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王安石的家世、家庭和青少年时代考

2013-08-01 06:54:53来源:

打印 字号: T|T

     王安石的家世、家庭和青少年时代的生活,史籍记载比较简略,但就现存的资料看,对王安石做官以后的行止有很大的影响。他执政后,“意行直前,敢当天下大事”,与家庭的影响、少年时代的立志是密不可分的。
    1.家世与家庭   王安石的先世出于太原,不知何时迁徙临川。曾祖父王明,赠尚书职方员外郎。祖父王用之,为卫尉寺丞。用之有子五人,长子王益,即安石之父,幼子王孟,曾为楚州司理参军,余皆早卒。王氏的起家,在安石叔祖王贯之。贯之于宋真宗咸平三年(1000)登进士第,历任汉州军事推官,大理寺丞,大名知县,忻州、真定府通判,保州、深州、齐州知府,提点淮南刑狱,以及滁州、兴元府知府等。贯之贯之在任内,劝农桑,修水利,为政务在宽民。在提点淮南刑狱期间,修水利受益农田达五万余宋真宗曾赠书奖谕。官至尚书主客郎中。仁宗仁宗天圣六年(1028),以病卒,享年六十二岁。王安石父辈一代人,多在江南一带做地方官。王安石《读江南录》云:“予诸父中旧多为江南官者,其言金陵事颇详。”《王文公文集》卷三三,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7月版。父王益,始字损之,后改舜良。少以文章为地方官张公咏张公咏所赏识。王益于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08)登进士第,先后任建安主簿、临江军判官、新涂知县,改大理寺丞,又移庐江、新繁知县,再改殿中丞、韶州知州和太常博士、尚书屯田员外郎、江宁府通判等职。王益在任内,关心民间疾苦,吏治严明,自律严而待人宽,注重礼义道德教育,所在皆有政绩。在建安主簿任上,他不肯催逼贫民赋税;判官临江军任内,敢于打击地方豪强;在知韶州期间,曾以巧妙的办法,平息了一次“蜀效忠士屯者五百人”的谋叛,又“完营驿仓库,建坊道,随所施设有条理”,地方“长者言自岭海服朝廷,为吾州守未有贤公者”。《王文公文集》卷三三《先大夫述》。王益的这些作为,给幼小的王安石以很深的影响。他后来回忆其父说:“先人之存,安石尚少,不得备闻为政之迹。然尝侍左右,尚能记诵教诲之余。盖先君所存,尝欲大润泽于天下,一物枯槁,以为身羞。”《王文公文集》卷八《答韶州张殿丞书》。王益不是热衷于功名利禄之人,他为官一直有功成身退的思想。其《灵谷》诗云:

  灵谷神仙宅,言归肆目新。山光远如画,秋色老于人。世俗棋争劫,人心海变尘。功成思范蠡范蠡,湖上一闲身。《临川县志·艺文志》。
  宝元二年(1039)二月二十三日,王益以疾卒于江宁通判任上,享年四十六岁。王益一家在乡里没有什么田产,靠官俸维持生活。嘉间,安石在《上相府书》里说:“内外数十口,无田园以托一日之命,而取食不腆之禄,以至于今不能也。”《王文公文集》卷二。又在《上欧阳永叔书》里说:“亲老口众,寄食于官舟而不得躬养,于今已数月矣。”《王文公文集》卷三。可见,王家不是地方豪族。王家自徙临川后,世居临川城东南盐步岭。临川于东汉置县,至宋,已是江南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城东以溪为护城潦,有水门,因常在此地卸盐,故名盐步门。城门往前向东南,有大街,市面繁富,名河头市。城东南为高丘,名盐步岭,是全城最高的地方,王氏故宅即在盐步岭上。由故宅北折而东百步许,有一祥符观,内有九曜阁,登阁东向隔溪而望,汝水悠悠,北流彭蠡,文昌大桥连接两岸。隔水四十里处,山峦起伏,中有灵谷峰,山势耸峙,诸峰连抱,飞流映日,有如白练,灵谷有十胜景,远近闻名。时山中有隐真观,安石少年或在观内读书,或随大人涉水登山,不胜其乐。仁宗仁宗嘉二年(1057),知州裴建材裴建材又在盐步岭祥符观外侧筑拟砚台,安石有诗赋其台曰:

  君作新台拟砚山,羊公千载得追攀。歌钟殷地登临处,花木移春指顾间。城似大堤来宛宛,溪如清汉落潺潺。时平不比征吴日,缓带尤宜向此闲。《王文公文集》卷六六。
  王家世居的盐步岭,是临川城的名胜。安石的外家吴氏,是临川金溪大族。外祖父吴畋。外祖母黄氏,肃静裕和,治家甚有条理,又知史书,往往引以辅导处士,信厚闻于乡里。吴畋兄吴敏,淳化三年(992)进士,官尚书都官员外郎,为人孝友忠信,乡里称为长者。吴敏夫人曾氏,出自南丰大族,为曾巩、曾布祖父的姐妹。曾氏“于财无所畜,于物无所玩”,广读史传,明辨智识,“当世游谈学问知名之士有不能如”《王文公文集》卷九九《河东县太君曾氏墓志铭》。。吴敏有四子:长子吴芮,宋仁宗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进士,官秘书丞;次子吴蒉,以荫入官,历任吉州太和、袁州萍乡县主簿、庐州司理、亳州录事参军;三子吴蕃,读书甚众,好古而学其辞,论前代善恶存亡与治乱成败之由,甚有见解,四十三岁卒;四子吴蒙,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登进士,官淮南东路濠州司户参军。后安石娶吴芮之女吴氏为夫人,吴、王两家两代联姻,在临川传为美谈。

   安石母吴氏,好学强记,老而不倦,其取舍是非,常有人所不及之处,平生事舅姑甚孝。安石兄安仁、安道非吴氏所出,但吴氏爱之胜如己出,待其母之族如己族。又悯农济贫,分人衣食。吴氏又能诗词,尝有小词约亲戚游西池,句云:“待得明年重把酒,携手。那知无雨又无风。”仁宗时朝廷尝数次召安石,安石坚辞。有人对吴氏说:为何不强令安石应召?吴氏回答:士各有志,我又怎么好强迫他呢?安石以不足于养为忧,有归志。吴氏劝勉说:义苟当去家,我是不会有不安的。参见《临川县志·杂记》。吴氏的为人行事,都给安石以良好的响。

    吴氏世居金溪归德乡柘冈,离临川城外三十里。柘冈周回五里,其西一里许的乌石冈,有不少木兰花。安石少年居临川时,来往于外家甚勤,一生对柘冈和乌石冈记忆极深。其《柘冈》诗曰:“万里纷纷只偶然,老来容易得新年。柘冈西路花如雪,回首春风最可怜。”《王文公文集》卷七一。《赠黄吉父》诗云:“柘冈西路白云深,想子东归得重寻。亦见旧时红踯躅,为言春至每伤心。”《王文公文集》卷二九。又《送彦珍》云:“握手百忧空往事,还家一笑即劳时。柘冈定有辛夷发,亦见东风使我知。”《王文公文集》卷五八。又《乌塘》云:“乌塘渺渺绿平堤,堤上行人各有携。试问春风何处有?辛夷如雪柘冈西。”《王文公文集》卷三○。特别是乌石冈的辛夷树,即木兰花,一到春天就开满白花,给他的印象尤其深刻,使他留恋不已。《寄吴成之》云:“辛夷屋角抟香雪,踯躅冈头挽醉红。想见旧山茅径在,追随今日版舆空。”《王文公文集》卷六○。《寄吉甫》云:“解鞍乌石江边坐,携手辛夷树下行。今日追思真乐事,黄尘深处走鸡鸣。”《王文公文集》卷六○。在这些诗作里,洋溢着他对柘冈和乌石冈的深情。王安石在柘冈还有书屋。可以说,他对外家的亲情,甚于本家。

    王益有子七人,女三人。王益前妻谢氏,生安仁、安道。谢氏早卒,以益故封永安县君。吴氏生安石、安国、安世、安礼、安上五子,女三人。安仁在皇元年(1049)登进士,安石在庆历二年(1042)登进士,安国在熙宁元年(1068)登进士,安礼在嘉元年(1056)登进士。王益夫妇有三女,长女适尚书虞部员外郎沙县张奎张奎,次女适前衢州、西安县令天长朱明之,三女适扬州沈季长。三女皆能诗,长女尤长于此。魏泰《临汉隐居诗话》云:“近世妇人多能诗,往往有臻古人者,王荆公家最众张奎妻长安县君,荆公之妹也,佳句最多。著者:草草杯盘供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王家至王益一代,已是书香门第了。安石有子二人,女二人。长子王雱,字元泽,聪明敏悟,未冠已著书数万言,治平四年(1067)登进士,熙宁间除太子中允、崇政殿说书,迁龙图阁直学士。《金溪县志》卷五九录有王的一首五言诗《翠云寺》:寺古无邻家,千山抱虚碧。门开猿鸟路,殿锁烟霞迹。老木森回溪,飞湍自淙激。曾无车马到,绝境间今昔。逍遥贤大夫,肯此携佳客。鸣驺清晓来,归时日常昃。不使讼庭空,谁能傲泉石。

  细玩诗意,有虽爱山林但更爱庙堂的思想。王雱三十三岁去世。次子王旁,亦早卒。长女适吴充吴充子吴安持吴安持;次女适蔡卞蔡卞。王雱、王旁均无子,后以王棣嗣王为过房孙,王棣在徽宗徽宗宣和四年(1122)赐进士出身。从家世和家庭看,王氏无疑是属于地主阶级的中下阶层。这一阶层是不稳定的,它或者上升到大地主阶层中去,或者沦落为普通的庶民。王氏家族的兴盛是在王安石一代,自王安石以后,王氏就家道沦落了。

    2.少年与青年  宋真宗宋真宗天禧五年(1021)辛酉,王安石生于临江军府治维崧堂。时其父王益王益为临江军判官。《清江县古迹志》云:“维崧堂在府治内。宋天禧中,王益为临江军判官,其子安石生于此,后人因名其堂曰维崧。”蔡上翔《王荆公年谱考略》卷一。相同的记载,亦见于县志所载王直王直的《科甲题名记》。由于王益在各地做官,都携眷属同行,故王安石的少年时代,皆随父在各地任上度过。宋蔡蔡《铁围山丛谈》卷四云:“长安西去蜀道有梓橦神祠者,素号异甚。士大夫过之,得风雨送,必至宰相;进士过之,得风雨则必殿魁,自古传无一失者。有王提刑王提刑者过焉,适大风雨,王心因自负,然独不验。时介甫丞相年八九岁矣,侍其父行,后乃知风雨送介甫也。”蔡《铁围山丛谈》卷四,《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月版。话虽荒唐无稽,但它透露了安石随父由四川进京的事实。蔡是蔡京蔡京的季子,离安石年代不远,所说安石父子的行踪比较可信。可见王益在四川新繁任上时,安石亦随父在新繁。王益由新繁改任殿中丞,安石亦随父到京。天圣八年(1030),王益以太常博士知韶州。安石又随父赴韶州。韶州奇秀挺拔的山峰,清澈流泻的江水,给他留下了美好的记忆。在韶州,安石开始识字,接受启蒙教育。他后来回忆道:“韶山秀拔江清泻,气象还能出缙绅。当我垂髫初识字,看君挥翰独惊人。”《王文公文集》卷七四《贵州虞部使君访及道旧窃有感恻因成小诗》。在韶州,他度过了三年美好的时光。明道二年(1033),安石十三岁。祖父卫尉寺丞王用之王用之逝世,安石随父丁忧,归临川。自此在临川生活了三年。安石自幼聪颖过人,力学不倦,又颇为自负,恃才傲物。《忆昨诗示诸外弟》记当时情况:

  忆昨此地相逢时,春入穷谷多芳菲。短垣冠翠岭,踯躅万树红相围。幽花媚草错杂出,黄蜂白蝶参差飞。此时少壮自负恃,意气与日争光辉。乘闲弄笔戏春色,脱略不省旁人讥。坐欲持此博轩冕,肯言孔孟犹寒饥。《王文公文集》卷四四。

  此时他只想以诗赋去博取高官厚禄,而不把孔孟放在眼中,可见他是怎样的自负了。但是,少年时代安石的思想又是不稳定和多变的。景二年(1035),他十五岁,是时广南有蛮獠犯边,而西北有赵元昊赵元昊叛宋。消息传来,朝野震动,安石心亦不能平静,动于中而形于外,作《闲居遣兴》云:惨惨秋阳绿树昏,荒城高处闭柴门。愁消日月忘身计,静对溪山忆酒樽。南去干戈何日解,东来骑此时奔。谁将天下安危事,一把诗书子细论?《王文公文集》卷七四。

  《闲居遣兴》是安石现存的最早的诗作。诗中说的是秋阳惨淡,绿树成荫,他身居盐步岭上,虽柴门紧闭,但边事不断,心情激动,他要去抵御南面的干戈和东来的骄骑。此时他所想的已不再是以诗赋去博取高官厚禄,而是以天下安危为己任了。景三年(1036),安石十六岁,王益服除赴京,安石又随父同行。次年,王益通判江宁府,安石又随父到江宁。《忆昨诗示诸外弟》说:丙子从亲走京国,浮尘坌并缁人衣。明年亲作建昌吏,四月挽船江上矶。端居感慨忽自寤,青天闪烁无停晖。男儿少壮不树立,挟此穷老将安归?吟哦图书谢庆吊,坐室寥寞生伊威。材疏命贱不自揣,欲与稷契遐相。

  诗中说,自到江宁后,猛然醒悟,深感光阴易逝,时不我待。男儿如不确立应有的志向,则穷老终无所归。于是绝去庆吊俗事,而只以钻研学问为事,不自度材疏命贱,而只以古代的圣人后稷后稷和契契自期。可以说,安石在江宁府的这一自悟,确立了他一生学问与事业的基本方向。宝元二年(1039),王益王益以疾卒于任上,葬江宁牛首山。安石此年十九岁。《忆昨诗示诸外弟》记当时情况:天一朝畀以祸,先子泯没予谁依?精神流离肝肺绝,眦血被面无时。母兄呱呱泣相守,三载厌食钟山薇。《王文公文集》卷四四。

  父亲的去世,对安石的精神打击是可想而知的。自此,安石奉母兄居丧,遂家江宁。“故畦抛汝水,新垄寄钟山。为问扬州月,何时照我还?”“证圣南朝寺,三年到百回。不知墙下路,今日几荷开?”《王文公文集》卷七五《杂咏十五首》其十一、十三。江宁成了他的第二故乡。在江宁,安石从二兄入学为诸生,勤奋刻苦,力学不倦。“桃李石城坞,饷田三月时。柴荆常自闭,花发少人知。”《王文公文集》卷七五《杂咏十五首》其十四。此时他诸子百家之书无所不读,对儒家经典尤为用心。又切于求友,以期互相切磋,希贤希圣。《李通叔哀辞》道及这一时期的生活:初予既孤,寄金陵家焉。从二兄入学为诸生。常感古人汲汲于友,以相镌切,以入于道德。予材性生古人下,学又不能力,又不得友以相镌切以入于道德,予其或者归为涂之人而已邪,为此忧惧。既而遇通叔于诸生间,望其容而色然类君子,既而与之言,皆君子之言也。……自予之得通叔,然后知圣人户庭可策而入也。是不唯喻于其言而已,盖观其行而得焉者为多。《临川先生文集》卷八六,中华书局1959年1月版。

  友贤习善,切磋学问,这是封建社会知识分子的积学修德之路,也是王安石的博学笃行之路。《宋史》本传谓:“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少年时的王安石,因其刻苦力学,才有这种“过目不忘”和“动笔如飞”的功力。王安石在江宁自我感悟,以稷稷、契契自期以后,一改早年流连光景、恃才傲物的毛病,谢绝世俗庆吊,吟哦经典,以孔孔孟孟为意,穷六艺而入道德,终成为通家大儒。

         (注:本文节选自匡亚明《王安石评传》之“家世、家庭和青少年时代”一节)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