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美松:王德倍《琴寄室诗词》序
晚清以迄近代,福州书香之家特别是名门著姓,竭力继承历史文脉和家学传统,涌现出大量硕学鸿儒、骚人雅士。他们之间的交流与唱酬十分频繁。文友们互相邀约群集,结成众多诗社,春秋佳日或岁时节庆,每作文酒之会。其中尤让世人瞩目的是,硕学通儒何振岱所教诲的八名福州女子,率皆成才。她们各擅诗词、喜丹青、通琴棋,一时腾誉闽都,号为“福州八才女”。八女依齿序为:王德倍、刘蘅、何曦、薛念娟、张苏铮、施秉庄、叶可羲、王真,王德情是其中之年长者。
王德倍(1894--1978),字珊芷,祖籍长乐,近代福州著名词人王又点(允皙)之女,其夫为名西医方声瀋。德情禀赋颖悟,幼承家学,喜读书,善丹青。习画于林纾,擅绘山水;学琴于梅叟,更精诗词。少年曾偕父“诗酒追随故老家”,渐受熏陶。为人静穆渊懿,雍容闲雅,所居“园亭雅净,水竹清幽”,自娱于书声琴韵之中。其诗词“抒情蕴藉,吐音清婉,自然超妙”,尤长于词,词风清妙流丽,真挚感人,可见其文学修养之深厚。其自题诗有曰:“记得髫年喜赋诗”,“老学未荒好自期”;有《爱诗》诗云:“无端好画复爱诗,吟到灯寒已夜迟”, “我爱吟诗废夜眠”,表明她终身喜诗,年虽迈犹吟咏不辍,自谓“琴书幸记命,晨昏犹隐几”。此亦足见闺中炼句之勤。
才女的出现并非福州特有的文化事象,在我国许多历史名城乃至乡村名镇,名媛秀女屡见不鲜。但象福州这样才女辈出,且群聚结社,时常吟咏唱和,作文酒之会者则不多见。如王德情诗称:“催递红窗来往句”,“更耽书卷结深缘”;“三人有约共温诗,风雨虽狂不改期”。秀女间诗词往返赠答,篇什琳琅,竟至形成“光禄诗派”,委实极为罕见。“八才女”均同门出自大儒诗家何振岱,另与两位女诗友(王闲、洪璞)结为十姐妹,更立“寿香诗社”,盖寓黄花永馨之意。社集每月一期,轮流做东,拈题作诗,刻金镂玉,切磋才艺;弹琴咏歌,兴会常继,极一时之盛。1942年,八女课词积有成数,汇编为《寿香社词钞》两册,故而名满榕城,至今人尚称之。可惜时过境迁,“众芳摇落”,人琴俱杳,其诗词书画之作不少亦随之散佚毁没。所幸诸女史后人或学生,不忍香笺漫灭,徽音沦亡,故而悉心搜集片羽,网罗丛残,虽不成洋洋大观,却也开朵朵艳香。王德倍的诗词也正是丛芳中之一色。
从王德情的诗作中人们可以看到女性成才的秘辛。其“怀故居”诗称:“书窗掩碧纱,青灯宵映读”,“书中真有味,熟读乐有余。”“每于窗下论文字,还向灯前读旧诗。”极写挑灯夜读的辛勤与乐趣。 “寻章琢句惭吾劳”, “诗肠转尽尚追搜”,“离群索居古所戒,文酒之会容蹉跎?”“银笺彩笔抒清才,斗角钩心称妙手”。形容她们经常举行的文酒之会与斗诗活动。
读者不难发现,才女多出名门。其源盖由于她们自幼饱饫诗书,熟聆教诲,沉浸于浓厚的文化氛围中,濡染所至,培植学识,甄陶才情。当然,也都离不开个人的刻苦用功。如其所述,闺阁名媛们,不管是妙龄少女还是老耄妇人,一生耽于诗词,勤于写作,或拥被孤吟,或对菊寻诗,或青灯映读,或高堂联句,日常不离笔墨,往还多论诗文。以此持恒,故学能日进,不自期而芳名远播、雅韵长留。
人们不应忘记,在传统社会中,大凡女子都身受“三从四德”的桎梏,尤其是生长于名宦宿儒之家的女子,虽然有幸获文字启蒙,诗书教诲,却更受礼教之束缚,一旦出阁,即须负家务劳作及相夫教子之任;诗词文章、琴棋书画,只成她们消愁破闷之具。由于家计之烦,井臼之劳,难得较量工拙;或因见识所囿,胸襟所限,形格势禁,心拘情牵,所作不离庭草階花、离愁别绪、儿女之情、闺闱之私,此诚不能深责苛求之也。
诚然,今之青年男女,于诗文一道多难望其项背。因为先天已缺“国学”素养培植之基,后天又昧文化提升之道。但我相信,只要有心向学,笃意为文,积以时日,终亦可期成功。自古天下无难事,要在志决行坚。我中华文化必将大行于世、普惠众生,诚望人们对此秉持应有之自信与自觉。因此我们也希冀,在现代出版物大量涌现的今天,也能为传统文化,特别是女性文学作品的出版留一席之地,裨使后学有所瞻循,而使文化百花园更加绚丽。
本书是王德情女史的诗词合集,它的出版为闽都文化百花园增添新葩。此前,王氏姐妹文友们的后裔或学生,已先后整理出版者有何曦的《晴赏楼诗词日记集》、 《刘蘅书画集》、《王闲诗词书画集》等。本书的出版也是由王德情之女方文女士提出并促成的,因此我们深望福州诸多才女和名士后裔都能学习他(她)们的榜样,整理出版更多地方名人的文史著述,以期为新时期闽都文化的繁荣兴盛做出贡献。这些不仅可以彰显福州历史上曾经有过的诗文精彩与文化风貌,而且有益于启导后人继承文脉、弘扬传统。
王德倍(1894--1978),字珊芷,祖籍长乐,近代福州著名词人王又点(允皙)之女,其夫为名西医方声瀋。德情禀赋颖悟,幼承家学,喜读书,善丹青。习画于林纾,擅绘山水;学琴于梅叟,更精诗词。少年曾偕父“诗酒追随故老家”,渐受熏陶。为人静穆渊懿,雍容闲雅,所居“园亭雅净,水竹清幽”,自娱于书声琴韵之中。其诗词“抒情蕴藉,吐音清婉,自然超妙”,尤长于词,词风清妙流丽,真挚感人,可见其文学修养之深厚。其自题诗有曰:“记得髫年喜赋诗”,“老学未荒好自期”;有《爱诗》诗云:“无端好画复爱诗,吟到灯寒已夜迟”, “我爱吟诗废夜眠”,表明她终身喜诗,年虽迈犹吟咏不辍,自谓“琴书幸记命,晨昏犹隐几”。此亦足见闺中炼句之勤。
才女的出现并非福州特有的文化事象,在我国许多历史名城乃至乡村名镇,名媛秀女屡见不鲜。但象福州这样才女辈出,且群聚结社,时常吟咏唱和,作文酒之会者则不多见。如王德情诗称:“催递红窗来往句”,“更耽书卷结深缘”;“三人有约共温诗,风雨虽狂不改期”。秀女间诗词往返赠答,篇什琳琅,竟至形成“光禄诗派”,委实极为罕见。“八才女”均同门出自大儒诗家何振岱,另与两位女诗友(王闲、洪璞)结为十姐妹,更立“寿香诗社”,盖寓黄花永馨之意。社集每月一期,轮流做东,拈题作诗,刻金镂玉,切磋才艺;弹琴咏歌,兴会常继,极一时之盛。1942年,八女课词积有成数,汇编为《寿香社词钞》两册,故而名满榕城,至今人尚称之。可惜时过境迁,“众芳摇落”,人琴俱杳,其诗词书画之作不少亦随之散佚毁没。所幸诸女史后人或学生,不忍香笺漫灭,徽音沦亡,故而悉心搜集片羽,网罗丛残,虽不成洋洋大观,却也开朵朵艳香。王德倍的诗词也正是丛芳中之一色。
从王德情的诗作中人们可以看到女性成才的秘辛。其“怀故居”诗称:“书窗掩碧纱,青灯宵映读”,“书中真有味,熟读乐有余。”“每于窗下论文字,还向灯前读旧诗。”极写挑灯夜读的辛勤与乐趣。 “寻章琢句惭吾劳”, “诗肠转尽尚追搜”,“离群索居古所戒,文酒之会容蹉跎?”“银笺彩笔抒清才,斗角钩心称妙手”。形容她们经常举行的文酒之会与斗诗活动。
读者不难发现,才女多出名门。其源盖由于她们自幼饱饫诗书,熟聆教诲,沉浸于浓厚的文化氛围中,濡染所至,培植学识,甄陶才情。当然,也都离不开个人的刻苦用功。如其所述,闺阁名媛们,不管是妙龄少女还是老耄妇人,一生耽于诗词,勤于写作,或拥被孤吟,或对菊寻诗,或青灯映读,或高堂联句,日常不离笔墨,往还多论诗文。以此持恒,故学能日进,不自期而芳名远播、雅韵长留。
人们不应忘记,在传统社会中,大凡女子都身受“三从四德”的桎梏,尤其是生长于名宦宿儒之家的女子,虽然有幸获文字启蒙,诗书教诲,却更受礼教之束缚,一旦出阁,即须负家务劳作及相夫教子之任;诗词文章、琴棋书画,只成她们消愁破闷之具。由于家计之烦,井臼之劳,难得较量工拙;或因见识所囿,胸襟所限,形格势禁,心拘情牵,所作不离庭草階花、离愁别绪、儿女之情、闺闱之私,此诚不能深责苛求之也。
诚然,今之青年男女,于诗文一道多难望其项背。因为先天已缺“国学”素养培植之基,后天又昧文化提升之道。但我相信,只要有心向学,笃意为文,积以时日,终亦可期成功。自古天下无难事,要在志决行坚。我中华文化必将大行于世、普惠众生,诚望人们对此秉持应有之自信与自觉。因此我们也希冀,在现代出版物大量涌现的今天,也能为传统文化,特别是女性文学作品的出版留一席之地,裨使后学有所瞻循,而使文化百花园更加绚丽。
本书是王德情女史的诗词合集,它的出版为闽都文化百花园增添新葩。此前,王氏姐妹文友们的后裔或学生,已先后整理出版者有何曦的《晴赏楼诗词日记集》、 《刘蘅书画集》、《王闲诗词书画集》等。本书的出版也是由王德情之女方文女士提出并促成的,因此我们深望福州诸多才女和名士后裔都能学习他(她)们的榜样,整理出版更多地方名人的文史著述,以期为新时期闽都文化的繁荣兴盛做出贡献。这些不仅可以彰显福州历史上曾经有过的诗文精彩与文化风貌,而且有益于启导后人继承文脉、弘扬传统。

相关文章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
最新排行
- · 王姓宗祠对联门楣题辞
- · 吟族谱诗
- · 王氏宗祠通用對聯
- · 宁溪王氏诗词歌赋
- · 闽南王氏宗祠联之一
- · 福鼎召开赤溪楹联楼群全国征联大赛颁奖大会
- · 夏日诗词: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
- · 中国历史上高水平的40首诗词
- · 王士进录安徽王懿修诗抄
- · 户县王氏先辈诗词辑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