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海宁《安化王氏宗谱》续修出版
浙江省海宁市安化王氏,历经四年,续修了《安化王氏宗谱》,业已圆满完成,并于2013年1月20日举行了首发仪式,散居在大江南北的各支宗亲代表们,纷纷迎着三九严寒,踏着冰霜前来,欢聚一堂,表示最热烈的庆祝,并欢天喜地的领取了《安化王氏宗谱》!
参天大树必有根,环山之水必有源,家谱它将成为吾安化王氏寻根谒祖最重要的凭证。吾海宁安化王氏与各地的名门望族一样,由于世代相传、重视教育,便有自己的“家训”,秉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团结、和睦对从政、治家都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筑牢反腐倡廉的家庭防线,不仅关系到社会风气的好坏、国家的安定以及每个家庭的幸福和谐。也关系到积极发挥家庭在反腐倡廉中的特殊作用,对于维护家庭的幸福和社会的稳定,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
据清道光三年(1823)重修的《安化王氏宗谱•原始》记载:“吾安化王氏之始祖,系周灵王太子晋,直谏废为庶人,赐姓王氏,世居洛阳。”传至十九世王元,初为临淄令,为避秦乱,迁瑯琊,后徙临沂,为“瑯琊王氏始祖”。
关于吾“安化王氏”的“安化”两字的来历,据《安化王氏宗谱》记载:
北宋靖康元年﹙1126﹚,北方金兵大举侵犯中原,朝廷大臣们各执偏见,自相矛盾。奸雄当世,排斥异己,放弃守卫太原。殊不知太原﹙相当今河北石家庄﹚是保卫京城的屏障,若太原失守,则王室危矣! 当时,驻守太原的奸相蔡京、宣抚使童贯早已闻风而逃。先祖王禀以马帅率子王荀由平阳﹙今山东新泰市﹚紧急赶来,守护太原。史称“太原保卫战!”
王禀父子统领合城军民在保卫太原战役中,孤立无援,坚贞不屈。金将粘没罕西路军的六万精兵围困太原,自春初至秋末达八个月,250多天,金兵九次进攻,九次均被击退。但始终不见朝廷派兵增援,也不见粮草接济。这时,城中早已存粮断绝,牛马驴骡全部吃尽。后又将弓弩上的牛筋和盔甲上的牛皮都用大火炖煮充饥。城内所有树皮草根都找来吃光。金兵不断增援,九月十三日,金兵攻破北门,一路向城内冲杀过来。王禀急忙率兵抗击,与金兵展开巷战。卫士见金兵援军麇集,退敌无望,苦劝元帅火速撤退,王禀训斥道:“太原军民全无贪生怕死之辈,我为太原总管,岂能不顾父老乡亲而退走!”此刻,王禀已身中刀枪十多处,仍挥剑杀敌。粘没罕派通事﹙翻译﹚喊话,劝王禀投降,遭到王禀严辞痛斥。他看看身边数十名身负重伤的军民,转身撩起满是血迹的战袍,擦了擦已经卷刃的宝剑,直至粘没罕大呼:“粘贼蛮狗,你若敢屠杀我太原百姓,我死后化作厉鬼,也要率军前来索你狗命!”说罢,他率子王荀进入太庙,抱着太宗(檀香木)御容,抗辞骂敌,同投汾水,以身殉国。
当时,王禀的孙子王沆,时尚年幼,由王府忠厚老仆自山东青州扶孤避灾乞讨南下,栖居于浙江盐官县长平乡﹙今海宁市海洲街道伊桥西的攀龙桥﹚,结草为庐,苦耕勤读达五年之久。后至南宋高宗迁都临安﹙今杭州﹚嘉其忠烈,追封为“安化郡王”,由嫡孙王沆袭封,赐第盐官,为海宁安化王氏始祖。至今已904年,传至36世,为海宁名门望族。这就是“安化王”的来历。
安化王氏的家谱自清•康熙间续修,经百余年后,至道光初,吾硖石支25世王简可慨谱牒之将湮没,发敬宗收族大事,笃志纂辑,即为往来修葺议捐付梓。无何,彙稿未全,奇劂未半,简可公于道光元年七月廿二日以劳辞世,后幸有三管墩支25世族弟王源公续修,二年后,于道光三年(1823)秋付梓。至今又有190年矣。
2008年3月,海宁市政协文史委员会颁发“编篡《海宁历史上的望族世家》”的文告,吾安化王氏有幸入选、列为编写“海宁望族世家之一。”
本人已离休多年,按老有所为,老有所乐之旨,有为本氏族作点贡献的心愿。于是,遵照海宁市政协文史委编纂《海宁历史上的望族世家》的指示,以寻根连祖,显示吾安化王氏在地域文化传承中的价值和作用,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为宗旨,重续家谱。因吾安化王氏族繁丁众,散居本市和全国各地乃至海外,自感才疏力薄,实难全面顾及,于2008年3月在《海宁日报》刊登“安化王氏续谱启事”,诚请吾安化王氏后裔积极参与撰写本支世系及族中有贡献、影响的人物传记、照片,相互转告,以免疏漏,并要求加强联系。
吾安化王氏南渡海宁以来,子孙恪守祖训、铭记历史、注重家教、科甲鼎盛。考中举人者68人,考中进士者36人,入仕者达200余人。自南宋至今已历经九百余年,社稷数变,而王氏持儒道,务稼穑,重耕读,守诚义,故一族之气,蒸蒸日上,代有人才,名贤辈出,近现代的有:
海宁旧仓支27世孙王士雄,字孟英,遵循“不为良相,宁为良医”的祖训,研究温病学卓有成效,被誉为中国著名中医学家。
盐官安化坊支29世孙王国维,学识博大精深,是我国近、现代相交时期一位著名学者,又是享有国际声誉的国学大师。
盐官安化坊支29世孙王国华,是王国维的胞弟,自幼受父兄熏陶,勤奋好学。民国四年赴加拿大,在托朗托大学任研究员。1947年夏,应聘赴台北,出任台湾大学外语系教授兼系主任,是一位著名教育家。
盐官安化坊支30世孙王高明,字仲闻,王国维之次子。自幼受家学熏陶,自学成材,是当代著名宋词学家。
盐官安化坊支30世孙王慈明,王国维之五子,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工学院电力系电机制造专业,是新中国第一批总工程师。
盐官安化坊支30世孙王辨明,是王国华之长子。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是中国血液病学研究的奠基人之一,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是中国著名血液病学家。
盐官安化坊支30世孙王叔明,是王国华之次子。曾任美国印第安那斯药学院教授。
盐官安化坊支30世孙王季明,是王国华之三子。就读于上海之江大学,曾任职于中央纺织部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水北支29世孙王欣甫,历任赣榆、东台、江宁、上海等九县知县,直隶州知州,晋封荣禄大夫、加花翎四品衔。好音律,擅昆曲,度曲近50年。任上海知县期间,提倡昆曲,凡江南、浙西,许多昆曲名家与业余团体,均与王氏有联系。“海宁潮音,耐园曲声”,盛名于东南。
水北支30世孙王敬五,王欣甫之五子。是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
水北支30世孙王骧陆,谱名宰基,王欣甫之六子,号“仁知居士”、世人尊称“印心宗二祖”,是中国著名佛学家。
斜桥支31世孙王恒守,从事物理学教育、研究工作近五十年,在学术活动中独到见解,被誉为中国物理学界前辈之一,为著名物理学家。
斜桥支31世孙王绍廉,就读于南京国立中央大学数学系,后来转入土木系,曾出任安徽省建设厅总工程师。其长子王绳钊, 1964年毕业于北京水电学院,现任安徽省建筑设计研究院,任主任工程师。
石泉支31世孙王和伯,近代浙江省著名中医。前后培养弟子25人。吾王氏自西晋•王叔和(魏晋著名医学家、医书编纂家)、清•中国著名中医学家王士雄,到王和伯,“良医间出,堪称鼎足而三。”吾王氏裔孙,名医迭出,可称“杏林世家”。
如石屑堰支31世孙王仁耕, 1948年春,在上海集资创办“中信棉布批发公司”,1954年 “公私合营”时,带头响应,将企业资金转向工业生产。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逐步形成规模,产品多次荣获国家级、部级科学技术进步奖,是上海著名实业家。
如水北支31世孙王子仁,毕业干上海交通大学航空专业,后留学英国。归国后,为开创我国运载火箭发动机技术,我国宇航事业有突出贡献,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著名老专家。
如水北支31世孙王子雄,194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法律系,1965年调新华社国际部,任编辑、驻外分社首席记者,曾任驻阿富汗大使馆首级记者。在我国新闻外交领域奉献了自己全部精力。
如水北支32世孙王士谷,就读于燕京大学新闻系,1948年参加中国共产党,曾任《北京青年》总编辑。为推进中国新闻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1981年起出任中国新闻社副社长、社长。1988年起任“中新社”驻美国分社社长。
………
笔者虽年逾古稀,但有志不减当年,于是就不避艰辛,不畏寒暑,上至大江南北城市,下至周边乡镇,走村串户,查询各分支族老谱,走访年长老人,勘查历史残迹和碑记,追忆记录了四十余支的世系名录。又有吾安化王氏族中有诸多的热心人参与其事,多方协助,为续谱出力。还有斜桥永茂支33世孙王绳宪先生慷慨解囊、热情捐资,使《安化王氏宗谱》续谱本得能顺利付梓出版。
希望我们安化王氏的子孙后代要熟读牢记,旨在追根溯源,毋忘家训,显示吾安化王氏在地域文化中的价值和作用,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以取得更丰硕的成果。
光前裕后,继往开来,今天把这部家谱奉献给社会,以告慰先辈,启迪后人,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历史时期,更好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强民族团结,把我们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
﹙王雪康﹚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