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梁平安宁王氏考
中国古代八大移民圣地:
山西洪洞大槐树、苏州阊门、江西瓦屑坝、麻城孝感乡、山东枣林庄、广东南雄珠玑巷、福建宁化石壁村、河北小兴州。
江西填湖广:
江西填湖广是发生在元末明初的一次大规模移民活动。大量江西人迁居到湖广省(今湖南与湖北两省范围),影响十分深远。明朝灭元朝后为了巩固新政权和发展经济,从洪武初年至永乐十五年,五十余年间组织了八次大规模的移民活动。形成了著名的“江西填湖广”等运动。进入湖南以陆路为主。湘东与赣西之间的幕阜山、九岭山、武功山、万洋山等山脉,是湘江与赣江的分水岭。这些山地之间的谷地就构成了江西移民进入湖南的天然交通孔道。 江西南部之人大都移向湖南南部,江西北部之人大都移至湖南北部。进入湖北以水路为主,江西饶州府鄱阳县瓦屑坝是明代移民的主要集散地之一。明初移民时,官府在瓦屑坝设局驻员。饶州府各县移民沿乐安河、饶河到达鄱阳瓦屑坝集中,然后发放“川资”,编排船只,乘船驶出鄱阳湖到达湖口。然后溯长江而上,迁入湖北。
湖广填四川:
湖广填四川是指发生在元朝末年到明代洪武年间和清代顺治到乾隆年间的两次大规模的湖广省(今湖北与湖南全境、广东等省)的居民迁居到四川各地的移民潮。根据考证表明,江西、福建、广西等十几个省份的居民也在移民行列之中。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四川屡遭蒙古、明军、流寇、满族等等的大屠杀,导致人口急剧减少。因此从朝廷到地方各级官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吸引外地移民,其中以湖广行省人口最多。大规模的移民潮甚至影响到了湖广行省本身的人口结构,遂又有江西填湖广情况的出现。目前四川省东部的居民(如广安和邻水等地),许多来自湖北西部(如从前麻城县孝感乡)。另外,与临近四川的贵州中北部以及两湖西部等地的操官话的居民,也多半和湖广填四川的移民运动有关。
瓦屑坝移民:
明初移民时,官府在瓦屑坝设局驻员。饶州府各县移民沿乐安河、饶河到达鄱阳瓦屑坝集中,然后发放“川资”,编排船只,乘船驶出鄱阳湖到达湖口。移民们顺长江而下,到达安徽各府县;逆长江而上,到达湖北各府县。
根据《明史》、《明太祖实录》以及大量家谱记载和史学家的考证,洪武年间,江西向湖北、安徽、湖南和江苏共移民达二百一十万人。
洪武七年,迁江西饶州移民14万人到凤阳;
洪武九年,迁江西饶州、九江移民5000人到凤阳西南;
洪武廿一年,迁江西饶州移民30万人到湖北黄州,迁江西饶州、广信、九江移民12.2万人到武汉, 迁9.1万人到安陆,迁10.7万人到汉阳等地,迁16万人到荆州,迁1万人到襄阳;*
洪武廿二年,迁饶州、九江移民27万人到安庆,其中20万人来自瓦屑坝,迁饶州、九江移民6.5万人到池州,迁饶州移民6.4万人到合肥;
洪武廿五年,迁饶州、徽州移民23万人到扬州各府县及淮安府各县;
洪武卅年,迁江西移民65.6万人分别到长沙府常德等十县和岳州府、宝庆府、郴州、零陵、衡阳、靖县、辰州等地。
瓦屑坝移民的分布
元末南方红巾军起义地区主要在江淮一带,后十多年间,各地农民军转战于安徽、江苏、湖北、湖南等地区,从而这些地区与中原地区一样,土地多荒芜,千里无人烟,明初首选往以上地区移民。在明初移民中,迁徙到凤阳及周边地区的人数最多,ZF又最为重视。
根据笔者已收集到的家谱资料不完全统计,明初瓦屑坝移民在皖、鄂、苏、湖地区的主要分布为:在安徽的有凤阳、合肥、肥东、肥西、长丰、桐城、潜山、宿松、太湖 、安庆、怀宁、枞阳、池州、贵池、青阳、六安、寿县等地;
在湖北的有武汉、黄州、英山、安陆、荆州、襄阳、监利、麻城、寿州、襄樊等地;
在湖南的有长沙、岳州、衡阳、邵阳 、宝庆、零陵、郴州、常德、靖县、辰州等地;
在江苏的有扬州、淮安等地。
江西鄱阳瓦屑坝:
江西瓦屑坝(瓦燮坽村)位于江西饶州(鄱阳),鄱阳县城附近莲湖乡,本是鄱阳湖畔的一个古老渡口。瓦屑坝移民原居地分布在江西饶州(鄱阳)、九江两府各县。瓦屑坝是中国古代八大移民圣地之一。洪武初年开始的三十年内迁出人员200百万人。 明初瓦屑坝移民在皖、鄂、苏、湖地区的主要分布为:在安徽的有凤阳、合肥、肥东、肥西、长丰、桐城、潜山、宿松、太湖 、安庆、怀宁、枞阳、池州、贵池、青阳、六安、寿县等地; 在湖北的有武汉、黄州、英山、安陆、荆州、襄阳、监利、麻城、寿州、襄樊等地; 在湖南的有长沙、岳州、衡阳、邵阳 、宝庆、零陵、郴州、常德、靖县、辰州等地; 在江苏的有扬州、淮安等地。
麻城县孝感乡:
麻城县孝感乡点存在于元末明初,位于麻城县(现麻城市)以西,五脑山以南,红安县县城及以东、举水两岸及以北区域。明初麻城分四乡,曰太平、曰仙居、曰亭川、曰孝感,统一百三十里。成化间并为九十四里,明朝成化八年(1472年)并孝感入仙居为三乡。嘉靖间析太、仙二乡二十里入黄安(今红安县),止七十四里。”
高杆堰:
高杆堰位于明朝湖广省黄州府麻城县孝感乡,现湖北省东北麻城市北龙池桥办事处下辖的五脑山林场的虎形地村的高坎堰,现名高坎。位于麻城市正北方向六公里水库大坝附近。至麻城市中心路程七点五公里。明初为人口迁徙中转站中转分点。因口误,各历史资料中又叫高阶堰、高家堰、高干堰、高坎堰、高干岩等。
王家坝:
狭义:东起曾家拱桥上游石龙堰,西到沙石嘴对面,北至双桂湖(原张升桥水库)大坝,南至沙石嘴,以原三岔河为中心(现南双桂湖湖中心,已淹没)的一片良田区域。
广义:原安宁乡境内东起安宁寨,西到锯子口,北至双桂湖(原张升桥水库)外公路,南至王家坪、黑湾以北大山下,以原三岔河、石龙堰为中心(现南双桂湖湖中心,已淹没)的区域。
朱氏外祖婆与朱氏外祖婆坟:
据口传:朱氏外祖婆是我安宁王氏第一代始祖的岳母,随尚测公一道从湖北麻城行迁徙入重庆梁平安宁王家坝,故后葬于王家坝大包岭坎下王氏祖坟山上。
朱氏外祖婆坟位置位于现重庆梁平原安宁乡响水村一组,大包岭坎下王氏祖坟山上。前面向张升桥水库,离张升桥水库约600米。重庆到万州高铁路线上。此地目前即将被重庆到万州高铁线路占用。
王家上坝老院子:
原安宁乡境内曾家拱桥东西两侧,即石龙堰以东到曾家拱桥以西对面小山下的院子。王良胜及其后代支系居于此。其地形依山伴水,背面为不高的山坡,院前是两河交汇点,前面是肥沃的田野,侧面是源源不断的河水,松柏环绕。难得的风水宝地。此地为安宁王氏发祥地。
王家下坝老院子:
旧址位于原安宁乡境内曾家拱桥以西对面小山下到三岔河以北区域内,现已被双桂湖(原张升桥水库)淹没。王良茂及其后代支系居于此。王良茂是王良胜同父异母之弟。
浩然公为尚测公之孙,为王良胜、王良茂公之父。其原配生子良胜公,良茂公之母为家佣,后纳为妾,生良茂公。
王家坟坝:
主要有以下几处:曾家拱桥与石龙堰北院子背后、白衣寺以北小河对岸山湾、莲鱼涵坎上王家老院子左右两侧,现高速公路两侧,左侧叫王家小坟坝,右侧林家屋基背后中王家大坟坝,王家大坟坝主要埋葬明朝与清初王氏诸公,王家小坟坝主要埋葬清以后王永佑支系诸公。黑湾两侧(主要是王永泰支诸公)、沙石嘴也有部分王氏墓(主要是王永模及王永泰支系诸公)。其他各地也有零散王氏祖坟。
王家老屋基刻字辈老坟:
位于双桂湖(原张升桥水库)湾内,沙石嘴西侧朝牛头寨方向,水库傍,墓主为道字辈,清朝时期建造,石碑上刻有我族字辈后部分文,字辈文如下:“永远单(名)怀、道明德立、镇(定)国安邦、光宗耀祖、世代荣昌”。
石龙堰:)
曾家拱桥(现已垮)沿河而上约一百五十米河流转湾处,原有深水滩之处。
白衣寺:
白衣寺位于梁平县原安宁乡政府(于2000年被撤消)所在地,于清朝同治二年,由王申带领我族人捐款,经县衙正堂田示朱谕批示修建。首任住持隆立,带徒子徒孙多人在寺内讲经授法,普度众生。民国年间寺内办学,严师训导,英才辈出。其中德前公参加县升学统考,获全县第二名成绩。解放初,白衣寺末代和尚宽德还俗,更名陈汉鼎,取我族人王德珍为妻,居白衣寺还远处安居落业,生有忠儿、洋儿等多个子女。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受“文化大革命”冲击,文物遭破坏,寺内近二十块石碑散失。后改做打米房。
8 ])
王家老院子:
位于原安宁乡境内、安宁寨北侧山下莲鱼凼坎上以东约三百米,蛮子洞下院子,院子分正屋及东西两侧,木结构三合院,北面松柏环绕。此居王道治兄弟俩,王道治生有两儿两女,后大子明发迁至太和陈家湾,次子明财及子女续居于此。另一兄弟生有四子,在民国时期其后代迁出此院。
赵家院子:
赵家院子旧址在原安宁乡太和村,位于啄子岩以南沿高速路一公里,宜渝高速路下梁平转盘沿公路以北500米,双桂公园旁,公路下涵洞位置。由地主赵氏于清朝修建有围墙、朝门、带天井砖木结构三合院,朝南向。朝门外一荷塘,荷塘外一小溪,院西与公路相邻。院内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出大学生四人,中专生二人,金融专家二人。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德前公及家人居此。于1996年因高速公路修建拆迁至原地址向西方向50米重修成街道。又于2010年梁平新城区建设拆迁,院内居民回剧到白马井梁中侧门对面双桂小区。
第一次搬迁后的赵家院子
陈家湾:
陈家湾旧址在原安宁乡太和村,位于太和境内石门坎南侧向西500米,宜渝高速路下梁平转盘西北500米处,座东北朝西南方向。明发公及后代居此,到2010年梁平新区建设拆迁。院内居民回剧到白马井梁中侧门对面双桂小区。
镇龙寺与白马井:
镇龙寺是位于老车坝路口南约500米半山(移峰山)上,山下西侧约100米处有井,传说井中有白马一匹,得名白马井,无论干悍之年井水不断,清凉回甜,口感甚好。据《梁山县志》载:“县南7里,初名孝禅,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建寺,下有井。”《梁山县志》接着上面记叙如下:“国初,有白马自井出,为民害。僧冰洁,驻锡焚香以压之,马遂潜形。因更名蟠泉山制龙寺。乾隆庚午,僧秀龄至京师,庄亲王召询原由,赐以联云:‘移峰伏白马,闻钟即悟如来偈;飞锡绕蟠龙,听法方生智慧花’。改此山为移峰山,寺曰镇龙禅林,取灵鹫飞移,静搔毒龙义也。”原‘移峰山’牌坊于山下。梁平几百座古庙中名列第二。它的前面只有汉代建庙的都会寺;它的后面是明嘉靖癸已年间(1533年)修建的蟠龙万年寺以及它稍后的虎城天池寺等。而全国闻名的禅宗祖庭双桂堂,始建于清顺治十年(1653年),比镇龙寺迟150年。
民国廿五年丙子年七月初二日寅时道治公终于该院。从民国时期到二十一世纪初,明发公之子德荣公及后代居此。其院子与白马井相邻。
万川城:
据明朝正德夔州府志记载,在梁山县境内,“在县西魏平蜀,置万川郡于此”(正德夔州府志卷七)
《读史方舆纪要》<卷六十九>中有下列描述:# ^, {- |$ g4 r+ j2 [3 h
“万县府西四百五十里。西南至忠州二百六十里,北至开县二百三十二里。汉朐忍县地。三国汉建兴八年,置南浦县,属巴东郡。沈约曰,时益州牧阎宇表改羊渠立县,是南浦本名羊渠,蜀前此所置县也。晋仍属巴东郡。宋、齐因之。后周置安乡郡治焉,寻改县曰安乡,郡曰万川。隋开皇初,郡废。十八年,改县曰南浦,属信州。大业初,属巴东郡。唐武德初,仍属信州。二年,置南浦州。八年,州废,以南浦县属夔州。是年,复立浦州。贞观八年,改为万州。天宝元年,曰南浦郡。乾元初,复故。宋因之,亦曰南浦郡。元至元二十年,以南浦县省入州。明洪武七年,改州为县。今城周五里,编户四里。”
“○南浦城今县治。三国汉置县于此。刘句曰:后魏分朐貼县置鱼泉县。后周改为万川。今本志不载也。唐宋皆为州郡治。元省。今县城成化末筑,正德初增修。
“梁山县府西六百里。东北至开县百五十三里,西南至忠州垫江县百六十里。汉朐忍县地。西魏置梁山县,属万川郡。”
杏市镇:
据明朝正德夔州府志记载,梁山县境内,“在县西南四十里”。
王氏字辈的坟在沙石嘴
朱婆情况与其坟位置:6
朱氏外祖婆是我安宁王氏第一代始祖的岳母,随尚测公一道从湖北麻城行迁徙入重庆梁平安宁王家坝,故后葬于王家坝大包岭坎下王氏祖坟山上。其坟现位于重庆梁平原安宁乡响水村一组,大包岭坎下王氏祖坟山上。前面调离张升桥水库约600米。重庆到万州高铁路线上。目前,即将损毁。
传说:
1) 黄王不开亲传说:兄弟七人,外招一黄姓男子为子(婿),其后永远姓王,这样兄弟共八人,刚好坐一桌。因而黄王不得开亲。
2) 箩筐上写“太原”二字,众知是王氏之物;
3) 朱氏外祖婆是我安宁王氏第一代始祖的岳母,随尚测公一道从湖北麻城行迁徙入重庆梁平安宁王家坝,故后葬于王家坝大包岭坎下王氏祖坟山上。
4) 祖先迁入时插占为业。其意是用竹片插地为界,能插多宽,可占多宽为己有,自己与后代使用,并不纳税。
5) 关于老八房、老六房、少六房的传说。
6) 梁平安宁王氏中有一传说--字辈要循环使用。但现在事实上我发现所有的字辈没循环使用。
7) 三兄弟传说:三兄弟入川,临别前抱头痛哭,分之。一房落业福禄哭儿坝,一房落业小南路,一房落业屏锦铺。由于当时交通信息不便,三方交流很少。小南路是指我族,又传原传说中的哭儿坝叫窟窿坝,在梁平与万县交界处的分水镇,不在福禄镇。
我族发源地:
我族发源地位于重庆市梁平县(原四川省辖),居梁平县城南方向安宁乡(原小南路三甲地),名王家坝,王家坝分上坝与下坝,发源地王家院子在王家坝中部,王家院子旁边有一条河流,河上有一大石拱桥(现名:曾家拱桥,目前已垮),石拱桥桥头有一大榕树,石拱桥位于上坝;从石拱桥沿河而上数百米处有一大堰,名石龙堰;石拱桥位于上坝,下坝外是河流汇合处,名三岔河;相传上坝居大房,下坝居二房;上坝东侧不远处有一山,山顶有一寨,名安宁寨,山的一半原来属于我王氏所有,是我族始祖插占为业的边界,寨内有一寺(安宁寺),原来寺内有多个和尚,香火不断,民国以前每年香客还集中赶庙会,食宿三天;同治年间,我王氏族人王申带领族人共同出资又在山下修建一寺,取名白衣寺,该寺香客兴隆,寺内曾有多名僧人做法,该寺隶属于西南佛教圣地——梁平双桂堂。
我祖迁徙历史:
据目前考证,我祖从太原迁移到江西,元朝居住在江西昌河与乐安河一带(现在的鄱阳、乐平、浮梁、景德镇一带)。洪武二年,从江西鄱阳湖附近强制迁出,从江西鄱阳县瓦屑坝出发,经水路再经旱路到湖广省黄州府麻城县孝感乡高杆堰苎罗村,不久再从湖广省黄州府麻城县孝感乡高杆堰苎罗村经水路到四川省梁山州万川城(洪武七年改为梁山县)外西南二十里杏市镇,即现在的重庆市梁平县安宁王家坝。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