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天德个展亮相苏博
展览现场,市民在仔细欣赏王天德作品
□商报记者 贾茹 文/摄
8月3日,“后山——王天德个展”在苏州博物馆开幕,本次展览展出复旦大学教授王天德近十年在苏杭地区收集的石碑以及由此衍生的平面、装置作品,共展出作品47件。开展10天来,吸引了全国各地的专家和爱好者前来参观。对于苏州市民来说,这次展览,更是一次近距离的欣赏。
展览同时要跟观众互动
“做展览不是搞个开幕就结束了,重要的是和观众的交流和互动。”开展以来,王天德经常在展厅里,和前来参观的市民、游客交流。昨天,记者在展厅看到,苏州市民谢老伯拿着这几天临摹的这次展出的作品《后山图》请教王天德。看到谢老伯如此认真,王天德开心地和他交流,并且赠送了自己的画册。据苏博工作人员介绍,每天来参观展览的人很多,不少家长带着孩子过来学习,谢老伯更是铁杆“粉丝”。
在王天德看来,有些展览十天半个月就结束,太匆忙,可能有些观众还没来得及好好欣赏。“这次在苏博的展览,用两个月的时间,让观众可以进一步了解我的作品,包括布展的理念。”王天德说,展览期间他还准备在苏州面向市民开个讲座,在座谈中更深入交流,“有些观众看了展览,会有些疑问,可以通过讲座面对面交流。”
当代艺术要和古典文化对接
王天德说,当代艺术的发展不仅仅要和西方文化对接,也要和中国古典文化对接。
走进左手边展厅,有一张明代画家文伯仁(文徵明侄子)的《西山雅集》,而其它11张作品,是王天德以《西山雅集》为基础,融合园林“借景”理念创作的新作。他把文伯仁的松树、石板桥、厅阁等,以册页的方式,一张张呈现出来,最后又画了一张原画大小的作品,但融合了更多自己的解读。作为当代水墨的实践者,王天德用火灼取代毛笔,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视觉语言。这一系列作品中,他将古画原作中的局部细节进行概念和视像分解,以其独有的艺术语言“灼与墨”创作新的作品组图,与古文人在艺术时空中对话。
其中《后山念》最为特别,这是王天德2014年独创的观念作品:在布展过程中,将墙面凿出5mm的缺口,选取《后山图》系列作品之口埋入墙面,用与墙面相同的涂料粉刷,隐去痕迹,在其表面挂置定制的空白画框,框内是王天德的签名。王天德说,他想表达的是空间与时间相互作用,现代与古代相互掩蔽和衬托的观念。
让作品和苏博空间完美融合
“每次展览布展都是一次思考,要花很大的心血。”王天德说,这次在苏博的展览,他在画室里铺满了苏博的场地图纸反复研究,作品怎么摆放,空间怎么布局,都要用心做,“贝聿铭设计的苏博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要尊重他的设计理念,将自己的作品和苏博的空间很好的结合。”
王天德的作品,在复层的纸面上,以文香火灼取代毛笔书写的手法,构建成虚实痕迹的空间关系。镂空的香焰书写覆盖于底层的书法和山水,造成局部镂空线形凸显浓墨若隐若现的字迹或碑版拓片,改变了传统书画惯常的形式,形成了他总体的视觉语言。
“这张作品《数码》是我十年前创作的,这次特意把它放在其中一个展馆的入口。”王天德指着展馆一进门的竖条幅作品,灯光从后面打过来,作品上笔墨和火灼的痕迹透过灯光,形成独特的视觉效果。王天德说,这次展览一共三个展厅,布展过程中,发现这个展厅和对面的展厅比重不和谐,就想到用这种形式展示这张作品,也是让观众在参观过程中有个过渡,然后再进入展厅感受。
世界王氏网转载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