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读古诗词札记:读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2014-11-12 15:30:58来源:新浪博客

打印 字号: T|T
诗人哲理思,思妇闺中怨,游子思乡情
——读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唐代诗歌,以游子思乡、思妇愁怨为主题的,不胜枚举。而真正把二者完美结合起来,并且生发出哲理意蕴的,唯有初唐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在阅读过程中,为了便于理解,我试着梳理了一下诗人的思路:诗人哲理思——思妇闺中怨——游子思乡情;由宏大的哲学背景写到人具体而微的普遍情感。
1、诗人哲理思
    其实,张若虚这首千古绝唱,绝就绝在他的感悟上。他的感悟不仅仅是通常人们分析的“哲理”小的层面,而是上升到了“哲学”高度,他提出了人在时空中的“存在”。诗人一开始,对春江花月夜美景,进行宏大的立体描写,轻松将我们引领进了一个唯美的意境之中。诗人用唯美的文字,描绘了一幅唯美的画卷。而仅仅展现出一幅图画,此诗未免平庸。诗人的高明之处,在于他没有沉迷于眼前的美景,而是生发出对人对明月,对千古宇宙的深思冥想。诗人的心都是晶莹剔透的,也是脆弱敏感的。他们常常易于发现美,又从美之中联想到人生的短暂,岁月的无情。“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诗人把人类与大自然进行对比,揭示深刻的哲理,大自然是永恒的,而人生易变,人不过是宇宙间一个匆匆过客。
2、思妇闺中怨
    游子在对景物及人生思考的宏大背景下,不免会反观自己,回到对自身境况的审视,由此想到了亲人盼归。诗人从“白云一片去悠悠“到“鱼龙潜跃水成纹”便开始叙写思妇的离愁别绪。如此良辰美景,无人共赏,孤独寂寞中,思妇登楼远望。月亮依然,可游子不归,一种相思,两处离愁,月色融入离愁,弥漫思妇的心头,挥之不去,无法排遣,真是剪不断,理还乱,纯洁真挚的离情渐明渐远渐深。于是寄别情于明月,托相思于江水,但愿满怀的思念化作月,明静的诗境中融入了诗人淡淡的哀伤。这种思妇的情感体验,是诗歌开始部分对人生易逝哲理的具体对应与呈现。在唐代,思妇的寂寞与思念,也是诗人们喜欢表现的一个主题,习惯上把这类作品称为“闺怨诗”。
3、游子思乡情
    与闺中思妇的幽怨之情相对应的,则是游子思乡之情,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鸟倦归巢,叶落归根,思乡,是人类最普遍的情感之一。中国人的思乡情结之浓厚,世界首屈一指,原因不外乎恋土情怀和恋亲心理。唐代经济空前繁荣,社会风气开放,文化交流广泛,诗人往往也就是旅人,乡愁就成了大唐诗人在诗中经常流露的一种情感。张若虚也不例外。诗一开始,作为异乡客子的诗人,面对着令人迷醉的美景,怎么会不触景生情,想起故园以及故园的亲人?那远去的离别情景,此时便会清晰地呈现在诗人面前。而从“昨夜闲潭梦落花”开始,则更是重墨抒写游子春宵孤旅的乡愁。在这里,诗人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把离情别绪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
本诗构思新颖独特严谨。诗人从眼前美景的营造、千古的冥思遐想中回到现实,想到了闺中思妇,想到了天涯游子,中间的转换丝毫没有突兀之感,丝丝紧扣。内容除了倾诉离情别绪之外,还流露出文人沉沦失意的感伤,带有人生短暂的苦闷和对人生问题的注目与思考,具有极深的社会意义。
附:春江花月夜(作者   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是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