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金门家庙的建筑形式与空间格局
前 言
金门全县现在的人口约有五万人,因幅员狭小,资源有限,自古以来的民生物质,若以农渔生产,都无法自给自足,多余的人口,必须寻找另一谋生的管道。早期的渔航海上生活,历练了岛民川南走北的识见与营有贸无的一条生计,于是下南洋,走北顶,或远走澎湖与台湾甚而日本以谋新的开展,皆有所及。道光年间因鸦片战争而订立了南京条约,五口通商以后,厦门成为通商口岸,金门的岛民因得地利之便与获取新知之胜,因而在新风气所及,落番以游走中南半岛各国的侨民,成为金门人谋生的一群开拓者之先锋。日据时期因严厉的人口管制而终止了这一波移民潮的演进。抗日胜利后,因内战而有部份被有计划的整体移民到台湾,接着因实行战地政务的军管而限制了岛民向外求发展的机会,所以当时的人口较多。一九七o年后,台湾的经济发展渐趋起飞,又渐有赴台湾谋生的外移现象,所以金门的人口自古以来总是控制在十万人以内,然而侨居在他乡异县或海内外的族裔,据金门县宗族文化协会的粗估,总额在一百五十万到二百万之间应该不会很离谱,这一二百万人口的人文源流与衍化情况是金门县宗族文化协会所要努力耕耘的一片园地,也是一个宏愿。
在这五万人口中,共有一百五十五个姓氏,三十四姓人家有宗祠,计有大小宗祠庙一百六十七座,为六桂(洪、江、翁、方、汪、龚同一先祖)联宗宗祠一座,六姓(杜、孙、程、林、蔡、陈,烈屿东坑区域联宗)联宗宗祠一座,王氏大宗八座,小宗五座,计十三座;方氏大宗一座;李氏大宗四座,小宗八座,计十二座;吕氏大宗三座,小宗三座,计六座;辛氏大宗一;何氏大宗一座;吴氏大宗四座,小宗四座,计八座;林氏大宗九座,小宗四座,计十三座;周氏大宗二座;卓氏大宗一座;洪氏大宗三座;翁氏大宗二座,小宗三座,计五座;梁氏大宗一座,小宗一座,计二座;陈氏大宗十五座,小宗十一座,计二十六座;许氏大宗二座,小宗五座,别宗一座,计八座;张氏大宗四座,小宗二座,计六座;郭氏小宗一座;庄氏大宗一座,小宗一,计二座;黄氏大宗八座,小宗六座,计十三座;董氏大宗一座;杨氏大宗四座,小宗五座,计十一座;叶氏大宗一座;蔡氏大宗六座,小宗七座,计十三座;郑氏大宗三座;卢氏大宗一座;欧阳氏大宗一座;戴氏大宗一座;薛氏大宗一座,小宗一座,计二座;萧氏大宗一座;谢氏大宗二座;颜氏大宗一座;罗氏大宗一座;苏氏小宗一座;关氏大宗一座。其中以陈氏大小宗计二十六座为最多,王、林、黄大小宗各十三座次之。
朱子家礼云:「君子将营宫室,先立祠堂于正寝之东,为四龛,以奉先世神主,旁亲之无后者,以其班祔,置祭田,具祭器,主人晨谒于大门之内,出入必告,朔望则参,俗节则献以时食,有事则告..。」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是国人传统文化的精髓,祭拜祖先就是敦厚民德的具体表现。古代的人其敬拜祖先有四时之祀,即春禴、夏禘、秋尝、冬蒸,可见古人对祭祖活动的重视,远从商朝时即敬鬼神(祖先的神灵),周朝以后的宗庙与封建的体制更加的完备而有组织,祭拜祖先的仪式各朝各代都有其因革损益的地方,各地亦有其因地因族制宜的不同仪式的。故而载诸典籍礼经者,可以说郁郁乎盛矣,金门自有文献记载以来,各宗庙所举行的各种大小祭祖活动,与古时的春禴、夏禘、秋尝、冬蒸已略有不同,然其慎始敬终的儒家伦理精神依然显现于这些活动之中。
今仅就金门县各姓氏祭祖的家庙建筑形式与空间格局,略述一二,以见我中华文化在闽南语系中的一斑。
壹、 金门祠庙的规模体制、基本形式与平面结构
(壹)规模体制
新唐书卷十三礼乐志曰:「庙之制,三品以上九架,厦两头。三庙者五间,中为三室,左右厦一间,前后虚之,无重栱、藻井。...距地四尺,容二主。」三品以上九架(进深):「寝不逾庙」仪礼(士礼)乡射礼郑玄注:「是制五架之屋也。」唐六典住宅规模:「王公诸臣三品以上九架,五品以上七架,六品以上五架。」唐会要:「三品以上堂舍不得过五间九架,...五品以上堂舍不得过三间七架,...六品以上堂舍不得过三间五架...。」唐朝时祠庙的规模大抵如上。时迁代转,经过一千多年的变革与因应地区性的需要而演成现今金门祠庙的规模,其规模是否依照礼制,据金门现存一百五十余座宗祠观之,显然金门祠庙的规模并非依照礼制而建,乃是遵从地理师的指示,并依地理环境的因素而定下的规模。
一、进深(架数):闽省各族群的苗裔据载皆是唐末时由闽王王审知从中原带来的,其实早在两汉时期闽省已有中原人士入居。然而中原文化影响闽省深远者,确是在闽王建立闽国之时。中原各大家族的裔冑,皆有帝王与公卿之血缘关系,追本溯源,则以一支显赫之祖先为始基祖自不为奇,则其家庙之规模,自可无限上纲了,况荒陬一隅,所谓天高皇帝远者,审究不如京畿都邑之明,应是预料中事,且孝祖敬宗乃翼文敷教之本,则家庙建制之规模自不在强加追究之事了。
金门宗祠之进深不仅独树于传统的礼制之外,且进数也不在约束之中,可依其家族财力之有无与地理风水之状况而作必要之取舍,依笔者所见,小金门高厝(下林)的刘林家庙为一进式的五架栋最小,而大金门琼林的蔡式宗祠有三进式者,其正殿进深之规模有高达十五架者,真是漪旖盛族,其先有赫的了。一般前落皆称为前门厅,其架数均少于正殿二至四架左右。
二、横宽(间数):唐时三庙者五间,中为三室,每间宽约五公尺,正殿计约二十五公尺。金门各氏宗祠的横宽,大体上皆以三间为度,少数附有謢龙或突规而成四开间或五开间者,间距也多在五公尺之内。三间者以中央一间为宽,可容八仙桌二席,边间较窄,仅容八仙桌一席。
三、格局:以前的宗祠的正殿有所谓「厦(檐廊)两头,左右厦一间,前后虚之」的格局,金门的宗祠的正殿少数非三室,仅中间一室者,具有左右厦一间的格式,然其屋顶与厦两头者不同,左右檐廊也仅是边殿而非真正的檐廊,前虚者为殿腹与拜廊,然其后为内殿而不虚。前落则多为虚空的过廊空间。
四、高度:传统上有所谓「寝不逾庙」的规矩,在伦理上宗庙是家族祭祀祖先的活动空间,居家厅室(寝)的高度不得逾越家庙的高度,是基本的礼数,也是孝道精神的表现。从风水犯煞的角度来说,居家的高度逾越家庙的高度,一定会被家庙正脊上的尖形燕尾所冲,此称为刀箭冲,是大不吉的,所以要避免。且各向度,无论是进深、横宽或高度之间的比例,也一定要遵照寸白的吉凶数配置,原则上有所谓「天父压地母」或「地母压天父」的规矩要遵循。
(贰)基本形式
金门各姓氏的家庙宗祠约计一百六十余座(有些毁坏未重建),实存一百五余座中其基本形式约有下列数种:
一、一进式:一百五余座中有七十八座为一进式,其范围包括门口埕,墙围,墙规楼与深井及大厝身的正殿等,有些有翼廊,大多皆无。为金门现存宗祠中最多之形式者。
二、二进式:一百五余座中有六十四座为二进式,其范围包括门口埕,前落山门与深井及大厝身的拜廊、正殿、内殿等,有翼廊。为金门现存宗祠中次多之形式者。
三、三进式:一百五余座中有三座为三进式,分别为金城镇后丰港属敦煌衍派的洪氏宗祠、金城镇南门里属高阳衍派的许氏宗祠、金湖镇琼林村属济阳衍派的蔡十一世氏宗祠。以中落最高为正殿,前后落较低。
四、楼房式:一百五余座中有六座为楼房式,分别为金城镇西门里属六桂衍派的六桂家庙,所谓六桂是指系出同源的洪、江、翁、方、汪、龚六姓的连宗宗祠,该宗祠为玷污式的三楼建筑,金沙镇后(碧)山村属颍川衍派的陈氏宗祠,该宗祠属小宗,为一洋楼式的建物;金沙镇阳翟村属颍川衍派的陈氏宗祠,该祠别立为永昌堂号,属小宗;金宁乡后湖村属高阳衍派的许氏宗祠,该祠因族人许獬为才子曾于明朝中过会元,因此别立为会元堂号,属小宗;金宁乡湖下村属弘农衍派的杨氏宗祠,该祠另一堂号为四知衍派,属小宗;金城镇南门里莒光湖畔属西河衍派的林氏宗祠,属大宗,本祠上为妈祖庙,祠庙一体,为宫观建筑,与传统闽南式的宗祠建筑略异。
(叁)平面结构:
一、一进
(一)山门:一进式的山门很简单,入门处只有墙规楼而已,无凹寿等格局,墙规楼在一般民家的一落二榉头中多作平顶式或双坡落水式的做法,在家庙中的墙规楼则以双坡落水式且有高翘的燕尾脊收头。
(二)深井:进入墙规楼门内,即为宽阔的深井,一进式家庙的深井无四周垠,无翼廊者可分为左右中三区块,地坪皆以红甓铺作,中段大抵多以风车转铺就,两侧则以丁字铺或米筛花铺就。若有翼廊者,则仅有中区一段,有四周垠与井池。
(三)拜廊、正殿与内殿大抵皆与二进式的格局相同。
二、二进
(一)庙埕:是进入宗祠内的前广场,是宗庙建筑整体范畴的一部分,有些宗祠砌有高墙围起来,形成外深井的构造,有些庙成的范围面积比宗祠的面积还大,且分成上下埕,并有类似深井的池底。一般出仕人家的宗庙埕,皆立有旗竿座,旗竿座越多,即表示此家族的族人为官宦世家,旗竿座的竖立,具有浓厚荣耀宗族的文化意味。
(二)山门:俗称「一进」或「前落」,镜面多为皇宫起双凹寿的檐廊,廊前的垠墘有木制的剑秋,寮口的铺作为一品书的石寮。有三幅门六扇关的门版,俗称「三川门」或「山川门」,门内为三开间的门听。三川门的左右外侧之向埕墙上各开有对偁以整块青草石镂雕的螭(无角龙)虎窗(谐音误称为子午窗),螭虎窗以其雕饰威猛的拐草龙蟠围博山炉为主,俗称螭虎盘炉。三川门中间的门为正门或中门,有门阈高约五十公分,当重要的祭典或达贵者入门时可活动取下,以示尊宠。中门的门柱多为泉州白的石材,柱下多有石鼔、石狮或乞丐椅。中门两侧的门称为「偏门」,偏门有的与中门并列者称为「对门」,有的开在第二凹寿的对向墙上的称为「边门」。
(三)天(深)井:为前后落与左右翼廊的中间地带,是整座庙堂中唯一露天的空间,可收集四面屋顶上的雨水俗称「四水归堂」,井底多为一品书铺作的石条,大多分为三堵。井沿铺设厚重的石垠,其中一边凿有出水的炎孔,可顺利的排出归堂的雨水。深井是传统建筑中一项合乎绿色环保的重要设计,他具有通风、采光与防蚁害等作用,也具有风水上的作用。
(四)翼廊:从功能与作用上讲翼廊具有三方面的意义,其一是古宗庙建筑中神厨的变格,可用在宗庙祭祖前的牲仪与餐会时的厨炊准备空间。其二音处深井之左右两侧,为进入正殿的过度空间,古时宗庙有东西阶,称东(主)阼与西(宾)阼,金门的宗祠中无此设计,东西翼廊或亦具有阶阼的功用。其三从前落进入正殿石,可作为遮风避雨的风雨走廊。
(五)拜廊:位于正殿与深井之间当展步柱与前四点金柱中的檐廊,地铺多为红料的六角铺作,左右边墙有巷仔门,是祭祖时的祭拜点,故称为拜廊。
(六)正殿:即四点金柱间与两边偏殿的空间,四点金柱间的面积俗称为腹,屋宇高轩宏伟,四点金柱间与两边偏殿的空间无隔扇,故地方宽阔,是主要的祭祀空间,偏殿的地铺多为尺二砖作品字铺,四点金柱间为尺二砖作吊角铺。
(七)内殿:内殿位于第二进的最内部,以后四点金柱之门阈上设落地樘版隔扇与正殿分割。中为三室,为供奉祖先神主龛与文昌帝君和土地公的空间部位。古所谓天子九庙,王公七庙,诸侯五庙,士有三庙,庙数即室数。诸室相关位置,是依尊卑,由西而东。唐崔氏家庙碑:「第一室曰皇考庙。...第二室曰王考庙。...第三室曰考庙。...。」而今金门的一般祠庙皆称为龛,以中龛为尊,东龛为次,西龛再次,东龛也多以供奉文昌帝君为主,西龛则供奉土地公神。古时的庙室内陷称为埳(ㄎㄢˇ)室,且埳墉尚幽,金门宗庙之神龛与古时之埳室略似,然古所谓「自西徂东,靡陋靡丰」今则雕镂彩绘,极尽华丽与繁缛之能事,颇违古风。
贰、金门祠庙的立面结构与装饰
(壹)立面结构
一、屋顶的形式:古时士大夫的宗庙所谓的厦(屋顶的形式)两头(上半部两面坡),左右厦一间(下半部四面坡之侧坡,正殿的东西山墙缩入檐内,形成左右檐廊,距离约一间宽。):宋李械(营造法式):「凡堂屋,并厦两头造,则两稍间用角梁,转过两椽。」梁思成营造法式注:「相当于清式的歇山顶。」则现今的闽南式(金门)传统家庙的营造已与闽南式的闽居建筑相融合而自成一系统,其屋顶多为硬山式的单檐构造。古时中原式的独栋歇山屋顶,并前后虚之(正殿的前后留下檐廊)的格式完全不同,兹述之如下:
(一)前落(山门):屋顶均为三川脊(即屋脊分成三段,中段挑高,使屋顶形成四个燕尾),脊顶于规带坡内侧立螭吻(龙首),脊端皆成具有弧度的翘起状,俗称翘脊,以其形似燕尾歧岔,故又称之为燕尾脊。燕尾脊的构造可分为顶马路(顶背)、规带尾(六吋盖)、脊锁、脊带、脊印、脊面、脊塞、走坡等,除顶马路、脊塞、走坡与脊带外,余皆多作剪黏装饰,脊塞则装饰有泥塑或陶烧的趋吉或辟邪之物件。三川脊的外侧规带或于中段翘起(三川脊中段于脊头内皆有延伸至屋坡距屋檐约一公尺左右的规带),并以花草拐仔回卷,翘起头称为牌头堵,堵上以交趾陶烧的人仔出人物或吉祥物饰之。规带下端翘起与屋顶斜坡形成一三角地带称为规带三角堵,也多饰以吉祥花草。
正脊分为上马路、下马路和脊堵,脊内以空心方型之瓦筒实之(瓦筒内并置有十二项吉祥物),以减轻屋顶栋梁的承荷力。脊堵一般可分成三段,皆饰以剪黏的吉祥花草,并间以篆字作吉祥语装饰。
屋顶皆以瓦瓴作仰覆交迭,以形成瓦垄(覆瓦)和瓦沟(仰瓦),收头时瓦垄以灰浆封头,下垫饰有花纹的领头砖。瓦沟的收头则装三角形的瓦滴(或称垂珠)。依家族祖先任官之品秩,屋瓦或全覆以半圆形的瓦筒(帝王之裔可用,金门青屿村之张氏家庙以全瓦筒覆顶,因为明朝时张氏有先祖张敏,忠谨侍奉明宪宗,保育明孝宗有功,权重一时,传说张公公曾代行君权七日,其宅第有「三元及第人间有,七日权君天下无」故其屋顶覆之以全瓦筒。)或覆三至九行之瓦筒不等,皆为阳(单)数,不可为阴(双)数,瓦筒的收头为瓦当,瓦当有吉祥圗文,年代久远者其圗文古朴,近代则多靡丽。
(二)翼廊:翼廊之屋顶多为卷棚结构,也作翘脊并饰螭吻,瓦作略似山门屋顶,除六吋盖、脊锁、脊带、脊印、脊面、脊塞、脊堵仍极尽富丽外,余则不饰瓦筒与规带牌头堵等,较为朴实。其檐口高度与山门檐口相同,但略低于正殿之檐口,其与正殿交接处得的屋脊,让出一道瓦垄之距离,使屋脊得以翘,但屋面深入正殿屋脊下,并砌以挡水墙,以防止雨水之溅入。
(三)正殿:其屋面作法大抵同于前落,惟规带不作翘脊,脊背为一条龙式,脊塞泥塑颇见用心,多为避邪物。
二、台基与地坪:台基为建筑物之底部,其高度必定要高于四周围的地面,方能将屋内的积水顺利的排出屋外,其各部位的高度为正殿最高,前落之山门与翼廊次之,天井最低但要高于屋外的地坪。各部的地坪铺作,为正殿四点金柱间,铺作尺二砖的吊角人字铺﹔其两侧则为尺二砖的丁字形铺砌﹔拜廊为六角形砖的龟甲铺﹔深井若铺石条,大抵也分为三区,作连环锦铺作,区间隔以石条作九十度格之,称为龙须,
在进入正殿的一边有脚踏垠,其它各边皆无,若为红料铺作,则以长形的甓砖铺作,中间作风车转铺,两侧为米筛花铺或丁字铺﹔左右两翼廊与前落也多以尺二砖铺作丁字形,以祈求人丁之旺盛。
三、璧堵与柱仔:
(一)璧堵:墙是立体的,璧是平面的,一座墙有两面壁,堵是分隔的小面积璧面,金门一般之宗祠的主要墙体有后寮墙、龙边墙、虎边墙和镜面墙。镜面墙有装饰性极强的水车堵,兹依其不同步位与名称,略述如下:
1、镜面墙:是前落厝或山门的正面墙体,是整座建筑物的门面, 所以装点华丽,除了雕饰有各种象征吉祥的花草与物件外,左右并开有雕饰繁缛的螭虎团炉窗,下有花草拐仔龙趺座、石版堵,尚有水车堵等。
2、对向墙:凹寿内东西两边相对的墙体称为对向墙,是匠师表现艺术才华与功力的展示场。所以不管是浮雕、泥塑或彩绘均能见到艺师们呕心沥血的大作。
3、山墙:前后屋坡檐版下与鸟仔踏之间的墙体称为山墙。山墙内有脊坠与规尾窗。山墙在传统上其外壁均漆成黑色,所谓「红宫乌祖厝」,即是指王爷住的宫庙山墙是漆成红色的,而宗祠则漆成黑色,黑色代表公正无私,因为传统上宗祠不仅只是祭祀祖先的场所与团结族人的象征指标,更是维系族人伦常关系与行为准则的神圣殿堂,古时候一声所谓「开祖厝门」,即是代表正义伸张与铁面无私的审判即将降临,其对社会秩序之稳定与祥和气氛的发挥了无比的力量,所以乌祖厝的形象意义就在于此。
4、后壁墙:正殿的后墙,也称为后寮墙,下有六至十层的石磉砌成的石仔脚,其壁体也均漆成黑色。
5、水车堵:一般都装置在镜面墙上的出料下,堵内不论是交趾陶烧、泥塑人物、山水或是各种彩绘等作品,都深富传统的人文意涵。
6、龙虎堵:在凹寿内对向墙的壁堵,东边称龙堵,西边称虎堵。
7、石仔脚:墙体的下基部分都是以耐潮的石磉迭砌而成的,称为石仔脚。石仔脚的行数,宗祠建筑一般都是采用阴数的双行,前落少正殿二行。下有以灰泥掊高的凸岸,称为驳岸。
8、颜只线:界隔石仔脚与大、小规璧之间的红砖线,称为颜只线。
9、大、小规璧:石仔脚以上,厝盖出料以下的壁体称违规壁,正殿部分的面积较大称为大规壁,前落的面积较小称为小规壁。规壁的范围包括鸟仔踏、山墙、脊坠和规尾窗。壁面也是漆成屋黑色的。
10、鸟仔踏:为避免规壁的壁面面积过大而单调,自后角柱的出料下以尺砖伸出作平行走向,将规壁界隔成上为山墙的砖带,称为鸟仔踏或鸟踏带。
11、脊坠:在山墙脊赛的出料下,规尾窗上,圆脊下的脊坠称为鹅头坠。脊坠依其泥塑粉刷底层的不同,可分为尖形硬巾、弧形软巾、硬折包巾、软折包巾等数种,泥塑的内容极为丰富,然皆不外乎趋吉避凶的物件。
12、檐版:为出料与墙体上缘间的一条带状收边,适用摏棕的白灰泥糊成的,后约三公分左右,宽约五公寸,环于檐底三面(镜面墙除外)而不中断。檐版与规头的交接处常以湿壁画作法,用黑烟为色,画上花草拐仔夔龙纹饰。
(二)柱仔:柱仔是支撑整栋建筑物的主要构件,也是与墙壁一样负有承受重压的功用,依其所处之位置,适宜不同的天然条件,施用不同的材质,发挥不同的功能,而有石、木与砖等各种不同材质的运用。兹依其材质上分之如下:
1、石质:一般用在柱仔上的石材,都要选择上等的泉州白。泉州白质地坚硬细致,不易风化,稍加雕饰为功夫石,纹路清晰美观,具有一种高雅的气质,阴雕联句于其上,明丽端雅,一般使用的位置,都是在容易受到风雨浸漫受潮与山门牌楼之处,如翼廊的石柱以方形下托磉盘,上约三分之一以木料接续,负变化与刚柔相继之效果。
拜廊出步柱一般也多以石柱为之,或六角或八角者皆有之,六角者以六角形柱珠承托于磉盘上,柱珠的材质是以一种比泉州白更为坚硬的乌青色石质俗称青草石者为之,以青草石雕饰阳刻的花纹,青丽有致,具有一种历久弥新的质感。
前落的山门牌楼部位也是容易受潮的地方,所以所使用的柱仔材质也都以石材为主,此部分的柱子皆以较为巨大的方形石材为之,下托以方型柱珠与磉盘。另外在靠近前落山墙的檐前柱其上头结构与装饰颇见功力,其台基为一方整的块石,上为柜台脚,上端为雕饰华美的景座,景座上饰有镇庙狮座,檐下相接者为墀头堵。
2、木质:正殿的四点金柱与和后步柱皆为木质圆柱,以前的材质为福杉,柱体漆黑,有束腰,以红漆漆底为联句,下有圆珠形的柱珠与方形磉盘,璧体中的木柱为半圆紧附于璧内。
3、砖质:以颜只砖为柱,仅用于屋角转角处,为支撑之功能较弱,但具有收头与装饰之作用。
四、木架结构:古时一般士大夫的宗祠建筑是无重栱、藻井的。重栱为等级制度的象征,层数愈高代表身分愈高,唐朝时一般宗祠的柱头上只能施一层斗栱。家庙不能有藻井,即屋内顶部不可有局部上凹,并施以彩绘。传统上施藻井是被视为神圣的象征,汉朝宫中即有,唐时规定皇帝方可施有藻井。后代的宗祠建筑渐渐的脱离了传统封建思维的限制,虽无费工的藻井装饰,然而繁复华丽的斗栱与出榉装饰却十分的普遍,兹略述如下:
(一)山门:顶架之横梁,连檐前梁计为五至七支,进深的通枋一般计有枋、通及数组瓜筒、束、束椭、通椭、雀替与栱座等组件共同组成。
横宽的主要构件则为梁、升、斗、栱与连枋等构件组成。
(二)翼廊:以边墙为承重墙替代柱子,靠深井的一方之以二支石柱或下石上木的柱子撑持,顶盖的栋梁连壁路楹与檐枋,一般总计为五支,端头为一通两瓜筒的栋架,各购件共同撑托着卷棚的屋顶,简洁而有力。
(三)正殿:在拜廊的檐下最外一列柱为小青柱,也称为檐柱。檐柱之间的梁称为寿梁。檐柱以内不在中楹者称为金柱,最主要者有四根,称为四点金柱。柱与柱之间有通梁。从下往上为大通、二通、三通,檐柱与金柱之间的通梁称为步通。通上有短柱称为瓜筒,上承楹梁,栋架一般有三通五瓜,连接瓜筒与瓜筒之间的材木称为束,卷棚正中间的束称为八字束。中脊梁下无束,其延伸出来的部位称为头巾。中脊梁与二架之间的束称为一束﹔二架与三架之间的束称为二束。束下有雕镂的材木称为束椭,束椭下也有椭,称为看椭。通下也有椭称为通椭。步通下的椭称为圆光。金柱与金柱之间的枋称为大楣,其上可画八仙。通下雕有凤、龙鱼或各种吉祥物件的插角称为雀替。梁枋上常置有斗座,斗座雕为狮形者称为狮座,雕为象形者称为象座,座上再置斗栱,最上层的斗栱,称为正栱,其下之栱称为副栱。
(贰)装饰与其它:
古时之家庙「圬墁彩椽(ㄔㄨㄢˊ),不施丹雘(ㄏㄨㄛˋ)」,家庙的礼制建筑,以朴素为原则,柱上不可涂丹漆。榖梁传庄公二十三年,纪鲁侯:「丹桓宫楹,...丹楹非礼也。」唐崔勤家庙碑:「栌(斗栱、柱头)松桷(椽)柏,斲之磨之,谨古不饰。」.榖梁传庄公二十四年,纪鲁侯刻桓宫桷:「诸侯之桷,斲之砻之﹔大夫斲之﹔士斲之。刻桷非正也。」然今之宗祠装饰,可谓极其华妍之能事,何止山楶藻梲与富丽堂皇矣,尊古之制真可为非正也。
礼经中的庙碑立于庭,唐制改立于庙门前。金门现今则嵌立于翼廊或正
殿的壁上为多,欧厝之欧阳氏宗祠则立于深井之墙围中。古之埳室距地四尺,容二主(古三品以上有神主,...出曾祖、曾祖妣神主,至于神主座。)金门现今之内殿一般皆设有三室,室今称为龛。龛皆以木构为主,其雕饰之美,作工之细,可谓宗祠内之最。东龛以祭拜文昌帝君,西龛祭拜土地公神,中龛为祖先之神主牌位,然也有东西龛也摆设祖先之神主牌,文昌帝君与土地公神则祔祀于龛中。金门现今之祭祖仪式,各家各式,或出祖,或未出祖,然皆得其宜,因非本文探讨之范畴,谨略之,而述建筑形式与空间格局梗概之一斑,以就教于大雅之士。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
最新排行
- · 台胞王炳尧先生到铜仁市参观考察 赞“人间
- · 概述金门家庙的建筑形式与空间格局
- · 金门之旅(二)
- · 金门之旅(一)
- · 台湾游
- · 金门之旅(四)
- · 金门之旅(三)
- · 山后村王氏“十八间厝”
- · 王宠惠墓园列古迹 焚化厂登录历史建筑
- · 百年宗祠变凶宅 宗亲议论纷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