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州王家祠堂·折射百年历史人文风物
一个城市的建筑,记录着城市发展的沧桑岁月。其中,那些标志着当时文化和科学水准,或者具有特殊人文意义的古建筑,会使人们看到这个城市绵延不断的历史,同时也使一个城市永远焕发着魅力和光彩。历史古建筑作为城市的一种不可再生资源,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为窥见城市变迁、兴衰、演化的历史及人们生活进化的历史文脉,为建设现代化文明城市提供了丰厚的文化底蕴。
正在修缮中的王家祠堂
大门两侧石狮
大门上悬“王文直公专祠”
御碑亭
私塾学馆
曾国藩亲笔题写“千古完人”横匾及对联
石碑
“上善之地·大爱滕州”,自古以来,滕州以她特有的气质诠释着“善爱”。始建于清1870年的“王文直公专祠”(俗称王家祠堂),规制宏伟,青砖小瓦,洞门曲径,腊梅修竹,是鲁南地区深具北方传统园林建筑特色的民间建筑之瑰宝。2006年由枣庄市文化局编撰的《枣庄历史名人传记》中,王东槐的事迹占有很大篇章;同年国家批准正式成立的“滕州市盖村三槐文化研究会”,由学习探讨中华民族的“大家谱”入手,调查研究“龙根文化”起步,破除重男轻女的陈腐观念,吸取海内外男女同宗族人,共同总结三槐文化遗产,“王家祠堂”也有幸列居其中,并在枣庄市民政局、文化局注册,同年12月7日,“王家祠堂”被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王家祠堂始建于1870年(清同治九年),旨在纪念精忠报效清廷的翰林王东槐,全称为“王文直公专祠”,民间俗称“王家祠堂”,是王家的家祠。王东槐字荫之,1802年生,今滕州市滨湖镇西盖村人,有《王文直公遗集》存世。他在1838年(道光十八年)考中进士,与晚清名臣曾国藩同年登科,授官职翰林院检讨,故有“王翰林”之称。1850年5月,道光帝封他为内阁侍读学士,为皇太子奕詝讲学。不久,太子奕詝登基,年号咸丰,王东槐遂成一代帝师。1852年,王东槐任职湖北盐法道期间,恰逢粤匪动乱。据民国初年赵尔巽主编的《清史稿》列传记载:“王东槐丁母忧,夺情留武昌。”“城陷,东槐偕妻萧氏对缢死之。”王东槐为母披麻戴孝,带领将士守卫武昌的壮举,世人无不感动。1853年,咸丰皇帝闻奏批准并为其按官阶追加一等。朝廷以“勤学好问曰文,敏行不挠曰直”之意赐予谥号为“文直”,赐恤奖赏其子王宜勗等人。1870年(同治九年),山东巡抚丁宝桢奏请皇帝,谥于本籍捐建专祠。挂在大门上面的“王文直公专祠”竖匾的全部内容是“清授中议大夫王文直公专祠”。位于王家祠堂的后殿,则挂上了由清末名臣曾国藩亲笔题写的“千古完人”四个大字。挂在“千古完人”横匾两边的对联是“报君恩何时溺女在井悬妻在梁仁心完全大义,痛母死未葬逐子于城拜弟于馆忠贞炳著千秋”。据史料记载,这副对联原由清末名臣曾国藩撰并亲笔书写。据《清史稿》记载,清末名臣曾国藩与王东槐是同科进士,两人交往很深。1986年,滕县将该祠堂交由博物馆管理。滕县博物馆馆藏资源丰富,其中青铜器、汉魏刻石等享誉全国,有诗赞曰:“西城王氏家祠中,古今源流一脉通。博物馆藏千件宝,访史无须到故宫。”
古建筑特色--四合院
古建筑特色--青砖小瓦洞门曲径
古建筑特色--代表身份地位的高门槛
古建筑特色--梁枋下雕刻的龙头凤尾
古建筑特色--青砖青瓦面水槽排雨水
古建筑特色--屋脊上的蹲兽
古建筑特色--五蝠腾云图
古建筑特色--祥龙、兽面纹瓦当
古建筑特色--悬山砖木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