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去的书声--记福鼎最后私塾秦屿慎庐国学班
秦屿玉池街原林氏宗祠后面是福鼎市最后私塾--秦屿慎庐国学班的原址,遗憾的是这些都已成为历史,目前老宅已被水泥楼房所替代,主人张剑农先生也像他给学生出的对句“燕掠池头水”一样,成为尘世的匆匆过客。但师恩难忘,他的关门弟子们说,每当漫步到此,往事总会浮上心头。
文革前,这里是鱼池头的张姓祖宅,坐北朝南,幽静的城郊四合院建筑,蜿蜒的小路旁有口大鱼塘,离八都桥一箭之地,顺风时,路过的行人,都能隐隐约约的听到从这座宅院中传来带着本地方言的朗朗书声,如果你有兴趣步入一探究竟,就会发现祖国瑰宝的传统文化在这里得到很好的传承,这里的老师和学生像戏里的人物一样,摇头晃脑地吟诵古书,如念如歌的八音方言甚是好听,会让你听的如痴如醉。给他们授课的老师就是秦屿民间敬仰崇拜的国学先生张剑农。
张剑农先生,中等身材,理平头、甲字脸,架一副近视镜,常年戴着清代的八瓜帽子,身着长袍,手持戒尺,给人一种清朝遗老饱学之士的感觉。他原名张振蒲,学名志蒲,字引端,号剑农,又号见农,别号国光,福鼎县高等学校旧学制毕业生,满清拔贡王镜波高足,国民第三小学跃鲤小学校长。家谱载生1896年光绪丙申年五月廿二日亥时,卒1977年共和丁巳年,享年82岁。
张剑农先生一生热爱国学教育事业,古文造诣颇深,治学风格严谨,为人低调、生活俭朴,性格宽柔,和蔼可亲,与旧的知识分子一样,谨遵“读与耕处世良方”的古训,甘当园丁培育桃李,两个儿子务农为业。解放初,旧的国学校取消,他对普通话不熟悉又害怕政治运动,不敢继续舌耕只好回家读书务农,住在宅院简陋的后厢房,他把宅院称为慎庐,此房称为陋可轩,自号陋可轩主人,如他五言律诗《倚枕听雨》写的:“风翻似浪吼,夹雨洒窗前,宿雾四山障,长天一水连,晨炊柴缺乏,野味菜新鲜,远涧流泉急,潺湲到枕边”过着艰难的田园岁月。由于他是当地著名的国学先生,解放后大家依然非常敬重他,群众对他的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非常认可,许多学生家长特地把自己的孩子送到他的家里,要孩子们称他为“先生公”,恳求他个别开课,于是为了生计,在家长们的要求下,他又重操旧业,于1952年将自己居住的陋可轩腾为简易教室,接收家长自愿送来学习国学的学生,这些学生年龄不等,有的是政府部门识字不多的干部,如当时的区长丁世昌,有的是各单位、部门的国学爱好者,借节假日和晚上来学习的,有的是在校生,家长希望提高国学水平,借假期送来补习的,大部分是专门来读古文的孩子。每个学期最多时学生达20多人,一般10个人左右。这些学生多是他的亲戚、朋友的孩子,所以,大部分学生都是免费授课,一般在过年过节时候,家长送一些东西给先生,就算是答谢了,他还会给你一把他亲笔题字的纸扇,作为回赠,至于个别专门介绍来读的学生,一年也只交100斤谷子的钱就行了。
来这里读书的学生,先生首先教的是汉字闽语八音发音和诗词韵律,联对格式,辨别字的平仄,押韵等基本知识。他从一个字如天对地、头对手开始出对,熟练后以两个字、三个字逐步加大要求进行布置作业或者在讲故事时突然出对,要听课的学生即时答对,或者带学生到野外走走,给你出题作诗,作文,教学形式不拘,谆谆教诲,学生很有受益。
这里读的书没有统一教材,由家长自备课本,有《三字经》《千家诗》、《幼学琼林》、《四书五经》、《左传》、《古文观止》、《燕山外史》等等,先生因人施教,按书分别授课,除了先生出的对句,诗词,文章,毛笔字统一布置作业,统一点评外,各人的书本要单独背给先生听,如果你分心了,先生要你自动伸出手来,用戒尺在你的手心打了几下,以提醒你专心念书。先生批改学生的作业特别认真,在每本课本上会用毛笔蘸上朱砂调好的红色墨水,写下他认为重点的眉批,让你提纲举领,加深理解。那些布置的作业,先生及时按成绩高低用红朱笔打上状元、榜眼、探花、卢、甲、乙、丙、丁等级别,先生十分重视学生成绩,丙丁以下的级别就要你站着背书或者重写几遍,直到他认为满意为止,孜孜不倦地促进你的学业提高。如果没有书本,而且是刚上学的,由先生自己编写的手抄本四言杂字或者五言杂字给你读,背、写。他的这本手抄本内容很广泛,多以本地地名,物品,实用文字为主,一学就会用,在政府开展扫盲的时期,很受学生和家长欢迎。
先生倾心国学,手不释卷,深居简出,不问政治,很多旧日文友诗朋如国家文史馆沈先生等寄来诗文,请他唱和也少回应,福鼎四中刚建立,需要历史教师,曾经由该校创始人周天培校长请他出山受 聘,也被婉拒,如他《无字》诗所写的:寻闲遍扫绿苔痕,日落西山庭角昏,秫种满畴充口腹,书藏盈箧课儿孙,曾探归隐卧龙地,不羡当官驷马门,寄傲南窗无所事,埋头披阅蠹鱼魂。甘守清贫,与世无争。
不幸的是,1965年文化大革命破四旧政治狂潮推毁了这座福鼎的最后私塾,年届古稀的国学班老师张剑农先生也未能幸免,红卫兵把他作为牛鬼蛇神绑打挂牌、游街示众,从此卧病在床,不久去世。1985年清明节,在国学班同学王怀利的提议下,他的10多位关门弟子,其中不乏有处级、科级干部,来到秋溪山先生墓前举行了迟到的追悼仪式,大家欣喜地告诉他,春风苏大地,桃李吐芳香,祖国已经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党中央提出“繁荣传统文化,提高国家软实力是维护中华民族稳定和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柱”。您钟爱的国学已重放光芒,走出国门在全世界发扬光大,您的学生们都在不同的行业中为您争光,您的在天之灵如果有知,当含笑九天矣!
写到这里,屈指一算,我沾先生教泽至今将近60个年头,为了缅怀师恩,谨以此文留作文史资料与读者分享,并作俚言一首,以寄哀思。
负笈龙门虽半载,春风化我感优多,
今朝忆起当年事,一辫心香吊逝波。
作者:王亦鸣
文革前,这里是鱼池头的张姓祖宅,坐北朝南,幽静的城郊四合院建筑,蜿蜒的小路旁有口大鱼塘,离八都桥一箭之地,顺风时,路过的行人,都能隐隐约约的听到从这座宅院中传来带着本地方言的朗朗书声,如果你有兴趣步入一探究竟,就会发现祖国瑰宝的传统文化在这里得到很好的传承,这里的老师和学生像戏里的人物一样,摇头晃脑地吟诵古书,如念如歌的八音方言甚是好听,会让你听的如痴如醉。给他们授课的老师就是秦屿民间敬仰崇拜的国学先生张剑农。
张剑农先生,中等身材,理平头、甲字脸,架一副近视镜,常年戴着清代的八瓜帽子,身着长袍,手持戒尺,给人一种清朝遗老饱学之士的感觉。他原名张振蒲,学名志蒲,字引端,号剑农,又号见农,别号国光,福鼎县高等学校旧学制毕业生,满清拔贡王镜波高足,国民第三小学跃鲤小学校长。家谱载生1896年光绪丙申年五月廿二日亥时,卒1977年共和丁巳年,享年82岁。
张剑农先生一生热爱国学教育事业,古文造诣颇深,治学风格严谨,为人低调、生活俭朴,性格宽柔,和蔼可亲,与旧的知识分子一样,谨遵“读与耕处世良方”的古训,甘当园丁培育桃李,两个儿子务农为业。解放初,旧的国学校取消,他对普通话不熟悉又害怕政治运动,不敢继续舌耕只好回家读书务农,住在宅院简陋的后厢房,他把宅院称为慎庐,此房称为陋可轩,自号陋可轩主人,如他五言律诗《倚枕听雨》写的:“风翻似浪吼,夹雨洒窗前,宿雾四山障,长天一水连,晨炊柴缺乏,野味菜新鲜,远涧流泉急,潺湲到枕边”过着艰难的田园岁月。由于他是当地著名的国学先生,解放后大家依然非常敬重他,群众对他的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非常认可,许多学生家长特地把自己的孩子送到他的家里,要孩子们称他为“先生公”,恳求他个别开课,于是为了生计,在家长们的要求下,他又重操旧业,于1952年将自己居住的陋可轩腾为简易教室,接收家长自愿送来学习国学的学生,这些学生年龄不等,有的是政府部门识字不多的干部,如当时的区长丁世昌,有的是各单位、部门的国学爱好者,借节假日和晚上来学习的,有的是在校生,家长希望提高国学水平,借假期送来补习的,大部分是专门来读古文的孩子。每个学期最多时学生达20多人,一般10个人左右。这些学生多是他的亲戚、朋友的孩子,所以,大部分学生都是免费授课,一般在过年过节时候,家长送一些东西给先生,就算是答谢了,他还会给你一把他亲笔题字的纸扇,作为回赠,至于个别专门介绍来读的学生,一年也只交100斤谷子的钱就行了。
来这里读书的学生,先生首先教的是汉字闽语八音发音和诗词韵律,联对格式,辨别字的平仄,押韵等基本知识。他从一个字如天对地、头对手开始出对,熟练后以两个字、三个字逐步加大要求进行布置作业或者在讲故事时突然出对,要听课的学生即时答对,或者带学生到野外走走,给你出题作诗,作文,教学形式不拘,谆谆教诲,学生很有受益。
这里读的书没有统一教材,由家长自备课本,有《三字经》《千家诗》、《幼学琼林》、《四书五经》、《左传》、《古文观止》、《燕山外史》等等,先生因人施教,按书分别授课,除了先生出的对句,诗词,文章,毛笔字统一布置作业,统一点评外,各人的书本要单独背给先生听,如果你分心了,先生要你自动伸出手来,用戒尺在你的手心打了几下,以提醒你专心念书。先生批改学生的作业特别认真,在每本课本上会用毛笔蘸上朱砂调好的红色墨水,写下他认为重点的眉批,让你提纲举领,加深理解。那些布置的作业,先生及时按成绩高低用红朱笔打上状元、榜眼、探花、卢、甲、乙、丙、丁等级别,先生十分重视学生成绩,丙丁以下的级别就要你站着背书或者重写几遍,直到他认为满意为止,孜孜不倦地促进你的学业提高。如果没有书本,而且是刚上学的,由先生自己编写的手抄本四言杂字或者五言杂字给你读,背、写。他的这本手抄本内容很广泛,多以本地地名,物品,实用文字为主,一学就会用,在政府开展扫盲的时期,很受学生和家长欢迎。
先生倾心国学,手不释卷,深居简出,不问政治,很多旧日文友诗朋如国家文史馆沈先生等寄来诗文,请他唱和也少回应,福鼎四中刚建立,需要历史教师,曾经由该校创始人周天培校长请他出山受 聘,也被婉拒,如他《无字》诗所写的:寻闲遍扫绿苔痕,日落西山庭角昏,秫种满畴充口腹,书藏盈箧课儿孙,曾探归隐卧龙地,不羡当官驷马门,寄傲南窗无所事,埋头披阅蠹鱼魂。甘守清贫,与世无争。
不幸的是,1965年文化大革命破四旧政治狂潮推毁了这座福鼎的最后私塾,年届古稀的国学班老师张剑农先生也未能幸免,红卫兵把他作为牛鬼蛇神绑打挂牌、游街示众,从此卧病在床,不久去世。1985年清明节,在国学班同学王怀利的提议下,他的10多位关门弟子,其中不乏有处级、科级干部,来到秋溪山先生墓前举行了迟到的追悼仪式,大家欣喜地告诉他,春风苏大地,桃李吐芳香,祖国已经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党中央提出“繁荣传统文化,提高国家软实力是维护中华民族稳定和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柱”。您钟爱的国学已重放光芒,走出国门在全世界发扬光大,您的学生们都在不同的行业中为您争光,您的在天之灵如果有知,当含笑九天矣!
写到这里,屈指一算,我沾先生教泽至今将近60个年头,为了缅怀师恩,谨以此文留作文史资料与读者分享,并作俚言一首,以寄哀思。
负笈龙门虽半载,春风化我感优多,
今朝忆起当年事,一辫心香吊逝波。
作者:王亦鸣

相关文章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