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闽国宗室避难晋江杏厝王 隐姓埋名繁衍生息

2013-01-25 09:32:22来源:原创

打印 字号: T|T

 2012-05-04 15:56  胡建志 来源:东南网:

位于青阳湖光苑祖厝群区的杏厝王祖厝,挂有揭示晋江开闽王氏历史的匾额。

东南网-晋江经济报5月4日讯(记者 胡建志/文 秦越/图)晋江,四月,青阳山下,大朵大朵的木棉花开着,暗香浮动,疑是故人来。夕阳西下,成群的燕子在空中飞翔,鸣叫声从四面八方传来,仿若遇见了远方客人。猎猎风中,仿佛听见一阵阵急促而散乱的马蹄声由远及近,远处尘土飞扬,一群身着华服的神秘人策马而来,簇拥着一辆装饰华丽的马车,行得近前,忽听得马车内一声喝令:“停!”马车立刻停了下来。

这群神秘人是闽国的皇族贵胄,他们在王位争夺战中败下阵来,不得不逃亡在外。

从此,闽国宗室的部分子孙开始在青阳山下一个名叫杏厝王的小山村隐姓埋名,繁衍生息———

皇族深居闹市无人识

晋江青阳泉安中路,每天往来于此的人们行色匆匆。他们并没有意识到,在繁华市区南边的翠山苑小区内,曾经深藏着一个千年古村落———杏厝王。

在杏厝王王氏宗长王金针的带领下,我们来到杏厝王的遗址———阳光社区翠山苑小区一带,映入眼帘的是一幢幢崭新整齐的住宅楼,步履匆匆的人群,昔日皇族的痕迹难以寻觅。

王金针今年58岁,是闽国宗室的后裔,祖祖辈辈住在杏厝王村,直至上世纪80年代才举家搬到了村子东面的金光路。王金针告诉记者,杏厝王是闽王王审知侄子王延义的避难之所,也是晋江开闽王氏的发祥地。

翻阅杏厝王村志,让人恍若穿越历史时空,回到了1000多年前的五代十国:907年,唐朝灭亡,王审知被后梁太祖朱晃封为闽王,闽国成为中原移民在福建建立的第一个地方性割据政权。927年前后是闽国建国以来较为动荡的时期之一。925年,“开闽王”王审知病故,没了国王的闽国内乱纷起,为了争夺王位,王氏宗室骨肉相残。926年12月,只当了两个月国王的王延翰被兄弟所杀,二弟王延钧自立为皇帝。927年,为了避开这场争夺战,王审知侄子、王延钧堂弟王延义等10人迁居晋江青阳杏厝王。相传,十个人口合起来是“杏”字,王延义便给居住地取名为“杏厝王”。

华灯初上,晚风习习,送来了城市之夜特有的热闹和宁静,而静静地矗立在青阳湖光苑祖厝群区的杏厝王祖厝,似乎在诉说一段长达千年的历史记忆。

杏厝王村始建于五代末年,是青阳古村落中历史最悠久的一个。千年之前,王延义率兄弟及偏支一行十人,在这个僻静的小山村开基立族。当时的杏厝王,并无今天的车马喧嚣,也没林立的摩天大楼。进入村庄,抬眼所见,是正在水田中耕种的老农和水牛,是小荷才露尖尖角的荷塘,是成片的树木蔬果。行走其间,不时能看到农妇于自家后院探出身,就着池畔洗涤物什,三五鸭群绕池浮游。

杏厝王,一个千年古村落,从一开始的10人到现在的200人,他们已不再是深居宫廷的皇族贵胄,而是变成了穿梭于市井街头的平民百姓。不过,这个晋江王氏的祖地,并没留住太多的族人。王金针说,王氏子孙以杏厝王村为“秧借地”,纷纷迁出祖地,移居晋江各大乡村、邻县及外省。值得一提的是,前些年旧城改造,王姓聚族而居的杏厝王村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翠山苑小区,王氏族人则散落在城市的各个角落。

杏厝王,一个千年古村落,如今高楼林立,昔日皇族的痕迹难以寻觅。

 

明代“三王”画像世代相传

杏厝王这个古老的名字,如今已从晋江地图上消失了。但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村庄,却令晋江开闽王氏人魂牵梦绕。

再过几天,即农历四月十九,就是杏厝王祭拜先祖的日子。这一天,从十乡八里赶来的晋江开闽王氏齐聚杏厝王祖厝,加入传统的祭祀大军,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当地村民告诉我们,自从其先祖于927年从福州辗转迁徙到青阳,这个古老的习俗世代相传,至今已流传了1085年。

每年这个时候,身为杏厝王宗长的王金针都可谓族里最忙碌的人。他不仅要招呼乡亲,还会小心翼翼地从客房的书橱上搬出“开闽三王”的画像,一一挂到祭拜会场的厅堂之上。王金针说,在悬挂这几张画像时,只露出头像的上半身,下半身则被遮挡起来,以示对先祖的敬重。

记者在王先生家中见到了罕见的明代三王画像。这几幅保存完好的画像,被装裱在枣红色的绢布上。记者拿出皮尺量了一下,画像宽约70厘米,高约180厘米,人物的表情、神态栩栩如生,就连衣纹褶皱都清晰可辨。画中的人身着龙袍,腰系玉带,慈祥端庄。

王金针说,以前他们藏有开闽始祖王潮、王审邽、王审知三人画像,而今仅剩王审邽和王审知二人画像,王潮画像于上世纪60年代遗失。这两幅画像为明朝画师所作,至今已有四五百年历史,是他们的传家宝。王金针的祖父和父亲都是杏厝王的长老,上世纪60年代,正是由于他的父亲把祖宗遗留下来的王氏家谱和三王画像藏在家中的大缸内,上面堆满玉米和谷子,才让祖先的遗物得以完好地保存下来。

王金针说,这两幅明代“开闽三王”画像现在已经很难见到了,尤其是王审知的画像,是目前泉州地区发现最早的王审知画像。

 

明代王审知画像,身着绘有五条龙的龙袍,慈祥端庄。

“炸寒单节”流传了900年

不单杏厝王有祈福的千年古民俗,晋江市新塘街道杏田社区王氏更是以一种奇特的习俗祭祀先祖,祈求子孙安康。

这个习俗,叫炸寒单节。每年正月十五,十几个小伙子抬着神像,在杏田村道上穿行,所到之处,居民都会往神像上投掷鞭炮。自北宋末年传入杏田后,这一习俗已经在这片土地上延续了900多年。

关于这个奇特的风俗习惯,还有一个古老的传说。当地老人说,杏田社区是一个王姓聚居的村落,开基祖为王审知第八世孙王四郎,于北宋末年从杏厝王迁居杏田。900多年前,住在杏厝王的王四郎,从三面环山的青阳祖地迁到苍茫海边的杏田。当年的杏田周边一片荒凉,遇到下雨天,房前屋后一片汪洋,村民只能靠舟楫出入。一到冬天,这里四面漏风,寒风凛冽,缺衣少食的人们只能放鞭炮来取暖。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先祖,“炸寒单节”的习俗就流传了下来。

不过,也有民俗专家表示,“炸寒单节”其实是迎接财神爷,“寒单”又称“邯郸爷”、“寒丹爷”,是管天库、善聚财的武财神,也就是商朝武官赵公明。民俗认为财神喜火爆,因此在民俗活动时大家用鞭炮猛轰,象征着兴旺红火,越炸越旺。

尽管“炸寒单节”的由来传说不一,但是这一流传900多年的传统习俗,如今已是杏田社区王氏祭拜祖先的绝对主角。

明代王审邽画像

祖上与寇准交情不浅

开闽王氏家族在杏厝王有超过1000年的历史。

自五代以来,开闽王氏家族上演了一幕幕政治传奇,它造就了116名进士、172个举人、1位宰相。

要说杏厝王开闽王氏历史上最有成就的族人,除了“开闽三王”,当数连中“三元”的王曾。

与妇孺皆知的“开闽三王”相比,人们对王曾知之甚少,就连部分晋江史志评说晋江籍状元时也往往把他漏掉。两年前,热心的晋江王氏族人王云传开始搜集王曾资料,替他撰写传记,这个状元宰相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渐渐成为族人津津乐道的话题。

年届古稀的王云传,是晋江市历史文化研究总会常务副会长,与王曾同为“开闽三王”之一王审邽的裔孙。向外人提起先祖王曾,王云传始终怀着一颗敬畏的心,言语间充满自豪:“王曾既是宋代继孙何之后第二个连中三元的状元,又是宋代继吕蒙正、李迪之后第三位状元宰相。由于政绩和能力都很突出,皇帝在王曾死后把他的老家改称为‘旌贤乡’。”

王云传口中的“旌贤乡”,就是今天的晋江池店镇清濛村。这个村名,实际上是取其古称“旌贤”的谐音。在村子旧时的太和山上,曾留有王曾的墓葬,恰如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8·冢墓志》所言:“封沂国公王曾墓:在二十九都太和山”。王云传说,因宋仁宗亲自为王曾书写碑文,称“旌贤之碑”,墓葬之乡也被改称为“旌贤乡”。

在王云传的娓娓讲述中,我们走进了一个流着皇族血统的古人的内心世界———

王曾出生于一个官宦人家,是王审邽六世孙,祖上从杏厝王迁居清濛村。8岁前,一切堪称顺利,小小年纪的王曾已崭露头角,文才名满乡里。然而,公元986年,8岁的王曾失去双亲,从此投靠定居山东青州的叔父,再也没有回到故乡。

北宋真宗咸平四年(1001年)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23岁的王曾高中榜首,夺得“解元”。这一年的秋天,他来到京城,以一篇名为《有教无类赋》的即兴之作一举夺魁,成为“会元”。第二年春天,经纶满腹的王曾考了殿试第一名,宋真宗钦点他为状元。

《宋史》还留下了北宋名臣寇准提携王曾的记载。中状元后,王曾遇到了赏识自己才华的伯乐———当朝宰相寇准,从而迎来了仕途的春天。在山东济州当了三年的五品通判后,王曾回京职考。宰相寇准对这个连中“三元”的大才子早有耳闻,不仅召见了他,还破例让他在宰相办公的政事堂考试。由于考试成绩颇佳,寇准奏请皇帝擢升王曾,王曾先后被提拔为著作郎、直史馆、三司户部判官。有了寇准的器重,王曾在仕途上平步青云,40岁那年,终于当上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

1038年,王曾病逝于郓州,享年61岁。王云传说,王曾死后,宋仁宗御笔篆书“旌贤之碑”,此举开创了宋代赐大臣碑篆之先河,这个大宋皇帝又把王曾的老家改称为“旌贤乡”。

菲律宾“王彬街”源自晋江

945年,也就是后晋开运二年,存活三十七年、六易其王的闽国最终为南唐所灭,而闽国宗室的后人在晋江大地上仍然不绝如缕,开枝散叶。这些王姓的族人人丁兴旺,成为王氏的一个重要分支,就是人们所说的“开闽王氏”。目前开闽王氏遍布晋江108村(社区),多达8万余人。

明清以后,更有许多王姓族人向海外发展,因而今天我国港澳地区以及新、马、菲、泰、印尼等东南亚华人王姓家族中,也都有晋江开闽王氏的后裔。晋江金井《王氏族谱》就有明万历庚子(1600年)前往菲律宾并定居该地的记载。菲律宾马尼拉有一条“王彬街”,并树立一尊高大的王彬铜像,它是中菲人民友好关系源远流长的历史见证,是为了纪念为当地作出重大贡献的晋江开闽王氏族人王彬。

这几年,晋江与海内外的开闽王氏重续宗亲血脉,互动往来,加强交流,增进感情。12年前,在族人王文招的努力下,晋江太原学术研究会应运而生,意在团结海内外开闽王氏族人。今年底,斥资300万元的闽南晋江王氏大宗祠也有望落成,这样一来,海内外王氏宗亲多了一个寻根祭祖之所。

4月21日,河南固始县王氏研究会负责人王开科率王氏宗亲访问团一行5人,带着族谱来到青阳寻亲。他们通过晋江太原学术研究会联系上了杏厝王族长王金针。王金针拿出族谱与对方一对照,发现两地族谱所记载的衍派相吻合,再次向世人证明这样一段史实:“开闽三王”王潮、王审邽、王审知三兄弟,老家在河南光州固始县。王金针当即表示,明年他们将组织晋江王氏宗亲前往固始寻根认祖。

□延伸

“开闽三王”与闽国

公元885年,王潮、王审邽、王审知三兄弟于河南光州固始县率领农民起义军入闽,统一福建,建立闽国,迄今已有1127年,史称“开闽三王”。

907年,唐朝灭亡,王审知被后梁太祖朱晃封为闽王,是为历史上五代十国之一的“闽国”,也是中原移民在福建建立的第一个地方性割据政权。

尽管王审知被后梁封为闽王,但他在位时并不称帝。直至后唐长兴四年(933年),王审知次子王延钧自封皇帝,国号闽,建都长乐(今福州),年号龙启。永隆五年二月(943年),王延钧之弟王延政于南平建瓯称帝,国号殷,年号天德。天德三年(945年),王延政复国号为闽,不久即为南唐所灭。

历经1127年、40多代的繁衍,“开闽三王”后裔遍布海内外,达300多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