;可以做我们想做应该做的事,实是可喜可贺。

   闽国之兴是先祖兄弟团结一心,善于和众与百姓一起创下的,而毁于后世的内讧不断,相互倾轧。三王一祠,因祭祖可使裔孙又走在一起。是的,我们本来就是一家人,血脉相连的一家人,理应相亲相爱,相扶相助。

   宗祠是有祖先灵魂所在的家,万事顺遂仍是祖先的庇佑。摇篮血迹终生难忘,身在他乡的游子最能体会家的温暖,两字“同乡”,一句“姓王”所得到的常常就是血浓于水的亲情。水流有源,雁过留声,泉州是开闽王氏入闽最先拥有的地方,400万开闽裔孙在泉州的宗祠已只剩下这一座了――泉州南俊路71号开闽三王祠。

   经历风雨,我们应该寻求文保单位,和泉州的许多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样,开闽三王祠的保护也是具有重要国家意义的。

   公元974年,即将挥师南下平定南唐的宋太祖赵匡胤说:闽人自王审知开始就可称文明进化的人了。多少闽人为之感动不已,经过三王开闽历史后的福建已不再蛮荒,人岂是闽蛮、闽獠,而是以文风之盛冠十国的海滨邹鲁。有华丽的衣服穿,有夏族的智慧,懂得开山治水,可称华夏一员。

   公元976年三月,福州的闽王祠重修完工,赵匡胤再次遣吏道贺。他对闽王的尊重促使随后的数年内泉南、吴越割据势力均以和平方式纳入大宋的版图。因战乱而一分为三的闽国故地又重新聚合在一起,奠定了今日福建的疆域。

   公元1010年三月,闽王祠再次奉旨重修完工,“绍越开疆”(钱昱题),“八闽人祖”(源自赵匡胤)两匾挂上了闽王祠:继承闽越遗风开疆拓土,福建人文明进化的开端。“开闽”也早已成为一个文化符号,认同标记,中原高贵的血统被各姓各族一一重新拾起;迎请、辅助三王开闽的本土望族自豪着救活一批人,推动历史的发展;随王氏入闽的义军将士感念着茫茫生死间活下来的不易。这段历史自此跟随着他们繁衍、生息、迁徙,传播永远记录在其家谱牒记中。

   公元1744年饱含着开闽百姓情感渊源的“开闽第一”也挂上了闽王祠,诚如明礼部尚书叶向高所言“公为祖极德,微独公族之荣,即全闽皆与有极耿光矣。”

   保护开闽三王祠,为的是留住历史的印记。王氏开闽是从泉州开始写起的,泉州有众多的望族与这段历史相连,“开闽第一”是对闽王开发福建功勋的肯定,更是众多辅王开闽、随王开闽百姓后裔对其先祖开发闽疆的追忆。历史,王氏裔孙无权忘记,百姓的追忆更需有个实据。

   这份追忆饱含着血缘亲情,自豪与荣耀。试举与老王家的姑表亲:因娶王氏女又带 头迎请三王来泉州的晋江张公延鲁派下鉴湖张氏、儒林张氏两大望族显富显贵,如今裔孙近百万。闽王二姐夫泉州曾公延世派下“龙山曾氏”一门四相。闽王外甥永春庄公森派下“锦绣庄氏”一门四状元。而嫁入陈家,刘家,李家的因他们当时已是望族,现传衍的是那一支脉都难分清了。无数的望族崛起于开闽,值得我们为他们喝彩。

   保护开闽三王祠就是要“联谊、发现、认同”,通过与各家各姓的联谊寻找先祖一同开闽的这份感动,发现新的史料并加于整理重构,还原历史,以求得根的认同,血缘的认同,文化的认同,进而求得海峡两岸同为中国人的认同,海内外华人华侨同为炎黄子孙的认同,凝聚国家的软实力。

   一个原本是比较落后的地区,一支背井离乡的义军,同舟共济,致远任重,百余年后福建经济崛起,自宋至明初一直领先全国达几百年。他所散发的是包容、开放、感恩、崇善的精神魅力,留存于各家各姓的是如何在艰辛苦难中求得生存和发展之道。

   保护开闽三王祠就是要发掘宏扬开闽精神,由辅王、随王百姓凝炼而成的开闽精神是一笔宝贵财富,泉州文化有开闽化的重要枝叶,三王祠正可以成为外界了解泉州文化的一扇门。

保护开闽三王祠是对历史文化的尊重。是泉州人民请来了开闽三王,他们用中原先进的生产力带领百姓开疆拓土,族群因而融合,人口增加一改过去郡县屡设屡废的局面。经济发展、海交兴起,农耕文明、闽越文明和外来的商人文明共存重构。闽国后期泉州仍是由闽王女婿留从效和往建州搬请来援兵的陈洪进主政,直至向大宋纳土称臣为宋庭所倚重,成就宋元时期泉州港的繁荣,人脉、文脉就这样一袭相传,福建由福而建。即使在改换朝代的瞬间,文化中的多元、海纳百川的胸怀也总能使他化险为夷,免遭战乱。元人称随王开闽达108姓,明初福建已开始向外称民,谁说涯山之后再无中国,“开闽第一”正是文明源远流长的铁证,至今泉州连语言都还是汉唐余音。
先祖最秉承的是天,最值得称颂的是功绩,所以审邽公墓道曰:皇者皇天,绩者功绩。山岳更因而更名皇绩山,当年还建墓庵,置庵田。这些田产与招庆院田产共千余顷,年收租二万石,后来尽归承天寺。

承天寺这方地,王延彬在此兴土工。留从效奉命来泉,最先即居此地,他搬入泉州城后王延曦在此铸铅钱。后因兵变留从效率军拒敌于泉州北郊,毁了王延彬所建招庆院,便用此地安置招庆院僧人,初名月台寺,招庆原有田产并归之,并加献田产900顷,故史称“先打南,后打北。留取清源做佛国”。他范围甚广(当年铸钱用的钱范在泉州三中都有挖掘到,而闽王另一女婿福建尤氏得姓始祖尤知礼后裔的宗祠也在泉州三中),得益于这毕丰厚的家底,他曾经殿宇40余座,僧众1700多人,高僧辈出,也教化了无数的南方才俊,南宋朱熹即此而作的“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对联至今仍挂在泉州开元寺,地仍称南俊路。

朱熹是南宋理学的集大成者,他初为泉州同安教谕,泉州文化对朱熹思想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经他整理教授后对泉州文化的兴盛又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他的“存天理,灭人欲”至今仍深沉地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

理气不相离,有是理便有是气,理是本,理在先。是的人在做,天在看。无法已是极致,怎可以再无天。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可以得到公正的解决,但是天理昭彰匡扶正义,佛法无边只为真善美,所以我们要承天礼佛。“向古承荷招庆千年业,愿今再振雪峰百世禅”承天寺能不忘过去,用他千年不朽的天理、佛理来教化众生,用雪峰寺对待众檀越的方式对待三王祠,是佛的慈悲,王氏子孙之福。

承天寺源于三王留给后世的产业,毫无疑问开闽三王祠正是承天寺的檀越王公祠。

清时,承天寺的敕建图是施琅呈上去的,施将军也是王家的姑爷,他的原配夫人及三夫人都是闽王后裔孙女,本人更是通过妻兄王默指点向东石蔡廷赓拜师学武,才得以有日后功名,他与老王家关系蜜切,将家庙与承天寺划为一体也许正是为了延继王氏与承天寺的不解之缘。施将军眼光看得远,一篇《台湾弃留疏》使宝岛不致割舍。三王祠与承天寺是有理由重拾昔日的情谊的。让所有不愉快的过去随风飘逝,一起为佛教增光,为开闽文化增辉,为文化名城添彩,和为贵。

不管历史真象如何,都缘于开闽,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三王留在福建,首因与泉州有缘。先祖并非最早来闽的,身后却背负着“开闽第一”的荣耀,百姓给,底蕴深厚、宽广而绵长,他们怎忍心就此离开泉州。万般皆缘,回望来时路,抬头看天,缘份天定,且行且珍惜。

德田祖宗种,心地子孙耕。王氏裔孙自当感念承天寺众僧仍在为我们延续祖徳,留下三王祠只因他是宗祠。王氏的这份心,上天爱怜,有神的庇护,有佛的加持,有泉州人的感同身受,是中国人就能明断是非――因为我们所传承的文化正是以尊祖敬宗为根基的。再次感谢所有给予王氏同情、理解和支持的力量。
   生在王家注定有这份心结,言若有失,欠妥,随风飘逝。

                             开闽王氏裔孙      王文杜  

                                  2014年 6月 19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