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利王和妈祖——携手并肩守护南海

2012-11-24 07:02:00 来源: 广州日报(广州) 广州天后宫
南海神庙“波罗诞”盛况。
“妈祖”塑像邱伟荣摄
对于广州人来说,坐落在广州黄埔区庙头村、我国古代东南西北四大海神庙中唯一留存下来的建筑遗存南海神庙,随着近年一年一度的“波罗诞”的复兴,以及海上丝绸之路“申遗”的热闹开展,早已广为人知,成为城市的文化新地标之一。在民间,南海神更普遍的名号是“广利王”或者“洪圣王”。南海神作为护佑人们海上航行吉祥平安的神祇,历来受到人们的尊崇。
不过在包括广州在内的中国南方地区,还有一位影响巨大的海上的保护神妈祖(也称为天妃)。执掌南方海域为什么会有两位大神?“广利王”和“妈祖”分别经历了怎样的演变过程?他们之间有无关联?暨南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元林通过缜密深入的研究,对这些既富学术价值又饶有趣味的问题,做出了解答。
文:卜松竹
图:黎旭阳(除署名外)
南海上有两位守护神
位于广州东部黄埔区的庙头村,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老村,至今走在村中,仍能看到不少旧时的民居,和老水道的旧迹一道,诉说着岭南水乡有过的繁荣。村头的河道边,一座古老而宏伟的庙宇显得很醒目。大门侧墙上的铭牌告诉我们,这处今天已经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祠庙,就是曾经被称为岭南第一大祠庙的南海神庙。
今天南海神庙周边一带,在2006年哥德堡号访问广州期间已经经过重新规划和修缮,在保存了古村风貌之外,也增添了不少现代的绿化和交通设施,十来条汽车线路在村外穿梭来往,交通相当便利。每年3月左右的波罗诞,是南海神庙最热闹的时节,游客、香客往来不绝,各路民间艺人也云集此地。不过在平时,这里通常是安静、清爽,适合品味历史和沉思小坐的。
与南海神庙在平日的相对宁静相比,位于南沙的天后宫要热闹许多。这座集北京故宫的风格和南京中山陵的气势于一体,号称规模为世界同类建筑之最的“天下天后第一宫”中,高达14.5 米的妈祖圣像每日都要迎来众多的朝拜者。“与宋代南海神从朝廷走向民间的发展方向截然相反,妈祖的崇拜却是从民间走向朝廷。”暨南大学历史系教授王元林说道。
历代曾经修建的南海神庙和妈祖庙有多少座,目前已无法精确统计。但从分布地域和历史记载中分析,可以估计妈祖庙的数量应当远多于南海神庙,分布地域也广得多。妈祖在宋代曾经被15次加封,元代又有7次,次数上也多过了南海神。从分布地域上来看,早在元代,由于漕运的重要,从北到南的“直沽、平江、周泾、泉、福、兴化等处”,都有妈祖庙,她司职的区域也从东部扩展至南部沿海。其后的历代,妈祖庙在各地都有所扩展,远播至东南亚、日本、加拿大、美国、法国、丹麦、巴西等地。妈祖信仰和崇拜远晚于南海神,但随着妈祖在民众心中声望日隆,她逐渐得到官方肯定,和南海神共同成为南海航行的保护神。
好脾气的妈祖风头渐盛
盖过了大脾气的南海神
妈祖的传说始于北宋前期,传说她本是救护海上航船的福建莆田湄洲人林氏之女。王元林认为正因为其来自民间,信仰基础浓厚,加上元代重视漕运,因此特重妈祖。这都为妈祖在后代民间的影响逐步超越南海神造成了有利的局面。
王元林指出:南海神、妈祖虽然都是海上保护神,但两位神祇管辖的地域并不完全一致。南海神所辖地域应在我国大陆南部海洋,从可知的明代以前所建的庙宇来看,仅在岭南一带有所分布,其信仰和崇拜不超过广东。但妈祖从东南沿海的福建发端,在地理方面不仅可以东北交通日本、高丽等东北亚各国,而且可以南通南洋各地,兼有东、南海之利,这是南海神所不及的。“妈祖北进南伸,闽、广、浙、淮甚至随着元代漕运而北达直沽”,甚至偏在南海中的海南岛琼山、万州、崖州等沿海各地,也出现了妈祖庙。相比而言,南海神管辖的地域远不及妈祖广大。
明初轰动一时的郑和七下西洋,又将妈祖崇拜推向一个高潮。各地妈祖庙大量修建、重建。虽然郑和远航时南海神和妈祖都祭祀,但二者中要以妈祖为重要。一方面是因为妈祖管辖的海域广大,另一方面也与郑和下西洋起航地多在江南苏州太仓、福州长乐五虎门等处有关,这里明永乐之前就已经发达的妈祖祠庙,不可能不受到他的重视。
王元林认为还有一个原因造成南海神和妈祖信仰发现呈现出不同的曲线,即作为男神的南海神“性严急”,也就是脾气比较大,加上他司辖的南海海域和南海神庙所在的扶胥江一带风浪较大,常有船毁人亡的事件发生,民众往往将之归因于南海神的性情。而作为女神的妈祖,更多地体现出女性性格温柔的一面,广大人民群众感觉更亲切。但两位神灵共司南海一方水土,对保证海上航行安全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也是明初郑和下西洋,为什么两神几乎同时封号,以彰其安全护航的原因所在”。
唐代时封南海神为王
取得与五岳并列的地位
作为古代先民祭海的重要场所,广州南海神庙始建于隋开皇十四年(594年),距今已有1400余年的历史。
对于海神的祭祀是随着人们海上生活的开展而出现的。在目前已知的材料中,明确记载四海有祠庙的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77年的秦德公迁雍之后,一统天下的秦始皇曾在会稽山上望祭南海,之后历代也都有祭祀四海神的活动。直到隋开皇十四年设立南海神祠,表明官方在广州的南海神祭祀场所正式确定了下来。
之后,历代多位帝王派遣高官重臣来广州谒南海神,使南海神庙巍然成为中国一大坛庙。不过,在唐天宝年间以前,南海神的地位还不算很高,只享受“侯”一级的礼遇。唐朝武德贞观年间(公元627~649年),朝廷定下每年祭祀五岳、四渎、四海的制度,海神地位逐步提高。
唐玄宗时期,曾五次派高官重臣祭祀南海神,其中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遣太常少卿张九龄祭南岳与南海,显示出皇帝对南海神的崇敬,开创了皇帝派重臣南来代御祭南海神之先河。天宝十年(公元751年),唐玄宗认为,四海之神,灵应昭著,于是册封四海神为王,其中南海神为“广利王”,由享受公侯之礼升级为享受王一级待遇。所谓“广利”,自然是指海上丝绸之路带来的丰厚贸易利润。
宋代时从官方到民间
对南海神愈加尊崇
到了宋代,对于南海神的封号就特别多了,而祭祀之典的隆重程度,也逐渐超出其他三海之上。王元林认为,这与南宋偏安江南,南方为其“龙兴吉位”,有庇佑江山社稷的作用有关。与南岳的地位上升一样,南海也顺理成章成为四海之首。仁宗康定二年(1041年)下诏增封南海神加王号“洪圣”,于是成了“南海洪圣广利王”了。
王元林指出,也正是在宋代,南海神的信仰逐渐从国家祭祀的高层向地方,或者说民间低层扩展。在广州扶胥口南海神正庙之外,各地逐渐建立起“离宫”。这些县一级的南海神庙在建立之初,多是官民共建。目前已知最早的分庙,是熙宁初年在东莞县城东郊建立的。南海神在护佑江山社稷的“官方神”之外,多了保佑岭南一方百姓的神圣身份。
根据历史记载和民间传说,南海神在历史上因“灵异”,屡有消除兵灾之险、降抗旱之甘霖、保护水上交通畅达之功,而成为一方名胜,如被广泛传诵的在平定侬智高叛军围攻广州城中“大显神威”的事迹等。因此宋代从官方到民间,对南海神愈加尊崇。1062年,广州知州余靖重修南海神庙,新宫扩展为三百余间,赫然成为岭南第一大祠庙。现在南海神庙中立为塑像的辅佐六神顺应侯、赞宁侯、辅灵侯、助利侯、济应侯、助威侯,也是在北宋末南宋初时期出现的。
辅佐六神中的首席辅臣助利侯达奚司空是广州人很熟悉的一位历史人物。但王元林考证之后认为,达奚本为北魏时代北地区鲜卑人的复姓,大多与南方没什么关系。王元林称,他“或来源于北魏王姓,或是唐代大理司直奉命南海诸国考察故事加工,宋时始成为南海航行中的保护神……或由一个北方人氏逐渐演替成为南方诸番国人,成为番客外商顶礼膜拜的海上保护神。”目前这一研究还在争论中。
(本文来源:大洋网-广州日报 )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