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伯敏:一生治史走天涯
“半唐斋里人长乐,壁上云山枕上诗”,这是中国美术史泰斗王伯敏教授生前在书房里自撰的对联。在3日上午举行的追悼会上,这幅对联就悬挂在老人微笑着的遗像两旁。
王伯敏,别名柏闽,笔名田宿蘩,斋号半唐斋。1924年生于浙江台州,1947年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后赴北平艺术专科学校研究班深造,他既是徐悲鸿的研究生,又是黄宾虹的弟子,自1952年起任教于浙江美术学院(今中国美术学院)。王伯敏花费60多年时间,撰写了7部美术专史,代表了我国美术史研究的学术高峰,填补了我国以至东方美术史研究的空白,堪称“画史通儒”“七史罕人”,他是20世纪下半叶中国美术史研究领域的奠基人和杰出带头人。
1 痛断琴弦专心治史
在王伯敏的房间,悬挂着一把七弦古琴,已经无弦。这是一把60年前他钟爱的古琴。
王伯敏从30岁那年起立志于中国美术史研究。为了不分心,他一把拉断了自己钟爱的七弦古琴的琴弦。
58年后,这个曾经情趣盎然、多才多艺的先生,成了不会种花、不会弹琴、不会游泳、不会打牌,连自行车也不会骑的“枯燥”的人。
而他却留下了远比他的个子要高得多的著作!从1950年至1999年的50年中,王伯敏编著的出版物计43种,发表论文近200篇。光是一大摞著作就有3.3米高,而王伯敏身高只有1.65米。
1924年11月14日,王伯敏出生于黄岩长浦茅林。因家穷,1925年春,父母迫于生计,把他卖到温岭县城王姓家。
1947年,王伯敏考到北平艺专读研究生。“当时我非常苦恼,是学画还是学美术史。”著名文学家、金石学家、历史学家唐兰先生告诉他,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因为画家多,研究美术史的人少,而国家需要美术史家。经过仔细考虑,王伯敏决定以美术史为主,兼学山水画。下决心研究美术史后,王伯敏就痛断琴弦,从此将它悬挂于角落,并写了一篇文章叫《无弦琴》。
“我父亲从小爱读书,一直就在书堆之中寻寻觅觅,不断探索。”王伯敏的儿子大川说,父亲少年时代就攻读《古文观止》,13岁时就能背诵谢赫撰写的《古画品录》。李白、杜甫、陆游、辛弃疾的诗词,陶渊明、韩愈、柳宗元、苏轼、王安石的赋文,他大多读过,而且有不少至今尚能背诵。
“自从他确定研究中国美术史的方向后,花不种,琴也不弹,父亲到现在都不会骑自行车,不会游泳,不会抽烟,不会打牌,因为时间都放在研究美术史里了。”王大川说。
史书强调眼见为实。为了写作《中国剪纸史》,80多岁的王伯敏毅然去了新疆,目的就是考察最早出土的剪纸到底是“对马”还是“对鹿”?
“王老心脏不好,很久也没出过远门了,舟车劳顿,怎么受得了?”记者纳闷,王伯敏女儿王苹告诉记者:“父亲著书,非要眼睛看到,手摸到,他才放心。”
记者在王伯敏家看到,王先生收集的资料非常仔细,从何处得到、谁赠送、是何年代等写得清清楚楚。他写的书稿,就像正式出版物一样,非常规范。
2 读书余事作画吟诗
2013年8月24日,“人文正脉——王伯敏书画展”在杭州市南山路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这是先生生平的第一次正式画展。
这场由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国家画院、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和温岭市政府联合主办的画展,展出了王伯敏历年精品代表作。画展现场气氛很热闹,浙江美术界许江、吴山明、陈振濂等众多大家都齐齐捧场。
在王伯敏的画作上,有方“读书余事”的印特别值得玩味,深深吸引着艺术圈内外人士的眼光。
王伯敏先生的“余事”,是指在读书、治史之余吟诗、作画。而在书画方面,花甲后始投以较大精力,及至耄耋之年,成就斐然,为他在学术之外又开创了一个艺术高峰。这几年,他作品数量多、画幅大、质量高,以磊落清奇的风格傲然独步于画坛,成为延续中国文人画正脉的杰出代表。
记者在与王老交往中,见的最多是他画的山水和竹石。他喜欢在山水画上画一书楼,或曰读书楼,或曰读画楼。
文化部参赞、中国美术学院博士朱琦说,品读先生之画可得四美:一是笔墨之美,二是朴拙之美,三是学养之美,四是禅意之美。此四美浑然一体,使他的画犹如一杯苦茶、一坛陈酿,令人回味无穷。
王伯敏先生曾自言:“诗、书、画是一生读书的余事……要求自己做个读书人。要做读书人,务必多读书,多行路。作为画画的人,还要师造化,不乏内营丘壑之功。对此,我只能说自己向这方面努力。”
3 关爱后学情系桑梓
王伯敏为人敦厚、内敛,每以常用印“王伯敏钝学”自谦,以不负光阴、以勤补拙来自勉和勉人。
记者少时曾随家父到王伯敏家拜访。在我印象中,他总是温和地微笑,用乡音很重的台州话与我们交谈,是个极好相处的“老头”。上世纪80年代,宣纸供应很紧张,我的父亲经常写信,要求王伯敏带点宣纸,他从不推辞,多次亲自将宣纸送到家里。
在温岭市泽国丹崖山景区虎乳泉旁,有一行飘逸生动的书法:行云流水。这是上世纪90年代初,王伯敏义务为景区题写的。温岭市文保中心主任张淑凝说,王伯敏先生对家乡温岭有深厚的感情。王伯敏艺术史学馆建成后,王老先生向史学馆捐赠的画作与文物数量,超出原来意向书中商定的一两倍。
在王伯敏先生追悼会上,画家王征眼泪汪汪。他说,当年在美院附中读书时,家境困难,王先生就想方设法帮助他解决生活与学习上的困难,至今还历历在目。
“温岭人每次去杭州访问他,他都很热情接待,对家乡的文化也非常关注。”市摄影家协会秘书长朱连明也对王伯敏先生肃然起敬。朱连明在读大学期间,曾画了一张山水画,请王伯敏先生指点。他看得很仔细,并欣然在作品上题字。“这对我这个初学者鼓励很大,他完全没名家的架子,对年轻一辈十分关爱。”朱连明说。
“我已经满足了!”2013年12月29日晚,王伯敏在弥留之际手书。当晚7点50分,中国美术史学泰斗、画家、诗人王伯敏在杭州安详辞世,享年90岁。
4
王伯敏生平剪影 在家乡温岭石夫人前留影
如山的父爱——悼念父亲王伯敏
口述 王茜(女儿)整理 张聆听
2013年12月29日晚7时50分,我们失去了最敬爱的父亲,成为了我们心中永远的痛。
父亲近两年因心包积液,已是陆续在住院治疗,最近这次时间最长。在浙一心内科住了6个多月,在12月5日这天,他在医院说梦见了黄宾虹师翁,并说先生到了自己家,想回家看看。我们依照他的意愿,接他回到家中,休息了一晚后,第二天他硬撑着裁宣纸,不要我们帮忙,将一张大四尺对开的宣纸铺在画桌上,奋力画下了山川、河流、船只,然后蘸水、泼墨,因体力不支,站立不稳,我急忙把他扶到床上躺下。又过了一天,他又撑起身,让我扶他下床,画上几笔。在回家的5天里完成了这幅泼墨山水,不想竟成为了他生命中的绝笔。
父亲一生为人正直磊落,待人真诚谦和,治学严谨勤奋。住院期间,也总想吟诗作画。记得十几年前,他第一次因心脏病抢救,放了支架后,他每天总是双手不时地舞动,医生查房觉得奇怪,总是问他是否哪里难受,他却回答说:“我必须每天动动手,我怕手动不了,岂不是不能写字画画了吗?这才是真正的难受。”
父亲热爱生活,珍视他的文化艺术事业,直至生命的最后时刻。他1992年得到国务院授予的文化艺术突出贡献奖,2005年他80多岁时,才正式离休。但他离而不休,仍是笔耕不缀,反是更忙乐,又是编书,又是画画。如今我整理他从医院带回来剪剪贴贴所用的剪刀、笔和写下的一叠叠诗稿,看着他书房里的一件件笔墨纸砚,想着他挥毫作画的样子,不禁热泪流淌不止。
人常说:“父爱如山。”这如山的父爱中,蕴涵着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永远地传承在我们儿女、子孙的心中。“莫负光阴”,这是父亲的口头禅,父亲用自己的一生践行了这句话。父亲从教60多年,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父亲无时不在指点我们,无时不在教导我们。你的离去,使我们彻骨地心痛,您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您如山的父爱永远浸润着我们的心田!
13岁留影
58岁留影
2001年,在日本东京留影
1984年在黄宾虹年会讲学
家中作画
王伯敏主要学术著作
《中国画史稿》
《浙江古代画家作品选集》
《古画品录 续画品录》
《中国版画史》
《黄宾虹画语录》
《中国绘画史》
《中国绘画史概述》
《古肖形印臆释》
《黄宾虹年谱》
《中国美术通史》
《中国绘画史讲义》
《中国美术全集·古代版画》
《中国民间美术》
《中国少数民族美术史》
《中国绘画通史》
《敦煌壁画山水研究》
《中国版画通史》
《中国民间剪纸史》
《黄宾虹全集》
《敲锣打鼓——剪纸书房 文物图录》
《半唐斋诗选》
《王伯敏美术史研究文汇》
《风烟续篇》
名家评说
王伯敏的诗与画
■文/潘天寿
山水以苍茫浑厚为难。吾见伯敏此帧是得苍茫浑厚者,至为难得。
赠伯敏君
■文/黄宾虹
一个瓯山越水人,长年劬学竹相邻。
评论南北千家画,君有才华胜爱宾。
读宾虹诗画学篇赠王伯敏
■文/林散之
应从有法求无法,更向今人证故人。
我亦江湖烟水客,新安遗绪觅精神。
天风阁学词日记节录
■文/夏承焘
1945年3月9日:“过伯敏看画,甚高秀。”
1945年4月6日:“过伯敏,看作画,颇跃然欲学山水自娱。夜在陈适处,听伯敏弹琵琶。”
写梅并诗赠伯敏
■文/诸乐三
寒梅乍放两三枝,正是江南欲雪时。
安得故人来对饮,与他同赏岁寒姿。
题王伯敏《富春山水册》及其他
■文/李可染
富春景色,甲于江南。余曾游览并有纪游之作。桐庐属富春山水,亦甚秀丽。昔黄大痴作富春江图,后世师之。此册十二帧,伯敏兄画十景于其上,浓黑者师法宾虹师,淡雅者有云林趣。其中写太平埠一景,用足水分,为其创格,乃是册中之最佳者。伯敏治画史而又专心于画,于我亦勉之哉。
题王伯敏《富春山水图》
■文/赵朴初
一卷画如黄大痴,构思妙若雨催诗。
紫峰爱作连城璧,不负半唐立意奇。
跋《富春山居图》
■文/谢稚柳
伯敏先生以研治绘画史著称,余事作山水。此仿黄子久富春山居图,笔墨疏宕,大得子久情意,此卷殊足珍也。辛未岁暮,壮暮翁稚柳题。
跋《清风岚气满江村图》卷
■文/孙其峰
伯敏学长兄,擅诗文,精画史,明画理,通画法。所作山水,出自传统而能另有新意;受自名师而不为所囿。此卷尤为精绝,通幅信手挥洒,点染钩皴兼施,苍中寓润,苍润兼得,可谓善运古法,擅师造化者矣。
题《王伯敏山水精品》
■文/王琦
王伯敏先生乃20世纪中国美术史论大家。所画山川浑厚,草木华滋,不待言也。其佳构富春山图,笔精墨妙,余吟诗曰:
诗成泼墨意萧闲,吞吐烟云尺幅间。何必春江寻子久,分明雨后王家山。
逸格再传——跋王伯敏先生《游西溪卷》
■文/陈佩秋
右伯敏学兄所写西溪小卷,其间山石、树木、屋宇、舟船、人物用笔用墨深得宾虹老师真传。卷之左半幅以焦墨浓墨之笔法、墨法作丛树并点叶,又以极淡之墨法、笔法另写树干及双钩夹叶穿插于焦浓墨丛树之中,以破去大片焦浓墨丛树沉闷而不透气韵之感。
此帧伯敏兄所用之破墨法又左半幅树侧之坡陂、石块、石级亦以同样之焦、浓、淡三种墨法,笔法处理卷之右半幅,其远山则以极淡之墨法、笔法勾皴借以衬托出用浓墨勾线而具有造型多样、色彩鲜明光亮之现代化屋宇、桥梁、舟船、人物等。
全卷用笔用墨虽得黄师,而全卷现代化造型、构图、色彩却是学兄独创。学兄绘画之所成,著述之所成宜矣。荣获终身成就大奖,实亦吾辈同门之光荣。
(本版图片由王伯敏艺术史学馆提供)
来源:中国台州网-台州晚报 作者:张聆听 责任编辑:泮非非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