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王姓分布及名人
徽州王姓两大支,一支琅琊郡,一支太原郡!
《太原王氏会通世谱十三卷》载:唐代王仲舒(字弘中,谥文靖公)为迁江南宣州王氏始祖。其孙王希羽(字鹏远,官秘阁校正)为避唐末兵乱,初迁歙之黄墩,不久再徙东七里泽富,即新安王氏之始,也是歙之泽富王氏始迁祖。希羽孙王明,宋初为广州太守,告归泽富后居处改名荣归,后子孙蕃衍,其地又更名王村。《武口王氏统宗世谱》云:唐仲舒公,自河南而家于宣州船茬塘。仲舒死后,当黄巢起义军逼近时,其夫人李氏为避乱,携七子逃难居簧墩。
王希翔唐末自黄墩迁居婺源武口;王云北宋后期自篁墩迁居婺源中云;王瑜号双杉,仲舒孙,唐光启年间自黄墩迁居婺源龙井墩。清之大臣王茂荫出自该族。婺源武口,中云,双杉都是该支!
出自江左王氏(江左出自琅琊)之后,导公后裔玙公为唐肃宗宰相;玙公二子,长曰及,次曰乂,乂生镕、鐬等,鐬公生璧,是为新安王氏始祖。璧公字大献,好骑射任侠。时值唐季,天下大乱,民无宁日。璧公率众戢民安境,民所赖之。时杨行密为宣歙观察使,闻璧公名,历补军职。璧公随之东征西伐,屡建战功。杨行密建国为吴,拜璧公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兵部尚书,加金紫光禄大夫。行密卒,子渥嗣立,淫虐无道,出璧公为祁门令。璧公遂请老致仕,定居于祁门城西百余里之苦竹港。璧公生有九子,皆仕于南唐和吴越,或为谏议大夫,或为行军司马。九子共二十三孙,分徙各郡,散处江之东西,如安徽之祁门、歙县、绩溪、黟县、休宁、宣城,江西之婺源、九江、彭泽、湖口,浙江之建德,以及江苏之南京、泰州、高邮等地,号称一百三十六房,为江南王氏之又一大族。
徽州“王氏”因唐末黄巢起义而避乱徽州,后代有成者主要有五代文学家王希羽、清代政治经济学家王茂荫等。
王希羽,唐五代歙州人,元复元年登进士第,授秘书省正字。后与杨夔、康骈客于田。诗一卷,今存一首。诗词、琴棋有较高的造诣。
王茂荫(1798年-1865年)清朝货币理论家,安徽歙县人,道光进士,曾任户部右侍郎兼管钱法堂事务,著有《王侍郎奏议》11卷。咸丰元年(1851年)为给清政府筹措军费,上《条议钞法折》,建议发行纸币,提出“极钞之数,以一千万两为限”。其目的在于用控制数量来防止通货膨胀,以便“无累于民”而“有益于国”。咸丰三年(1853年),针对肃顺等请添铸“当百、当五百、当千”大钱的建议,上《论行大钱折》,严加批驳,指出:“官能定钱之值,而不能限物之值。钱当千,民不敢以为百;物值百,民不能以为千。”这一论点触及到货币名目论混淆价格标准和价值尺度错误的要害,是对通货膨胀政策的有力驳斥。翌年,他又对发行不兑现纸币上《再议钞法折》,力主将不兑现纸币变为兑换纸币,触怒了咸丰皇帝,被调离户部。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注83中曾提及此事。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
最新排行
- · 湖南王氏源流概述
- · 山东文登王姓
- · 《湖南双峰县同德王氏》“湖广填四川”名单
- · 江西会昌王姓的迁徙流布概况
- · 湖北省蕲春县王姓概览之一
- · 云南镇雄王氏寻源
- · 江苏泰州王姓的来源
- · 海南王氏族谱
- · 山东乳山王姓村庄略
- · 广西博白王村王氏寻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