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雾王氏谱》与《御制太原王氏世荣悠远谱系图》的巧合之处
浙江省天台县黄雾村于明朝万历年间编纂的《黄雾王氏谱》谱序记载:“吾族王氏始于太原琅琊,周灵王太子晋之后。北海、东海、高平、天水诸郡世有王氏,晋右军逸少公始创族会稽,后有讳‘弘’者授官青州,逐家其地。唐太和间,其子奕,字谋道,宰杭州钱塘,定居盐桥泗水巷,时与‘三槐’右族称‘伯仲’。阅数世,讳颛者,生祖宜试,一名岳,光化已未公经纪始丰,道过东郊之野,适见崧山黄雾腾辉,公奇之,占为祥瑞,寄栖卜筑,此黄雾之名所由也。”“故论肇祖之源曰:‘太原琅琊也’,锡姓之源曰:‘灵王子晋也’, 创族之源曰:‘会稽逸少也’,钱塘祖源曰:‘谋道公也’,自杭徙台发祥衍庆曰:‘宜试公也’!世居黄雾楫楫绳绳荫为吾族诸派者,实端义公子,子咸公也。自是瓜瓞蔓延,或徙黄岩、太平,或徙临海大田,或徙宁海册墟,转而铁场、大里、车溪、槐路、沙地等处,即端仁、端礼及子华公诸派也……”。
根据谱牒,整理出世系图如下:
旷—羲之—徽之
览—正—廙
献之—靖之(徽之三子,入继为嗣子)—悦之(字少彬 明宋明帝泰始中为侍中、御史中丞)—某—某—某—某—某—弘—奕(字谋道,唐太和年间宰钱塘,居盐桥泗水巷)—淳—护—颛(字颐夫,号颖庵)—宜试[又名岳,字尚忠,号肇一,唐乾符乙未生,唐光化己未(899年)定居浙江省天台黄雾)—若冕—震谔—端常(迁临海大田)—子华[南宋建炎三年(1129)迁宁若晃海铁场(西店宅基),分迁大里、沙地、梅林九都、象山等地]
端仁(北宋末年率子子跃、孙德麟、德麒、德麝全家迁黄岩宁溪,大部分已和宁溪王氏从德的后裔融合,无法分辨,至今下落不明,只剩迁回的上山王一支)
端义(其后裔留居天台黄雾)
端礼(其后裔居临海大田白石、岩潭,分迁宁海茶院王姓村庄)
谱中有几点值得注意:
1、 王正三子,谱中排列次序为旷、廙、彬。
2、 羲之七子,谱中只记徽之、献之。谱中记献之无子,以兄之子靖之为嗣,
但未记是哪位兄长之子。见最近由中国家谱资料研究中心马志超编著的《寻根认祖•王》第83页介绍:徽之有桢之、宣之、静(靖)之三子,献之无子,以兄徽之的三子静(靖)之为嗣。
3、 从悦之到弘,谱中明确记载承传七世,但人名无考,一直空缺。谱记历
代曾多方查询,但一直无果(有详细年代、细节记录,最近一次是1945年),直至今见新加坡王氏谱中余姚王氏《御制太原王氏世荣悠远谱系图》,方初现端倪。
4、谱载族中崇尚道教的先祖很多,不少以道教为生,名字中带“之”字的甚多,直至宁海西店四世祖仍取名瑞之、道之、伸之、佑之,当时已是南宋末年(1251年)。1969年,笔者回老家插队,仍见有以道业为生的,当时难以理解,后方知是祖业。
海外王氏宗亲会联合编修、新加坡王秀南教授主纂、新加坡开闽王氏总会发行、1982年7月出版的《王氏立姓开族百世谱暨海外王氏宗亲会联谊录》中收录有一份余姚王阳明家族《宋代老谱》中的《御制太原王氏世荣悠远谱系图》。
余姚王阳明家族《宋代老谱》是1955年6月新加坡学者王仲厚先生偶然从友人黄伯权先生处获悉,黄的一位在新加坡政府工作的英国朋友T,Markie昔年曾在伦敦购得明代的《余姚王氏族谱》全轴。王仲厚经黄伯权帮忙来到T,Markie家中借抄全谱,十日始毕。其中,有明神宗万历二十五年重摹之宋代《御制太原王氏世荣悠远谱系图》(以下简称《谱系图》),记载了后稷至余姚开基祖寿及以下五代世系,包括有东晋羲之到唐朝弘之间的这一段世系。其中,从靖之到弘之间的代数和前后人名正好相吻合。关于此图,山东王育济、任思亮撰稿的《历代王氏望族》中有如下评述:“家谱为私人撰修,华而不实、言过其实处往往有之,尤其是假托名人为先祖、捏造先人功名、官迹等方面问题最多……。所以,对家谱中的资料,在使用上还是应该辨别真伪,有所选择的……。还有一些人不但在两晋隋唐的史料中毫无记载,而且宋元时期的史料中似乎亦毫无记载,而明清时期撰著的家谱却能将其一一列出,代代无缺,其凭据何书何典?显然是值得怀疑的。”《谱系图》将三槐王氏始祖王言列在王冕名下,将羲之的叔父王彬的后人清、猛、缮三代接在弘的前面,自然无法使人相信。但假中却多少也还有一点真实的东西,比如《黄雾谱》苦苦查询的从悦之到弘传七世的空缺却大致吻合了。
现将二谱中这一段世系并列如下。
《黄雾谱》: 羲之—献之—靖之—悦之—某—某—某—某—某—弘
王阳明 羲之—献之—靖之—悦之—宁之
《谱系图》: 恒之—安之—大之—成章—修仁
清—猛—缮—弘(唐)
从上面可以看出,《黄雾王氏谱》中所记从悦之起传七世有讳弘者和王阳明《谱系图》中从靖之起传八世有唐朝同名的弘,在代数和前后人名是完全吻合的,这是偶然的巧合还是历史的真实记载呢?为什么《谱系图》中弘不是记在悦之的世系下面,而是在恒之的世系下承传呢?
山西省海外太原王氏联谊后援会所编《太原王氏》一书中以《王献之》这篇文章介绍:“王献之由于二任妻子均未生子,故以其兄徽之的三儿静之(靖之)为嗣子。静之在朝为司徒左长史,后出任义兴太守。献之还有一个当过皇后的女儿,太元二十一年纳为太子德宗之妃,次年德宗即位称安帝,册立为后。义熙八年卒于徽音殿,年二十九,葬平陵,追谥曰‘安僖’”。
“静之过继到叔父门下,为献之留下孙男孙女各一人,其孙名悦之,宋司徒左长史,泰始中为黄门侍郎、御史中丞,明帝因其廉洁,曾赐给他良田五顷,并提升他做侍中、校检御府、太官、太医诸署,卒后赠太常。孙女嫁散骑常侍谢涛为妻,献之的后代,居于会稽云门。”
可见恒之并不存在,是修谱人虚拟的,安之如确有其人,应为悦之的儿子。
悦之所处的南朝宋明帝时代,明帝刘彧纵暴肆淫,无所不为,皇室骨肉相残,世道昏暗。悦之所任御史中丞一职,在南朝为四品官,职位不高,但由于其职责在于“自皇太子以下无所不纠”,所以,一个称职的御史中丞常为百官所惮,是个得罪人的行当。
《南史•王悦之传》记载:“王悦之,字少明,晋右军将军羲之曾孙也。祖献之,中书令,父靖之,司徒左长史,为刘穆之所厚,就穆之求侍中,如此非一。穆之曰:‘卿若不求,久自得之。’遂不果。
悦之少历清操,亮直有风检,为吏部郎。邻省有会同者,遗悦之饼一瓯,辞不受。曰:‘此费诚小,然少来不愿当之’。宋明帝泰始中为黄门侍郎、御史中丞,上以其廉介,赐良田五顷,以为侍中,在门下尽其心力。掌检校御府太官太医诸署。时承奢忲之后,奸者众,悦之按覆无所避,得奸巧甚多。于是,众署共咒诅。悦之病甚,恒见两乌衣人捶之,乃卒。上乃收典掌者十许人,桎梏之送淮阴,密令度瓜步江,投之中流。”
《宋书》中《王悦传》记载:“琅琊王悦,亦莅官清正见知。悦,字少明,晋右军将军羲之曾孙也。父靖之,官至司徒左长史,靖之为刘穆之所厚,就穆之求侍中,如此非一。穆之曰:‘卿若不求,久自得之。’遂不果。悦泰始中,为黄门郎、御史中丞。上以其廉介,赐良田五顷,迁尚书吏部郎、侍中。在门下,尽其心力。五年,卒官,追赠太常。初,悦为侍中、检校御府,太官、太医诸署,得奸巧甚多。及悦死,众咸谓诸署咒诅之,上乃收典掌者十余人,桎梏之送淮阴,密令渡瓜步江,投之中流。”
悦之在昏君手下任御史中丞、侍中,其为人正直,办事过于认真,在当时社会黑暗、风气败坏的时局下,秉公办事的结果是得罪了很多人。于是,“众署共咒诅”,在过大的精神压力下病故。宋明帝刘彧抓了“典掌者十余人”, “桎梏之送淮阴,密令渡瓜步江,投之中流”,进一步激化了矛盾。于是,悦之的子孙只能躲匿隐藏,只求安宁。王阳明《谱系图》中安之、宁之的名字,很能确切地反映出当时悦之后代只求安宁的心态,这个能够得以安宁的地方,最理想的自然应该是羲之在世时置下的剡东庄园。极可能正是由于悦之的这段历史使明朝正德年间的重臣王阳明在修谱时要避开悦之,另外虚拟一个恒之来传承的原因。从此,献之一支退出政界近千年,直至明朝正德年间才因王阳明而崛起于政界、学术界。
王阳明一支据王大良《中华姓氏通史•王》介绍,余姚王氏从琅琊衍派的轨迹,在明代著名学者王绾的《阳明先生行状》中有详细的记载:“王氏发派于琅琊,为晋光禄大夫王览的后裔,至王览的曾孙书圣王羲之,随王旷渡江南下居建康,不久迁到浙江会稽山阴,最后定居剡县华塘,其后有一支迁居石堰,从石堰再分支余姚达溪,传至王寿,仕南宋,官迪功郎,始自达溪迁余姚县城。”
二谱在靖之到弘之间的巧合,说明献之自孙悦之以后断开的承传世系有希望接上了。目前国内的琅琊王氏谱系献之一支都是到悦之终止的,包括现代专家王泉根的《两晋南北朝王览——王导——王羲之世系表》、陈直的《南北朝王谢世系表》、王大良的《中国古代家族与国家形态》中的《琅琊王氏世系图表》。李长路更在《王羲之王献之年表与东晋大事记》的《序》中称:“嵊县金庭镇有操之后代,至今门户兴旺。而玄、凝、徽、献肯定无后了,涣、肃更是未知数。”究其原因,一是献之一支自孙悦之后即退出官场,成了平头百姓,进入深山老林隐居起来,有些还当起道士,无人知晓,也难怪宋朝汪藻依据正史编写到陈隋的《琅琊临沂王氏谱》中献之一支只能记到悦之,其他以此谱为据的当然只能照搬了。二是献之一支后人与外界缺乏接触,至今还死守着族谱不能给族外人观看的陈规旧俗。
学术界普遍认为谱牒中关于宋代以前的渊源的可信性实际上并不高,并且随着其记载的具体性的增高而使其可信性降低。但笔者认为不能一概而论,《黄雾谱》自唐中末期起即属纪实部分,世代定居浙东山区,唐代祖坟至今尚在,其历史比三槐王氏始祖王言还早,在当时根本不可能并且也没有必要去虚认自己是献之之后,而且其修谱的态度是严肃的,弄不清楚的从悦之到弘之间空缺的五代一直用“某”代之,大家戏称“千古之谜”,努力查访并记于历代谱中。
王荣明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