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两岸城隍庙文化节蕉城区开幕

2013-01-26 16:38:58来源:原创

打印 字号: T|T

“城隍祭颂典”仪式现场

宁德市侨联主席余志强在“隍庙文化节”开幕式上致辞

“城隍祭颂典”仪式遵循古礼举行

  宁德蕉城在线(林翠慧 李松)“天地交泰,阴阳和平,风雨时节,百谷熟成,百邦和谐,雍融维熙……”11月22日,蕉城区城隍庙内,钟鼓齐鸣,基隆护国城隍庙、屏东城隍庙等7个台湾城隍庙共58人组团前来,共祭城隍。
  当日,由宁德市归国华侨联合会主办、宁德城隍庙承办的首届宁台两岸城隍文化节在蕉城区城隍庙内开幕。连战、王金平、洪秀柱等台湾知名人士分别发来“护国安民”、“保我民安”、“泽被苍生”的贺词。
  本届两岸城隍文化节受到了台湾各界的关注。除了多位台湾知名人士的贺词,还邀请到了台湾基隆市文化局副局长许梅贞女士、桃园县议会秘书丁台屏、中坜市民政文化委员孙桂滨、中坜市民意代表陈中央、台湾传统文化促进协会理事长王亿凤女士等台湾嘉宾。
  城隍信仰及其衍生出来的城隍文化,历史悠久,流传广泛,已成为闽台民俗交流的重要纽带。宁德市侨联主席余志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希望通过城隍文化的交流,促使两岸社团、民众更加和谐,增进两岸民众交流,构建更加和谐的两岸关系。
  在宁德城隍庙内,台湾传统文化促进协会总干事吴竹仙、宁德城隍庙理事会原会长陈宝泉、福建省都城隍庙管委会主任张子泉一同担任主祭人,率57名陪祭人举行“城隍祭颂典”仪式。30分钟的祭典仪式遵循古礼,按照迎神、初献礼、读祝文等15道程序,展现了城隍民俗的独特风采。两岸城隍信众参加祭典,向城隍进香上供,祈求安康。
  吴竹仙说,很高兴能够来参加此次城隍文化节,并担任“城隍祭颂典”仪式主祭人之一。相信此次文化节的成功举办,会对两岸城隍文化交流、民间互动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文化节期间,这里还将举行宁台城隍文化研讨会、宁台城隍庙结对子仪式、绕境巡安踩街以及城隍缘?两岸情文艺晚会。据福州市传统文化促进会秘书长郑炜介绍,基隆市政府文化鼓队还在赶来的路上,他们将在文艺晚会上献演“八家将”。
  宁德城隍,称为护国威灵公,面南而坐,威严肃穆。而宁德城隍庙的最早建成不晚于宋绍兴元年(公元1131年),宋代著名文学家陆游曾任宁德县主簿,其作品《宁德县重修城隍庙记》中写道:“祠故在西山之麓,绍兴元年,知县事赵君诜之始迁于此。”而后,明清重建、重修了多回,至今香火不衰,每年都有数万海内外信众前来参拜祈福。   

 两岸城隍庙文化节开幕 连战王金平等题贺词 

中新社宁德11月22日电 (李松 林翠慧)“……天地交泰,阴阳和平,风雨时节,百谷熟成,百邦和谐,雍融维熙……”22日,福建省宁德城隍庙内,钟鼓齐鸣,基隆护国城隍庙、屏东城隍庙等7个台湾城隍庙共58人组团前来,共祭城隍。

  当日,由宁德市归国华侨联合会主办、宁德城隍庙承办的首届宁台两岸城隍文化节在宁德城隍庙内开幕。连战、王金平、洪秀柱等台湾知名人士分别发来“护国安民”、“保我民安”、“泽被苍生”的贺词。

  本届两岸城隍文化节受到了台湾各界的关注。除了多位台湾知名人士的贺词,还引来7个台湾城隍庙代表,邀请到台湾基隆市文化局副局长许梅贞女士、桃园县议会秘书丁台屏、中坜市民政文化委员孙桂滨、中坜市民意代表陈中央、台湾传统文化促进协会理事长王亿凤女士等台湾嘉宾。

  城隍信仰及其衍生出来的城隍文化,历史悠久,流传广泛,已成为闽台民俗交流的重要纽带。宁德市侨联主席余志强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说,希望通过城隍文化的交流,促使两岸社团、民众更加和谐,增进两岸民众交流,构建更加和谐的两岸关系。

  在宁德城隍庙内,台湾传统文化促进协会总干事吴竹仙、宁德城隍庙理事会原会长陈宝泉、福建省都城隍庙管委会主任张子泉一同担任主祭人,率57名陪祭人举行“城隍祭颂典”仪式。30分钟的祭典仪式遵循古礼,按照迎神、初献礼、读祝文等15道程序,展现了城隍民俗的独特风采。两岸城隍信众参加祭典,向城隍进香上供,祈求安康。

  吴竹仙说,很高兴能够来参加此次城隍文化节,并担任“城隍祭颂典”仪式主祭人之一。相信此次文化节的成功举办,会对两岸城隍文化交流、民间互动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文化节期间,这里还将举行宁台城隍文化研讨会、宁台城隍庙结对子仪式、绕境巡安踩街以及城隍缘?两岸情文艺晚会。据福州市传统文化促进会秘书长郑炜介绍,基隆市政府文化鼓队还在赶来的路上,他们将在文艺晚会上献演“八家将”。

  宁德城隍,称为护国威灵公,面南而坐,威严肃穆。而宁德城隍庙的最早建成不晚于宋绍兴元年(公元1131年),宋代著名文学家陆游曾任宁德县主簿,其作品《宁德县重修城隍庙记》中写道:“祠故在西山之麓,绍兴元年,知县事赵君诜之始迁于此。”而后,明清重建、重修了多回,至今香火不衰,每年都有数万海内外信众前来参拜祈福。(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