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舒台夜月”与王安石

2013-01-24 15:15:10来源:原创

打印 字号: T|T

      不见舒王,不见舒台。我独自坐在办公室里,望着窗外绿树掩映下的舒台遗址。眼前便浮现出一幕幕虚幻的景象:“一台高耸,螺旋而上者数丈”,窗口吐出缕缕清辉,烛光闪烁下,一位峨冠长衫、儒雅倜傥、器宇轩昂的小伙子,时而凝神静思,时而奋笔疾书,时而摇头吟哦,时而哗然背诵……,他,就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
     相传,王安石在赴舒州(今安徽潜山县)任通判途中,所乘船只正在夜幕中行驶,突然发现前面出现一亮点。他定神一看,竟是一美丽女子脚踏波浪而来,双手捧着一颗夜明珠。该女子来到王安石身前,躬身施礼:“闻君勤奋好学,特此献上一颗宝珠伴君夜读,”说完便踏浪而去。王安石自然欣喜不已。抵达舒州后,立即在天宁寨上通判厅一侧筑起高台,建起楼阁,取名“舒台”,并将夜明珠置于案前。每当夜晚,王安石在此读书、吟诗和处理政务。兴浓时竟通宵达旦,彻夜不眠。夜深人静,高台秉烛,浑如月挂中天,天长日久,百姓就把此情此景誉为“舒台夜月”。
     信步走在王安石生活和工作过的这片热土上,抚摸着“王安石读书台遗址”的石碑,遥想九百年前的那个黄昏,正当而立之年的翩然小伙从远方走来,赴任舒州通判,适逢大旱之年,百姓无法耕种,求雨而不可得,身为地方官员的王安石爱民忧国,心急如焚,急盼甘霖。他目睹兼并恶演,民劳财匮,平民百姓困苦不堪的现实,极力主张抑制兼并。为探究弊政根源,王安石经常深入民间调查,看清豪强兼并是造成国弱民穷的主要原因,但那时的大宋王朝,朝纲已乱,朝野上下“偷惰取容”的庸人比比皆是。小小的舒州通判,毕竟人微言轻,虽多次上书兴利除弊,可终不为朝廷所用,这也更坚定了他日后变法的决心。
     然而,“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安石淡泊名利,甘做强国富民的大事。赴舒州前后,宰相文颜博和欧阳修等人分别力荐他至京都任官,王安石都婉言辞谢。在他看来,“戴盆难与望天兼,自笑虚名亦自嫌,稿壤太牢俱有味,可能蚯蚓独清廉。”在舒州的三年间,王安石严肃为官,勤励政事,修吴塘、筑堤堰、决陂塘,大兴水利,并贷谷物给百姓,定期偿还,薄取利息,解决百姓荒年之饥。他还经常骑着毛驴到民间察访,颇得百姓好评。
    “荆公读书处,夜月生辉光。至今留胜迹,千古有余香。”天宁寨的鲜花依然灿烂,天宁寨的清风依然凉爽,天宁寨的月儿依然明亮。月光下,有夜归的鸟儿叽叽喳喳,有山风吹动草木的沙沙瑟瑟,那可爱的小鸟和迷人的绿叶,仿佛都在向人们诉说着动人的故事。
     那是怎样的故事?和着太平寺泠泠成韵的塔顶钟声,会听见一个智者发出抑扬顿挫的吟唱声:“惜哉危绝山,岁久沉汨没。谁将除茀涂,万里游人出。”而夜空中那轮皎洁的明月,当是先哲如炬的眼神,在示意,或瞩告······

 转载金寨王氏网·作者:徐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