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里埔王氏史誌·闽台埔王同祭祖
闽台埔王同祭祖
数百年的、破天荒的、五里埔王家盛事。同宗之谊,血浓于水,亲情和血缘作为黄帝子孙间进行联繋的纽带,已经延续我们伟大的民族几千年了。
敬祖宗、孝父母、这是王家祖训宗规中的一条。
祭祖,追颂祖先功德,历史悠久。我在溯本求源,查阅史料和拜访相关人士时获知:我们黄帝的子孙,一代传一代,繁衍了壮大的中华民族。无论是居住在中华大地,还是侨居在全世界各地,都保留着中华民族的传统和生活习惯,始终记住他们的根在中国!记住他们的祖籍地,有的还把祖籍地的地名带到新的居住地,使新居住地变成祖籍地的名称。
古老中国一条龙,龙的祖先葬黄陵。龙的子孙世代相传,无论那个派别,那个朝代,或是蒙古族建立的元朝,或是满族人建立的清朝,或是汉族建立的各王朝,不论谁来当皇帝,都不忘祭祀黄帝,祭祀祖先,这应该是祭祖的起源吧。
祭祖活动,在奴隶社会就有了。有据可查的,始于战国秦灵王三年(公元前422年),所进行的大规模的祭奠黄帝陵;汉朝初期始建的黄陵庙,祭奠黄帝;王莽建立的新朝(约公元10年),把祭黄帝陵定在农历九月初九日黄帝去世的日子;这天,后代人定做重阳节,现代官方又把它定做“老人节”,成为一天三节。
1937年,中华民族遭难时,国共两党都派代表参加祭奠黄陵活动,联合发表文告,动员全中华民族,团结一致,抗击日本的侵略。共和国成立后,国务院第一号文物保护单位就是黄帝陵、庙。国家多次拨款、民众捐款,多次修建扩建黄帝陵、庙。
祭祖活动随着历史的演变,人们己经形成不拘时间和形式,为了与人们的生活、生产、社会活动相适应,后代人又把“清明”和“冬至”两个节气和祭黄陵、祭祖,或祭扫亲人坟墓,祭扫父母坟墓的纪念活动,随机结合起来,这种习惯、传统延续至今几千年的历史都没有改变。
五里埔王家人的纪念活动,层次各异,不拘时间和形式,也是延续祖先的习惯,大部分集中在春,“清明”和“冬至”这两个季节的前后十天时间内。近年,全乡的老人由恒美、草坂、洪塘三个村轮流执事作东,在“冬至”这一天,集中进行各种悼念活动,参与人每人出资五元,出席“百叟宴”,这也是又一种形式的祭奠祖先活动。
—九九0年(庚午年)三月二十日,五里埔王家人在王家祖庙“埔王家庙”举行成为盛大的祭祖活动,其跨越地区最广,规模最大,仪式最隆重,在本县前所未有。
主祭人是台湾省台中县沙鹿的五里埔王氏宗亲王乃伟,王福义,王振兴等三十七人。代表在台湾的五里埔王氏宗亲九千多人。陪祭人是五里埔乡全体王氏宗亲近万人,祭奠王氏之列祖列宗,五里埔王氏之始祖。
为隆重欢迎台湾王氏宗亲回乡进香谒祖,五里埔王氏宗亲组委会连续举行三个晚上的会议,进行各有关方面的准备,祖籍地的王氏宗亲要以火一样的热情,夹道欢迎台湾王氏宗亲的到来,迎接队伍是这样安排的:夹道迎接的队伍长达三里,由进入五里埔乡界到王家埔庙和双鲤堂祖宫;大路两旁站满手持鲜花的中小学生,以及手拿手提袋,里面装满鞭炮或手持彩旗的村民;
在前面领头的是二对大雄狮,踏着轻快,喜悦的步伐向人们点头示意;一条由二十四人组成的舞龙队,边舞边前进;接着是四人抬的横跨公路的标语牌,上书“热烈欢迎台湾王氏宗亲回乡谒祖”!公路两旁墙壁上的红纸标语是:
“树同根,水同源,台湾和五里埔的王氏同一宗”!
“黄帝肇始,太原开宗,开闽衍派,王姓根深叶茂”!
“太原传世泽,寳岛振宗声”!
“孝思不匮”,“开闽第一”
“热烈欢迎台湾亲人回祖家,叙叙骨肉之情”
“祝台湾全体宗亲身体健康,万事盛意!”紧接着迎接队伍由十二人组成的小百鼓队,三十六人的腰鼓队,三十二人的高甲戏剧团化妆上阵,南音社成员唱着轻快的叙情南曲,穿插在欢迎队伍中间。最后是整齐,严肃的西乐队,演奏着欢快的迎宾曲。
中午十一时,当满载台湾宗亲的车队到达五里埔界处(即安溪茶厂大门口)时,礼炮齐鸣,锣鼓喧天,“欢迎,欢迎”的口号声与人们的欢呼声连成一片。在此时,用“震耳欲聋”的成语来形容是毫无夸张的。宗亲们一下车,三十七名学生代表手持鲜花立即上前,分别献给三十七名宗亲;三十七名少女紧接而上,分别给三十七名宗亲披上了大红彩带,上书:“热烈欢迎台湾王氏宗亲回乡谒祖”。三名老年人代表分别给227年前分炉,保驾护航宗亲到台湾开拓基业的保生大帝大道公披上黄龙衣和挂上“济民”字样的金牌。另一名代表从台湾宗亲怀中接过此樽古老的保生大帝木雕坐像,护送到双鲤堂,落座在正身的保生大帝坐像身旁,让它俩同人们一样,畅谈着离别时的痛苦和回娘家喜悦的心情。
迎接队伍迟缓,兴高采烈地走向王家祖庙,三十七名宗亲频频向路旁、欢迎的人们挥手致意,时而双手抱拳致意,时而用双手握住五里埔亲堂的手,顿个不停。沿途住户的宗亲连续不断地燃放鞭炮,这是用最高礼仪迎接台湾宗亲的到来,短短的三里路走了一个多小时。
走在距离祖庙还有一里路的乡间大道上,人们已经感触到全乡人都在祭祖的浓重气氛。陪同台湾宗亲祭奠王家先祖,家家户户都行动起来,可见到家家户户准备了丰盛的三牲,五牲祭礼,各种高贵的海产,中药品,新鲜水果,银帛,香褚,鞭炮等祭品,或手提或肩挑,或车载,自四面八方涌向王家祖庙,把大门口的大广场排塞的满满的,人们想要进入大门,即使鱼贯而入,还是难以通过,秩序维护人员正在艰难地排阻,终于挤出一条通道。
祭祖大坛设在埔王家庙大厅堂。
在内埕两边条形靠背椅上,各排列着20个盛有清水的红色塑料盆子,靠背上挂有新买的彩花毛巾。这是为祭祖人净手而准备的。
经组委会酝酿讨论,决定祖藉地三名陪祭人代表由生物硕士研究生王泉升,老人长辈代表王文哲,王海盎担任。
吉时到,礼司王羡石(本文作者),高喊:“祭祖开始”,“净手“。这时,祭祖人,陪祭人身穿蓝色长袍排队两行,进行洗手,擦手,又列队走向祭坛前边侍候。礼司道:擂三通鼓。请主祭人王乃伟,王福义,王振兴前排中间就位。
请陪祭人代表在前排两边就位。
请其它祭祖人在第二排,第三排就位……
请助祭人把香褚送达祭祖人,陪祭人手中。
擂三通鼓后,这时乐队奏乐,鼓队击鼓,鸣钟,在祖庙周边的千串喜炮齐响,此段时间长达十几分钟。
祭祖程序按祖传仪式进行,祭祖人先后上香,宣念祭文(全文附后),全体祭祖人行九跪十叩首,三鞠躬大礼,嗣后,七名道士,念诵经文》最后仪式是五里埔宗亲组委会向台中沙鹿宗亲赠送名曰:“添丁进财”的石雕工艺品:“石狮一对”整个祭祖过程达一个小时又十分钟,礼成后,祭祖程序在长逹十几分钟的锣鼓,奏乐,喜炮声中完满结束。
时晚,组委会举行了盛大的欢迎宴会,主席设三十七桌,付席十三桌,全乡六十岁以上老人均入座赴宴。同时,特别邀请入席赴宴的有:县、镇二级有关官员,有关单位负责人,本县各乡镇王氏宗亲代表;五里埔三村在外阜任职官员;五里埔三村学校校长及全体老师都参加宴会。
宴会菜肴,乡土特产,老家口味,其味特浓。十二道菜肴及果品都是家乡特产。
台湾宗亲三十七人全部在主席桌就坐,每人一席,一席十人,九人作陪。大家欢聚一堂,畅谈亲情、乡情、个人创业经历,互相打听,问候,有名的交换名片,没名片的,互写地址,大家频频举杯,相互祝贺,本桌同饮,跨桌同干,正是:家事、乡事、事事谈得痛快;举杯、碰杯、杯杯碰得响亮。
宴会后,全体台湾宗亲按照自己的兴趣和新交的朋友,分散活动,分别观看了安溪县高甲戏剧团演出的“玉珠串”喜剧,该团曾多次到新加坡、北京等地成功演出。还有土里土气的布袋戏正在演出剧目:
“陆文龙回中原”,本乡南音社正在演唱:“步入花园”,“因送哥嫂等南曲”
第二天,全体谒祖团在五里埔王氏代表的陪同下,到本里洪塘崎头祭奠建立五里埔王氏基业的先祖;诚斋公墓。嗣后游览全乡乡貌,瞻仰了台中宗亲的祖先在五里埔恒美村上榜角落所建筑的古大厝:“思成堂”,本里民众俗称“大三落”。这座古大厝是新溪依仁一带最古老,规格最大,结构最完整,明代宫殿式的建筑式样,三进式连双畔护厝,加后落厝地面,均铺筑尺二见方的大红砖。共有内埕六个,均铺筑条石。
正中厅堂面积很大,宽度8.80米,深11.65米,杉木大柱六根,每根周长1.06米,屋架梁为三通五斗,木瓜弯塑,犁舌拱;屋架底梁横卧一根八角形状的灯梁,两边托座的徒刑是八脚螃蟹,正中神龛两边及双扇门,雕刻精美,天然油漆,绘画。井座大厝建筑面积宽31.96米,深37.56米,面积1200.4平方米。
第三天上午,全体谒祖团成员和五里埔三村代表举行茶话聊天,相互介绍乡情,相互邀请,今后要经常联络,常来常往。
中午,全体谒祖团成员怀着万分眷恋,依依难舍的心情,与五里埔王家人话别,拥抱,握手,正是相见时难,别亦难,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多少言语竟无法吐出一句,只见两眼泪珠滴,点头看对方,汽车喇叭一再响,两脚艰难地踏上了已经启动的轿车……
裔孙町纲谨识初稿:丙子年中秋再写于京都壬午年春夏

相关文章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
最新排行
- · 泉州南安市柳城王氏通讯第3期
- · 王国钧·最新版中华王氏赋
- · 謁开闽三王祠
- · 五里埔王氏史誌·对联楹联
- · 泉州开元寺佛殿碑记
- · 福建泉州市王巧虹· 我台湾外公的故事
- · 2014年新年贺词
- · 五里埔王氏史誌【序】
- · 王国钧辞赋创作杂谈
- · 五里埔王氏史誌·子乔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