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心灵导师王阳明的修行人生
2013年02月13日07:28 来源:南方报网—南方日报
《王阳明:人生即修行》鹤阑珊 著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2年12月
导读:
《王阳明:人生即修行》以王阳明事迹为经,以“心学”为纬,编织成完整的王阳明体系。在这个体系里,读者可以看到王阳明如何“格物致知”,如何“知行合一”,如何将“心学”发扬成为世间第一实用哲学。
跟随王阳明的脚步,深刻领略“心学”精妙,在浮躁的社会中,淡定面对一切,从容解决一切。
“人人都曾自命不凡”
我们先从张爱玲的一篇短文开始:
在青春的路口,曾经有那么一条小路若隐若现,召唤着我。母亲拦住我:“那条路走不得。”我不信。“我就是从那条路走过来的。”“既然你能从那条路上走过来,我为什么不能?”“我不想让你走弯路。”“但是我喜欢,而且我不怕。”母亲心疼地看我好久,然后叹口气:“好吧,你这个倔强的孩子,那条路很难走,一路小心。”
上路后,我发现母亲没有骗我,那的确是条弯路,我碰壁,摔跟头,有时碰得头破血流,但我不停地走,终于走过来了。坐下来喘息的时候,我看见一个朋友,自然很年轻,正站在我当年的路口,我忍不住喊:“那路走不得。”她不信。“我母亲就是从那条路上走过来的,我也是。”“既然你们都从那条路上走过来了,我为什么不能?”“我不想让你走同样的弯路。”“但是我喜欢。”我看了看她,看了看自己,然后笑了:“一路小心。”我很感激她,她让我发现自己不再年轻,已经开始扮演“过来人”的角色,同时患有“过来人”常患的“拦路癖”。
文章的最后,张爱玲这样总结道:在人生的路上,有一条路谁都非走不可,那就是年轻时候的弯路。不摔跟头,不碰壁,不碰个头破血流,怎能炼出钢筋铁骨,怎能长大呢?
年轻时为什么会有弯路,而且非走不可,其实这是源于我们的一种被称为“自命不凡”的本能。通过大量观察和实验,心理学家发现,99%的人都讨厌自己被看成跟别人一样的普通人,或者说,老天爷不允许我们把自己看成普通人。于是,我们总是带着过分良好的自我感觉生活在这个世界上。这种过分良好的自我感觉,或者说自负,给我们要走弯路埋下了种子。
少说多听必有收获
王阳明,本名王守仁,字伯安。“王阳明”是他后来隐居阳明洞时给自己改的名字。
王阳明从小就有“自负”的资格,他的所有弟子和他年谱的作者都这样说,而且他降生之前的种种迹象也表明他非池中之物。
根据王阳明的传记作者记载:传主在母亲肚子里待了十四个月,仍然没有出来的迹象。一天夜里,王阳明的奶奶在睡梦中突然醒来(其实她没有醒),看到一道彩虹从房顶垂直射入房间,在强大的“聚光灯”下,一位身穿红衣的神仙从天而降,周身云雾缭绕。他怀中抱着婴儿,对惊愕中的老太太说:“这孩子将来是人才,你们要好好教育。”说完把孩子送到了老太太怀中,凭空消失。这时,王阳明的奶奶才真从梦中醒来。回想梦境,感叹了一会儿人生如梦。这时,突然听到儿媳房中传来婴儿的啼哭王阳明出生了。
老太太把神奇的梦讲给老公王天叙听,王爷爷鉴于梦中有“云”,于是给孙子起名为王云。1476年,王阳明已五岁,但还不会说话,这成了王家人的一块儿小心病,特别是王天叙。虽然老话说“贵人语迟”,但万一“迟”至成年了还不会开口说话,岂不就成哑巴了!有一天,王天叙在院子里看着孙子玩耍,忽然一位和尚风尘仆仆而来,听王天叙叫王阳明“云儿”,就走上前摸着王阳明的脑袋叹道:“好个小孩子,可惜被道破了。”话音才落,和尚转身就走。若是愚笨之人肯定丈二和尚摸不到头脑,但王天叙可是聪明人,猛然醒悟,“神仙送子”这事岂是可以随便张扬的?于是,晚上就开了家庭会议,宣布给王阳明改名为王守仁。大家一夜不睡,专心致志地望着王阳明,希望能见证奇迹的诞生。果然第二天一早,王阳明从梦中醒来,开口说了第一句话。正史和野史都没有记载这位贵人的第一句话是什么内容,但可以肯定的是,王家肯定要鞭炮齐鸣,锣鼓喧天地庆贺一番。更让王天叙惊骇的是,王阳明对他所诵读过的书都能倒背如流。问其原因,王阳明回答,您每次读书,我都在旁边倾听,不知不觉就默记在心了。
这件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生哲理:少说多听,必有收获。
家族数代淡泊名利
王阳明的祖宗可追溯到晋时的书法家、文学家王羲之。王阳明的六世祖王纲,年轻时恰逢元末天下沸腾,就跑进深山老林生活,在深山中,他碰到一位善于相面的高人,于是拜师学艺。后来,王纲跑出山林准备过普通人的生活,想不到碰见了半仙刘伯温,两人结为好友。刘伯温对他说,将来俺有个前程,也要让你似锦绣一般。王纲说,千万别,我淡泊名利好多年了。谁知刘伯温是个守信的人,后来帮助朱元璋当了皇帝,就把王纲从荒山野岭中拉了出来。这一年,王纲已经七十岁。再后来,七十多岁的王纲奉命到广东去剿匪,结果死在回来的路上。王阳明的五世祖王彦达向朝廷要抚恤金,结果朝廷不给。王彦达就单枪匹马把老爹背回了老家,从此发誓,绝不为朝廷效一分力。
王阳明的四世祖王与准遵从老爹的遗愿,终身在家读书教育后代,并且能前知五百年,后知几分钟。地方政府闻听辖区有这样一位高人,就让他出来到政府挂职,王与准故意把腿弄折,终于保住了家族“淡泊名利”的徽章。王阳明的太爷爷王世杰本来也想淡泊名利,但家中米缸总空着,好不容易克服了心理压力去参加考试,可当人家要按规矩搜身时,他发了一通雷霆之怒,不考了。这位自尊心强大的太爷爷生了个儿子,就是一手带大王阳明的王天叙。
爷爷王天叙是个道德楷模,只对经书感兴趣。王阳明的老爹王华,天授才华,四书五经无所不通,同时兼具男人美德。据说某次在一富贵人家借宿,主人闻听这位知识分子智商奇高,就派穿着暴露的小妾到他房间里。王华大吃一惊,女郎拿出一柄扇子,上面有主人的字:“欲借人间种。”王华又是大吃一惊,稍为镇静后,认为这“借种”的事做不得,于是拿过扇子,续了一句:“恐惊天上神。”
王华六岁时,曾在一水塘边玩耍,有个醉汉呕吐完毕离开时把钱包丢在了水塘边,王华打开钱包,发现很多金子,他没有私吞,而是在那里等,直到醉汉酒醒后慌慌张张地来寻找钱包。那醉汉发现王华是个拾金不昧的孩子,当即拿出其中很少的一部分当做酬谢。王华正色道:“请你不要侮辱我的节操还有算数能力,那么多的金子我都不要,我为什么要这么一点?”已清醒了的醉汉很惭愧,急忙向小王华道歉。王华终生不肯丢弃这一节操,这无疑给王阳明树立了一个道德榜样。
家族的道德徽章,从小就被王阳明佩戴在心里,并且身体力行。在中国古代,“道德”不仅是一种素质,还是一种能让拥有它的人引以为傲的能力。一个人如果被认为是道德楷模,那就是对他人生价值的高度肯定。王阳明有从父辈那里继承来的高尚品德,还有自己的天纵聪慧,这些外在条件放大了他过度自信的心态,使得他傲骨铮铮。
(陈小庚摘编自《王阳明:人生即修行》)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