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文都 印象五店市 五店市姓氏源流探秘(上)
石鼓庙还存有与青阳多个姓氏相关的历史遗迹。
历史是由人创造的,而姓氏正是中国人一个重要的文化传承符号。曾经作为青阳市区的五店市,据明代李伯元所著的《青阳志·氏族》中记载:唐宋以来,先后有蔡、王、张、赵、庄、李、林等多个族姓入居青阳。
那么,历史上,五店市究竟有着多少姓氏望族呢?
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不妨移步到位于五店市传统街区石鼓庙的乡贤祠,看看乡贤祠的那一副对联:“德配夏李吴蔡庄望重,祠环石梅翠杜桂山斗。”
乡贤祠的对联向我们透露的是:祠内祀奉着九位乡贤,他们分别是:夏秦、李聪、蔡黄卷、李逢期、庄用宾、庄尚稷、庄国祯、李伯元、吴韩起。
据说,乡贤祠的选贤标准是:“论德不论官,以贤不以族”的原则。后来,当地老百姓也用“三李三庄一夏一蔡一吴”来形容这九贤。
乡贤祠建于明代,换个角度讲,除了我们现在所熟知的蔡氏、庄氏两大姓氏外,明代时,青阳还有着夏、李、吴等姓氏。
对于曾经有多少姓氏在青阳生活过,晋江地方文史专家粘良图也下工夫进行了一番考证。他说,除了乡贤祠提及的五个姓氏,旧时在五店市居住的主要还有王、张、赵、林、苏、陈、孙、俞、纪、刘、薛、许、董等姓氏。
粘良图说,当时青阳的各姓氏都很重视文化教育,以致比家有读书郎,登科举中官的很多,可谓是“弦诵相闻,绅矜相望”。
其中,蔡氏作为青阳最早开发的氏族,人丁十分兴旺,经历1000多年,传衍40余代,族裔遍布国内外。当时的村落大多是建在青梅山的东南侧向阳地上,“青阳”也由此而来。从青阳迁居出去的“济阳蔡氏”的后裔,不忘祖德,怀念故土,以此为堂号。
明代,青阳庄氏也渐渐繁盛起来,从几十个族人发展到数以千计,而且栽培出众多人才,是其他族姓难以企及的。自成化十年(1474年)族人庄荣首中举人,至明崇祯间,庄氏家族出了进士13名,举人14名,贡生4名;在清代,青阳庄氏又出进士2名,举人5名,贡生4名。清代,青阳庄氏族人有分居厦门、金门的,有迁徙澎湖、台湾的。自清末至民国,大批青阳庄氏族人前往南洋开拓谋生,华侨中出现众多企业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为祖国和家乡作出杰出的贡献。
如今位于五店市传统街区内的蔡氏家庙、庄氏家庙,还在向我们展示着这两个望族的辉煌。
而有一些姓氏,因各种原因,原来曾经居住过青阳,如今已因各种原因外徙了。
如宋代的“皇室贵胄”赵氏,明代五店市曾建有赵氏宗祠一座,颇有规模,可见当时赵氏在青阳的人数应为不少。但后来族众陆续外徙,祠堂倾圮。百十年间赵氏祠堂遗址曾一直得到当地异姓村人的保护,后五店市传统街区对其原址进行改造,现拟以竖立石碑的形式纪念这个姓氏在五店市的历史。
还有迁出后仅留有地名的,如董姓。在东岩禅寺附近,本有“董厝崎”这一老地名,据说这里原有董氏的府宅。宋代二百余年间,董氏家族官宦辈出,家族显赫,在青阳建有尚书第、花园、绣楼、养马场,府邸前立了一座“下马碑”,乘马坐轿过往之人,到此皆得下马下轿,以示对董家的尊重。后董姓族人也尽外徙了。今日我们将和你一起先了解青阳蔡氏、王氏、张氏、赵氏的历史,下周还将为您介绍青阳庄、夏、吴、林、苏、陈、孙、俞、纪、刘、薛、许、董等几个姓氏。
位于五店市传统街区的蔡氏家庙。
蔡氏:青阳山一带最早的居民
据说,聚居在青阳山一带的居民,以蔡氏为最早。
青阳蔡氏族谱记载:一世祖辉公,君智公次子,字用明,号一翁,家世莆阳仙游县。唐咸通元年(860年)来泉之晋江县青阳,留恋此地山水,卜居青阳山下,蕃衍成族。
在文风鼎盛的宋代,青阳蔡氏一族就人才济济,如十世蔡次傅,字肖说,嘉定十三年(1220年)进士,居官有政声,累迁至监察御史兼崇政殿说书,又出任广南都运使兼经略安抚,升直宝谟阁学士。到明代,青阳一地文风更盛,蔡氏一族人才辈出,科举蝉联。清初,闽南沿海战乱不已,蔡氏一族又出了不少武官,如蔡鸣雷作为郑成功部队的参军,随郑成功收复台湾,后与其子蔡协吉降清,皆官封大夫。
自清康熙年间开始,青阳蔡氏传衍台湾的人数渐多,主要分布在台北、台中、嘉义、鹿港等地,其中出过不少在台湾有影响的人物。像廿七世蔡清水,号澹斋,在台地经商致富,乐善好施,被推荐为乡饮大宾,后人为纪念他,将其居住的地方称为“清水街”,现在称为“清水镇”。
曾列为台湾首富的蔡万霖的先祖蔡守意也迁自青阳,他家清代的红砖墙燕尾脊老宅现在五店市传统街区仍完好保存着。蔡万霖曾让他的弟弟蔡万德、侄子蔡辰洋特意来青阳蔡厝寻根,拜谒祖庙。
青阳蔡氏在台湾又称为“石鼓蔡”,因为蔡厝所在的石鼓山,宋代建有石鼓庙,庙中崇奉的顺正大王香火特别兴盛。随着蔡氏在台湾的发展,顺正大王的香火也广泛分布于台中、台南众多宫庙。
蔡氏在国外主要分布在东南亚一带,国内较多分布在广东、浙江、江西、江苏、台湾;本省广泛分布于同安、永春、大田、南安、安溪、莆田、仙游、惠安、金门、泉州、石狮大仑;本市则分居深沪、钞坑、型厝、前埔、塘东、东石、前湖、瑶厝、塘下、周坑、陈埭、洋埭、磁灶、安海。共计一百多个村庄,数十万人口。
王氏:开闽“三王”的后人
闽南王氏追溯先祖,多溯自唐末由光州固始来闽的三王——王潮、王审邽、王审知三兄弟,青阳王氏也不例外。
《青阳王氏族谱》记其一世祖王思义,原名延义,是广武王王潮的少子,审邽、审知之侄。留从效据守漳泉时,王思义被聘请为军正,因事来过青阳,喜爱青阳山水。及陈洪进纳土降宋,交出地方武装,王思义就择居于青阳,娶郭妪之女,生有六子。
分属王氏二房的七世孙王元,字长卿,是宋绍兴间有名的海商。为人慷慨好施与,与兄弟分家,能让财少取。娶清沟苏氏。当初议婚时,王元先要问明女子个性,凡是媒人称道性地柔善的,一概不要,说那不过是愚笨的一种别称。后来娶了性格刚毅的苏氏,果然很会理家。王元数次航海到外洋,发了大财,给家族买下祭田四百六十亩;创铭心院铭藏;建开元寺佛殿;刻舍利塔八十四座分奉各寺院;造苏埭石桥,架桥亭一座以憩行人;又自桥砌石路到铭心院。后来其子生下七个男儿,人们都说是王元造桥得来的福报,将此桥名为“七男桥”,也就是现存的适南桥。
王元之孙王节,字纯忠,嘉定七年进士。授官复州教授。因他气节高尚,人物轩昂,泉州知州章颖为立“凌云坊”表彰。“凌云”一词,遂成为青阳王氏的显示荣耀的堂号。
王氏后人多有迁徙外出的。二房十八世王思格,号于善,明初人。其十四世孙维汾于民国初年渡台,在台南分支甚盛,1930年,分支台南的子孙50余人,集资在青阳杏厝东岩口重修“于善王公故宅”,并刻石大门枋额,以为纪念。在青阳,还有其他两家王氏,虽与“凌云”王氏支派不同,但也称为同宗,因为他们同属于王潮、王审知的后人。
张氏:原聚居青阳石鼓峰下
青阳石鼓庙前有一口古井,整石雕凿的圆形井栏上刻着“清河圣泉”四个大字。“清河”指河北清河县,是张氏的发源地,全国诸多张氏以其作为堂号。这一口古井,见证青阳石鼓峰下早时是张姓聚居之地。
宋淳化年间,有张十六公自泉州北郭来青阳居住,三世传至张祐,任过迪功郎的小官。五世传至张应子,字诚之,是宋庆元、景定年间的人,人称张解元,但是郡志没有记载,或者中解元只是传说。其长子张公泽,宋末任五品官员,偕仲弟张公英还有本乡任潮州司户的蔡若济率众往泉州城东迎接宋幼帝,护驾南行。元代,张氏子孙都隐居于乡间,不肯出仕。
明洪武年间,张氏九世孙张廷爵在青阳山边(地名张厝,现蔡氏肖伟厅附近)建造一座“遗庆堂”,在厅堂上图画青阳八景,各用四字句式命名为“山林华表、传仙古洞、阳山苍翠、陈坑磅礡、斗坛灵瑞、石鼓宣声、樟井圣泉、官桥桃雨”。
廷爵子得亨,师事元代进士、闽南著名儒士夏秦,诗文脍灸人口。石鼓庙历代相传的六十四卦签诗,就是据张得亨口占编成的。《泉州府志》曾有他的传记。
明崇祯十二年,族人张允樗在广东考中举人。因这支张姓人陆续外徙,其青阳山下住居的地方后来多归属于蔡氏。
在青阳还有另一支张氏住在霞行,肇基祖张泽章,自近乡湖中赘婿于霞行陈家,卜居青阳。
赵氏:原为宋代“皇室贵胄”
赵氏,在宋代是“皇室贵胄”,自宋太祖赵匡胤起,将自家三兄弟派下编入“玉牒”,也就是皇家族谱,各编有字行十四字,用来排分辈次。举凡皇族子孙,在生活、求学、出仕各方面都能得到优待。并设立宗正司、睦宗院进行管理。南宋建炎中,第一批赵氏族人349人南迁泉州,随之南外宗在泉州设立。
赵氏宗族注重文化教育,讲究礼仪,对泉州地方民俗多有影响。梨园戏、南曲、太祖拳、兵法这些原来与平民无缘的活动,也随着皇家宗室和民间的接触传播于闽南,丰富了人民的生活。
据《阳林赵氏家谱》记载:绍兴年间,青阳赵氏始祖赵师玖“将欲避祸,独善其身,不慕仕进,徘徊于山水之间,相其地之可隐者而迁居之。一旦往青阳山,覩其山之秀丽,乐其地之丰腴……于是乔迁于此山之下旧市居焉。”
宋元之交的动乱时期,镇守在泉州的闽粤招抚使蒲寿庚暗地里接受了元兵的招降,因担心城中赵氏宗族作宋军内应内外合击,便施行诡计,假借延请宗室商议守城之事,于席间尽杀赵氏。随后元兵入城,南外宗人“长幼五千余人”,除个别被掳掠往外地的幼童外,尽被杀害。而居住青阳的赵氏族人有任官在外,有幸逃过一劫,他们的家人也因及时打听到城中屠杀赵氏人的消息,逃避四方,终于得到保全。所以青阳赵氏广泛分布于石龟、曾林、岭后、王墩、安平、安溪、仙游等地。当时有一个赵家子孙逃到安海星塔村吴氏母舅家避难,改“从妈姓”,对外称姓吴,待殁后方于神主上书赵姓,是谓“生吴死赵”。至今已衍为当地大族,尚保持“生吴死赵”这一习俗,以铭记先人的苦难历史。
一些青阳赵氏族人在战乱平定后归回祖里,重兴家园,也颇有发展。明代,青阳赵氏在旧市建赵氏宗祠一座,颇有规模。后来族众陆续外徙散尽,祠堂倾圮。然而,百十年间赵氏祠堂遗址曾一直得到当地异姓村人的保护,后五店市传统街区对其原址进行改造,现拟以竖立石碑的形式纪念这个姓氏在五店市的历史。 (感谢晋江市文史专家粘良图先生的支持。)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