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者归来--王亚伟重出江湖
2012年10月19日01:34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涂艳 编辑 于勇
“在翻过痛失行业精英的这一页后,资本仍将滚滚而来,而一切终究会在未来找到一个完满的答案。”5月初王亚伟正式离开华夏基金时,记者曾写下这么一段话。而不曾想,“未来”这就来了。曾经的“公募一哥”整理好行头正式自立门户,在前海完成了自己创业的第一步。
登陆前海
昨日,一则王亚伟9月底在深圳前海设立私募基金的消息甚嚣尘上,而在深圳市场监督管理局的官方网站上,确实可查到这家法定代表人为王亚伟的千合资本管理有限公司。
此亚伟别无他人,正是原公募行业的“奔驰标”(王亚伟5月被问及离开行业和华夏的影响时回答,就像一辆奔驰车也一样,车标没了,但车开起来还是一样的)。
“不伺候基民了,跑去傍大款了”,针对王亚伟新公司可能将门槛定位2000万元及资产比例5%的上限,微博上网民的评论确实犀利。这位在公募打拼十余年,曾表示坚守多年是想为弱势的普通投资者理财的神话终究还是走向了破灭。
根据公开信息,这家公司的经营范围是受托资产管理、股权投资、投资管理等,也就是说,除了投资二级市场外,王亚伟的千合资本还有可能涉及股权投资基金。
“前海是今年国务院批复的特区中的特区,各项政策尤其是税收都有优惠,而股权投资母基金则更是前海先行先试政策中的亮点,未来会吸引不少股权投资基金入驻。”国内一家基金公司的机构部经理分析。
“千合”?“谦和”?
有人说,投资很多时候投资的是人,而这个人的气质也终究要被这个浮躁的市场所检验。
与王亚伟接触过的人或多有体会,他是个挺平和谦逊甚至有些敦厚的人,是个在电梯里也不免会在一角独自叹气的普通人。笔者在想,他的千合资本不免也暗藏着某些个人气质于其中。
不论公募与私募,对投资游刃有余的王亚伟或许都将坚持自身的投资风格与习惯。在离别恳谈会上,王亚伟多次表达了对常年处在聚光灯下的压力,认为“王亚伟概念股”并不值得炫耀。
“投资时过分的有主见可能是一种刚愎自用,就会听不进别人的意见,走到了极端。而独立思考的前提是要尊重市场,只有尊重市场才能保持独立思考。”在他看来,身为市场中的一员是没有办法排斥外界的,他也似乎并不喜欢“被仰视”或“被孤立”的感觉。
然而,除此之外,“千合”更多地被解读为聚众人之力,既是客户之合,资源之合,更是投资团队之合。
据了解,在王亚伟离开华夏基金后,多位研究员追随其后,而组建一个精巧的智库应该也是千合资本初期的必经之路。在公募,王亚伟的功成身退被视作个人英雄主义的终结,而进入私募领域,王亚伟似乎一时也难以摆脱个人英雄的“尴尬”。
同时,我们并不能排除王亚伟有意进军一级市场的想法,或许千合资本的未来终将如其所愿。
不一样的“大树”
有人说,王亚伟的辉煌来自华夏基金这棵大树,也有人说,正是这棵大树造就了他无尽的孤独;而如今,自立门户后的王亚伟将自己这棵大树植入了前海这片未来的沃土。
离开公募进军私募,是好几个月前来自市场的猜测。当这一消息在圈中传开后,虽然王亚伟自己承认华夏基金的研究团队对公司整体业绩的贡献比其他的公司强,但似乎没有人因其离开公募而为其前景担忧。
如果提到私募,或许更多的人会认为绝对收益是其追求的最终目标,而面对资产净值可能过亿元的大客户,王亚伟是否能够做好了适应这一变化的心理准备呢?
“从我个人的理解,追求绝对收益是做投资的一个起码的条件。而对于私募基金,我不认为中国目前的投资手段能保证其成为绝对收益的产品。”王亚伟曾公开表示。
话虽如此,“一哥”曾经的辉煌战绩再难掩其个人的实力,而新的起点也必然或多或少给他带来不小的心理压力。
“我对于投资的感觉像新生儿对于新鲜的世界一样,非常敏感。我希望避开被过度关注。”这是王亚伟在离别恳谈时的恳切之语。而可以预见的是,王亚伟效应不免会继续被放大,而他或也将继续忍受一段时间这方面的“困扰”。
除了投资方面的压力,新公司团队的组建和磨合,甚至是对公司经营的亲自操刀,都将给这位曾经只需醉心于投资的“新老板”不小的挑战。
故事刚刚开始,我们也将继续围观。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