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晋俗勤俭一脉承

2013-03-04 13:16:19来源:

打印 字号: T|T

太原晚报网 2013-03-03 13:29  来源:太原晚报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勤俭是最古老的训诫,“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不勤不得,不俭不丰”,已成为经商创业者的座右铭。自古以来更有颇多典籍称颂晋人特别是晋商的节俭德行。《诗·唐风》云:山西“土贫民贫,勤俭质朴,忧深思远,有尧之遗风”,杜佑《通典》:“山西土贫,其人勤俭”,《隋志》:“人物殷阜,然不甚机巧,其于三圣遗风沿未尽澌灭”,明人沈思孝说:“晋俗勤俭,善殖利于外”,谢肇制亦云:“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推山右。山右或盐,或丝,或转贩,或窖粟,其富甚于新安,新安奢而山右俭也”,康熙皇帝也曾言:“晋商多俭,积累易饶”。可以说是自然条件与传统文化成就了晋商的节俭传统。山西地处黄土高原,地貌复杂,山地、丘陵占全省总面积的五分之四强,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使山西成为“十年九旱”之地,加之风雹霜冻频繁,是一个自然条件较差的省份。山西又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历史积淀淳厚,民风“俭啬耳,甘辛苦,薄滋味;勤奋于耕织,服劳商贾”,在传统文化的引领下,晋商逐步形成了以“仁、义、礼、智、信”为基础的经商理念,奉行儒贾相通、义利相融、诚信无欺、和衷为贵、勤俭为黄金之本的道德原则。

    晋商注重个人道德修养

    晋商十分注重个人的道德修养,讲求“戒懒、戒骄、戒贪”。

    春秋商人白圭作为富商,却坚持“薄饮食,忍嗜欲,节衣服,与用事僮仆共苦乐”,这位治生之祖的节俭风范为后世经商者效法。勤俭经商更成为明清时期山西商人修身正己的一个重要内容。“居恒薄于自奉,无事不戒其奢华”,“爱国家,乐公益,笃勤俭”,榆次人李智春“数十年勤劳无间,为执事者所重,积有余资,乃旋里娶妇王氏”;永济人赵俊“为富家贾于江南,勤俭著闻”;明代山西蒲洲的范世逵经商致富后,家业大兴,有良田数百亩,积蓄银两数以万计,但是吃穿用都不奢华,为人好义,常拯人之急。

    榆次车辋的常家,几代人都有节俭的美德。据《常氏家乘》记载整理:从常氏第八代常威起,常家开始在晋商中崭露头角。据说常威到张家口经商,由家赴号,不带用资,沿途以占卦收费,权作盘缠。到他儿子常万达承祖在张家口经商,“数十年如一日,居垣薄于自奉,无事不戒其奢华,用人必本诚意以待之,毫无市井浇漓习气”,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就是后来常万达从事对俄贸易获得巨额收入后,仍“满而不盈,视有若无”,其获得的资金,不是用于家计和子弟们的过分享受,而是扩大积累资本,不间断地开设新店,一代代的节俭勤勉成就了晋商史上长盛不衰的“外贸世家”。

    《康熙南巡秘记》中论道,“晋俗勤劳朴素,勤劳易于进取,朴素易于保守。故晋之人长于商,东辙马迹遍天下”,正是由于晋商个人有如此美德,才能在明清时期将产业做遍全国,做到境外,名噪天下。

    勤俭教育融入家学家规

    晋商还将勤俭教育融入家学和家规中,靠勤俭发家和持家。许多晋商家族发家致富的创业史表明,他们在起家的时候都是靠小本生意勤劳俭朴,艰苦经营,经过几代人的一步步积累发展起来的。不仅在创业过程中艰苦奋斗,节省每一文铜钱,起家之后依然勤俭经营,做到“满而不溢,富而不淫”。特别是前几代的创业者,一般都比较节俭,即使花了不少银子修建了高宅大院,也不做灯红酒绿、纸醉金迷之辈,而是勤俭持家,诚实守信,注重积累。

    以晋中为例,明人沈思孝《晋录》载,晋中“俗俭朴古,有唐虞夏之风,百金之家,夏无布帽;千金之家,冬无长衣;万金之家,食无兼味——故其居积能饶”,能饶,就是能聚财,能积累资本。从太谷县也可见一斑。太谷县在明初“土瘠民贫,俗尚勤俭,慕学力田,淳厚不奢”,明末“农力于野,商勤于贸易”,乾隆时“民多而田少,故耕种之外,咸谋善生,土俗殷富,实由此焉”,道光后,太谷被美国人罗比·尤恩森称为“中国的华尔街”。太谷县的富室王武氏,虽然是“四第连云,阡陌栉比”,但在经商之外,“治田也勤且俭,虽至糠稗亦必筹夫用途,而不使货弃于地”。

    介休县大贾冀家的马太夫人,治理家政甚严。她要求子女要“自奉俭约”,虽然她“自奉宜薄,待人(却)不厌其厚”。在马太夫人的严格训育下,“诸子虽得高爵,而……不敢以裘马耀乡闾。供客极丰腆,而家中两餐仍俭素”。马太夫人经常告诫说:“惜福则福自长也。”因此,冀家的“诸子生富家而能饱粗励”。

    不忘创业辛永示勤俭德

    晋商在商业活动中也十分注重节俭作风的培养,将勤俭教育融入商号号规中。一些豪商富贾的字号大多数将始祖创业之初所用之物,如独轮车、鞭杆、扁担、柳筐等物,供于神堂庙内,以教育青年伙友,永远不忘艰苦创业、俭朴养廉的传统美德。

    大盛魁商号每年年节,都要在总号的财神庙内,向神像下供的一条扁担、两条麻绳、两个箩筐叩头,并在除夕晚上,必须吃小米粥,以此为号规,200多年从未间断,以警示伙友不忘艰苦创业之辛劳,永记克勤克俭之美德。

    太谷县北洸村曹家创业始祖曹三喜,明末清初闯关东,在朝阳地区磨豆腐种菜起家致富,逐步使曹家成为拥有商号600多处,雇员37000多人,资本总额达千余万两银的晋商巨富家族。曹家的商号将始祖卖砂锅用过的独轮车和磨神供奉于庙堂,每年要磨豆腐两次,掌柜还要亲自向磨神烧香叩头。曹家的这种做法,是告诫子孙并商号伙友不忘创业之不易,希望勤俭精神代代相传。

    在培养商业人才,训育进号学徒时,从录用、理训到考察出班,各家商号也都有极严格的训育制度,其道德训育的内容中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喜辛苦,戒奢华”。乔家大德通票号总经理高钰在全号上下提倡“黜华崇实”的作风,不为追求奢华的流俗左右,以良好的精神道德素质抵御社会不良风气的浸染,整治号规,以杜弊端,规定各票庄分号负责人不得懈怠偷安、恣意奢华,严禁伙友吸食鸦片、赌博、嫖娼。安然渡过庚子、辛亥危机的冲击,延业至20世纪50年代。

    曾在乔家著名的“大德恒”票号当学徒的贾继英在光绪时期的山西票号界可谓权位显赫,但是,由于他年轻时受到晋商号规严格的品德训育,所以,虽在金银堆里身居高位,但一生为官清廉,俭朴立身,一尘不染,两袖清风。贾继英爱吸烟,但他平时只吸旱烟丝,不吸卷烟,当有客在座时,为了应酬才吸中档次的卷烟。熟人曾讥嘲他惜财如命,可他却以“俭可养廉”一笑了之。

    可以说,晋商的节俭作风到明清、民国时期已经从大商人本身渗透到其家庭和企业,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时的社会风气,给行将腐朽的封建社会带来了积极向上的经济、社会和伦理效应。晋商的节俭传统是在特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过程中历史地形成的,其影响必然在不同的社会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在当时已趋灭亡的封建社会制度中,晋商之“俭”对社会的积极影响已经有所体现,但是在很大程度上仍被制度的落后和腐朽所扼制。如果这种优秀传统在一种先进的社会制度中苏醒和光大,它所蕴含的价值就会得到充分发挥,从而产生由表及里、由小至大的广泛的社会影响。

    (作者系山西省社科院哲学所副所长、副研究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