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有文人也有武士的恭城杨溪王家人

2014-10-26 16:35:50来源:广西王氏网

打印 字号: T|T

恭城瑶族自治县西岭乡杨溪王氏家族其始迁祖王唐君于元末明初(1368年前后)自雷州府海康县(今广东省县级市——雷州市)迁来。其身世及来意不明。传说他当时很年轻,到这里以后才成家立业。根据祠堂及各家香火堂编写的堂名、对联,本家族属太原郡,三槐堂。

唐君公卜居斯地600多年来已传衍27代。其中从始迁祖至6世祖基本上是单传:一世祖唐君公生二世祖世昌,世昌生三世祖文昇,文昇生四世祖即通,即通生五世祖孟凤、孟奇、孟鸾。凤、奇失传,孟鸾生六世祖俊、儒。俊无继,儒生七世祖友竹、友亮。友竹公居恭城,友亮公迁居平乐。现共有人口约1500人。其中恭城杨溪850人,三合村60多人。平乐沙子治平120多人,福兴白竹口270人。散居其他地方200人。

本家族于道光5年(1825年)首次修谱。同治5年(1866年)二修,民国7年(1918年)三修,民国30年(1941年)四修,1994年五修。经过历次修谱编排了班辈,班辈分友竹公支系和友亮公支系两种不同的版本。两房1—17世的班辈不详,从18世代起分别按以下辈序使用。

友竹公支系(住恭城)班辈:

治邦、以祥、庆年、永康,

天祚崇瑞昌,骋徵厚文运,

敦宪纯远昭,寿春绪宏荫。

友亮公支系(住平乐)班辈:

    则中际善,泽宇任幼,

    锡荣锦新德,才振熙焕章,

    立贤复修道,英建华启光。

现在友竹公后裔最低辈是“康”字辈,友亮公后裔最低字辈是“荣”字辈。

本家族人才辈出,在历史上既有文人,也有武士。虽然没有位高权重的大官,但很多人为国家立下了不朽功绩,有的精忠报国为国捐躯。主要名人有;

文人:清乾隆时有国子监太学生王上选经会试取为岁进士(贡士),但英年早逝,未经殿试和授职就去世了。

清乾隆年间太学生王日惠例授儒林郎、直隶州同州(从六品)。

清道光15年(1835年)乙末科举人王雁州与同科举人莫励堂受知县委托到孔子故里曲阜将孔庙建筑的图纸绘制回来,并直接参与恭城文庙的修建。此庙是国家重点保护文物,雁州公为修建此庙付出了很多心血,作出了很大贡献。此外,雁州公还倡议修建恭城盘岩村功德桥,现仍存在。还亲自赴礼部为祖母费氏、叔祖母周氏请敕建旌表贞节牌坊(祖母、叔祖母青年散偶守节),还倡议捐款在北京延寿市街修建广西会馆。在本村东建文碧塔,筹捐修建县城城堞等多项公益建筑。

雁州公之弟锡之,道光辛丑(1841)科举人,于咸丰5年被授职四川彰明县知县。因为官清正廉明,百姓挽留,任职长达10年。后调任知州。因不满官场腐败,解组还乡。

雁州公之五弟作霖附贡从戎,以军功授职江西义宁州(今修水县)知州,并考取进士,可谓是文武皆优。

武士:民国时期的族人王仲平曾参加北伐战争,任第六集团军总司令李济深的秘书。北伐后任天峨县县长。时值抗日淞沪战役爆发,仲平公毅然辞去县长之职,组织敢死团奔赴前线。后因战事失败,仲平回籍经商。建国后求助于开国副主席李济深关照,安排在恭城文史馆工作直至过世。

1927年族人汉民曾参加毛泽东举办的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毕业后赴中共江西省委工作时路遇敌人袭击牺牲,时年21岁。解放后毛泽东曾写慰问信及90元钱慰问家属。当时政府追认其为革命烈士。但毛泽东慰问信被区乡领导拿走丢失。

1928年族人王英在黄埔军校第一分校毕业后参加北伐,参加过抗日的台儿庄战役,是李宗仁部下的团长。战后情况不明。

1950年恭城土匪暴动,族人王以彭参加武工队被土匪包围。在与土匪搏斗中光荣牺牲,年仅19岁,后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据王志文、王熙祥提供的资料整理)

 

阳朔县两支来自猪屎巷的王家人

                        葡萄镇罗明村王家

 阳朔县葡萄镇罗明村王家的始迁祖是王茂廷与王茂聪兄弟二人。茂廷公的墓碑写明:公生于明嘉靖22年(1543年),殁于明万历27年(1599年),其祖父叫王件,父名甫开。廷聪公的墓碑被凿坏。据口传:始迁祖原籍湖南永州或邵阳或祁阳(原属衡阳现属永州)的猪屎巷又叫“珠玑巷”。此地在何地现无法查证更无法与宗亲族人联系。据传说二公定居斯地后茂廷公所生的福兴公去向不明。茂聪公后裔至今已传17代,现有人口178人,加上散居在外的共约200人左右。本家族未统一修谱,其字辈从始迁祖茂聪公一世祖至六世祖统一字辈为:茅、福、之、胜、元、尙。从第七世分成两支不同字辈的派系:

一支:奇 瑞 科 发 俊,绍 开 新 景 运。

另一支:世 金 学 正 长,应 双 申 中(辉)玉。

目前已无字辈可用。

                                (王申桂提供材料)

 

                           杨堤乡鸡赖才贵公王家

 阳朔杨堤鸡赖王家的始迁祖王才贵的原籍是山东青州府,何县不清。按相传18代计算大约是清初始迁湖南猪屎巷(又说是“珠玑巷”),再迁广西桂林两江,转而进入阳朔沿漓江而下,至杨堤浪石江边一处叫鸡赖洲的地方住下,后又转迁杨堤的鸡赖嵅。才贵公便在此定居并终老,墓葬兴坪石粉洞。至今已传衍18代。总人口约200人。其中:

扶龙分支:先祖芝荣公为谋生计,携二子文仲、文珍从鸡赖出来以帮工为生,后文珍不知去向,文仲公定居扶龙,至今已传9代,现有人口70多人。

都林分支:先祖文清公从鸡赖迁出在白沙都林定居,现已传8代,共有人口20余人。

在鸡赖未迁出的现有人口约100人,三支总人口约200人。

以上三支各有各的字辈。其中鸡赖支派的字辈为(共30代)

    才 义 广 有 德 福 理

    君 文 子 开 玉 嘉 用

    官 清 民 自 安 , 富 贵 荣 华,

    世 道 和 平 万 代 兴。

都林文清公支派的字辈为(21代):

    才 义 广 有 德 福 理,

    君 文 子 开 玉 嘉 成,

    世 道 和 平 万 代 兴。

扶龙分支与阳朔子寿公王氏家族合修了族谱,统一字辈为(40代):

    图 者 大 定 德,家 修 本 尙 仁。

    继 述 为 统 绪,克 法 少 文 明。

    红 光 月 振 园,世 福 康 荣 华。

    士 和 招 尤 吉,忠 良 立 志 成。

 

                            (王荣提供材料)

 

              有艰危世代也有辉煌岁月的全州长景王家人

全州龙水长景王家是从本县茅埠王家迁出的一个支派。但由于迁出时间已长达400年左右,并且长期以来互相联系很少,又单独修了族谱,独立字辈,所以已成了一个独立家族,但其上源仍是茅埠家族。长景王家作为一个家族曾走过不平凡之路:

一、艰危的世代

据长景王氏家谱记载:本家族从恩乡茅埠(今梘塘乡茅埠村)迁贡陂洞。贡陂洞是一条有2000多亩水田的田洞,因产进贡大米而得名,本洞原属全州万乡,现属全州县城近郊的大新行政村。始迁祖在此筑棚为家,垦田耕种。由于此地条件较好,先祖在此属外地人,无缘长住。后来往西而行数里,迁万乡桥渡村(现属龙水镇)暂住,当时桥渡村谢姓是全州最大望族,书香门第,官宦显贵,而先祖是穷人又是客户,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先祖难觅立足之地,不仅不能平安度日,连简陋的草棚寒舍也被烧毁。因此又往西而行到达白底腊(现龙水镇的北底拉村)。这里比桥渡较为偏僻,先祖在这里开垦田地,以厂棚为家,虽然能避风糊口,但很艰辛。为求生计,以五世祖尙遗公为主,携弟尙迪、尙迨及大小家人10余口人,于康熙53年(1714)迁居长景村附近的大家山头,以榨油为生,以草棚为屋全家群居。在这里度过了近20年。当时长景村地处交通(便路)要道,住着陈、潘、赵、杜、唐、蒋、邓、秦等姓人氏,人际关系复杂。尽管大山冈头就在长景村旁边,但不能入村长住。后来尙遗公之长孙金略自幼聪颖,才貌超群,被村中陈姓正生公看中,雍正10年(1732年)陈公将爱女许配金略结为连理,从此,我家族凭借陈姓正生公之威望,在亲家的支持下入住长景村。从此结束了先辈们的游耕生活。以上历程,从茅埠迁出到贡陂洞,再到桥渡,从桥渡游耕到北底拉再到大家山头,最后立足长景村定居,前后游耕五地。历经五代,时间长达100多年。这100多年,先民们就像原始社会的游牧部落一样过着原始人的群居生活,这五代是本家的艰危世代。由于这五代人都无文化,茅埠王氏族谱迁出何世系无记录,本家族对于前四代先祖都无名字、无生卒、无墓葬地等记录,只知道他们的班辈是之、信、文、朝,到五世祖才有尙遗、尙迪、尙迨三位先名传承(其中后二公无继)。回顾先辈们的艰难历史,使我们深知我们今天的繁荣盛世确实来之不易。

二、前八代的世系及人口的发展与分布

从始迁祖至四世祖传承世系无谱牒记录。从五世祖至八世祖的传承世系如下:

五世祖尚遗、尚迪、尚迨三兄弟。其中,尚遗公生四子:长子登相、次子登林、三子登极、四子登榜。
    六世祖登相公生四子:长子金略,次子金福过继给叔登林为嗣,三子金瑛,四子金龙过继给叔登极为嗣。
    六世祖登林生三子,长子抚登相次子金福为嗣。次子金韬,三子金武回原住地北底拉。
    六世祖登极抚登相四子金龙为嗣。
    六世祖登榜生三子:长子金连,次子金虎,三子金凤。
    七世祖金略生七子:其中二子无嗣,另五子分成五房,即:长子忠尧公为大房,次子忠辉公为二房,三子忠鲁无嗣,四子忠仁公为三房,五子忠义过继给金连为嗣为四房,六子忠茂公为五房,七子忠信无嗣。
    七世祖金连抚金略公五子忠义为嗣于乾隆年间迁居今属才湾镇的驿马白水脚村。据2014年6月统计,按房系分,大房14人,二房90人,三房24人,四房109人,满房540人。按住地分,龙水长景村597人,才湾白水脚87人,磨子田22人。
三、辉煌岁月
    本家族历经五代共100余年属艰危世代,从八九代起,有了很大转机。在长景村定居以后便结束了游耕走住的状态,生产生活走向稳定,人口发展逐代加快,五世祖尚遗等三兄弟只有尚遗一人传后。六世祖男性人口增至4人,七世增至9人,八世增至10人并分成五大房,其后递增更快。不仅人口数量增加,人口素质有很大提高,从七世祖开始步入辉煌岁月。七世祖金略公不仅生有七子,其孙辈就有义顺、义勋皆为贡生(明经进士),其中义顺、槐樽还高攀五品武德骑蔚官位。据谱载,本家族的主要名人有:
    王义顺(1799--1876),明经进士(贡生),曾任武德骑尉(正五品武官)
    王义勋(1808—1891). 明经进士(贡生),曾任登仕郎(正九品)

王槐樽(1827—1909),武德骑尉(正五品武官)

王灿基(1841—1864),按军功授六品。

王灿本(1848--    ),举人,分配本省巡抚部冯子材营部驻龙州大营,阵亡。

王光树(1915—1954),黄埔军校毕业,民国时期国军中校。

此外,还有国学生三人:槐楷、槐楫、灿培。

本家族为什么能在结束艰危世代后很快涌现较多的人才呢?归纳起来就是一句话:勤学重教。这是老前辈为我们树立的好榜样。我们一定要继承和发扬先辈们的好传统。

由于先辈们的勤学重教,艰苦创业,从而取得了很大成就。留下了不少文物古迹。如现存的王家宅院内尚有存书屋一处,有练武用的石墩两个每个重约200斤,清廷授功名人甲榜孔石8块竖立在宅院桥亭上。据说当时路过此地的官人无论官职品位多高,凡骑马过桥亭者都要下马步行,这说明长辈们很受尊敬。现王家旧院保留的屋檐楼庭古香古色,高雅美观。四合院内房屋座落井然有序,院内巷道整齐便捷,路面铺盖鹅卵石,雨不占泥水,晴不扬灰尘。特别是东、南、北三处门头建筑标致、气派,红漆装点,颇显豪贵。虽然年长时久,仍显当年风采。这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既是物资文化遗产,也是精神文明的传家宝,我们晚辈族人应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四.家谱和辈行

本家族对修纂族谱比较重视。始迁祖来自茅埠,本应与茅埠王家共同修谱。但因过去交通不便,联系、来往很少,族谱各自修纂。现经两个家族沟通,两家族都认为长景王家迁自茅埠王家。但始迁祖在茅埠王家属第几世,属何房派世系,目前不能确定。本家族虽多次修谱,但因战争和文革的破坏,老谱已残缺不全。1986年进行重修,经13世孙光筝等人的努力于次年告成。使族人知来源、明世系,弘扬了家族文化和家谱文化。根据老谱记载和新编族谱编排,本家族的字辈如下:

老字辈:之信文朝尙,登金忠义槐,

灿恩光继世,永远锡家材。

新字辈:英志平庆元,仲仁广修贤,

        功良瑞为本,政辉君士光。

现在最低字辈是“远”字辈。

                                               (根据王拥军、王新良的资料整理)

                  人少也出过进士的兴安瓦窑头王家人

兴安县湘漓镇双河瓦窑头王家始迁祖名王应东,原籍北京顺天府宛平县庐沟桥人,其父王祯、王禄(此二名字来历后人不知),其兄有应春、应夏、应秋,公行四居老满。

应冬公妣曹氏生育二子,长廷琰,次廷禧。

大约在300年前,清初,始迁祖应冬公不知何故,也不知如何来到兴安县现在的湘漓镇双河瓦窑头村落户。至今已繁衍12代,现有人口500多人,其中男近300,女200多。

本家族的字辈:王家世运昌,祥发焕文光,

              尉启科名盛,荣华祖德长。

现最低字辈为“尉”字辈。

本家族旧时虽然人口不多,但也出过进士人才。清朝中族人王国樑字笃生,进士,官至知县事(桂林文物馆有记载)。                                                                

                                                                        据王文良

                                    居于瑶乡的灌阳太和王家人

灌阳县洞井瑶族乡太和王家其始迁祖德富(富铭)原籍南京应天府溧阳县(现为江苏省常州市所属的溧阳市)义宁村。公于明洪武元年(1368)迁湖南宝庆府,后迁广西灌阳永丰里崇顺堡清塘凹(现属洞井瑶族乡太和行政村)定居。这里虽在瑶乡,但该村都是汉族。居住着王、莫、郭、周、常、潘、刘、蒋、唐、何等姓民众。以王姓居多。本家族主要住地在清塘凹,也有少量分布在附近的小盘洞、源头、凹口坪、长岐等村。现有人口约600人。

本家族班辈分前班辈和后班辈。

前班辈:谷斌、福友、本通、永孟

后班辈:任弘京振文    尚启思光运

        风行大道成    万年天子德

        一统治平春

现最低字辈是”成“字辈。

        (根据灌阳地名志和王成礼提供的资料整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