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王东林:文化领域最缺思想家 不要用经济思维对待文化建设

2013-01-24 14:47:16来源:原创

打印 字号: T|T

2012年09月23日 17:23    尹坤    来源:大江网  全国政协委员、江西师范大学正大研究院院长兼文化研究所所长、教授王东林

大江网讯 记者尹坤、实习生罗宇超摄影报道:“文化,一个人人在说天天在说却始终扑朔离迷的话题。究竟文化是什么,文化的运动规律有哪些,很多人都答不上来。在文化建设方面,我们遭遇了怎样的文化困惑?文化建设应该注意哪些问题……”9月23日,全国政协委员、江西师范大学正大研究院院长兼文化研究所所长、教授王东林做客社科大讲堂,为大家解读“文化困惑与文化自觉”。

文化是人类特有的生存方式

王东林认为,文化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很多人无法解释什么是文化,甚至连从事研究文化的学者也一直对文化的概念争论不休。“文化是人类特有的生存方式,是人类在历史进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王东林表示,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中只有人类以文化的方式生存,因此文化是人类的本质。

王东林介绍,文化是人类在认识、适应、利用、改造自然和建构、完善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创造出来的,因此人类一切有意识的活动和创造都是文化。“人们生活所处的自然环境不同,生存方式有共性也有差异,因此文化又表现出各有个性的‘模式’,这体现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文化领域最缺的人才是思想家

王东林表示,“文化”在今年年初召开的全国“两会”当中是一个热点话题,很多代表委员、专家学者在谈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最缺乏创意人才和创新型人才时,王东林给出了不同的观点。“我们中国目前文化建设领域最缺的人才是思想家,一个国家如果不能输出思想、输出意识形态,他的文化对世界的影响将微乎其微。”王东林认为,思想家是目前中国文化建设领域最缺的人才,文化不是标语和口号,文化不仅要走出去,更要走进去。

“文化走出去不是简单地举办几场表演,还要走进不同的文化圈子,走进人们的心里,让更多人认同我们的文化。”王东林认为,文化不单是文艺表演,而是一种很真实的东西,是我们特有的生存方式。为更好地理解文化,可以把它分成三种结构,分别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我们在吸收着自己的文化的同时,也慢慢接受着各种不同的文化。我们吸收并且接纳,也有可能排斥我们不喜欢的文化,这就是文化认同。”王东林表示。

不要用经济的思维对待文化建设

“文化建设不仅仅是建博物馆、图书馆、送戏下乡、举办文艺演出……文化建设不能用经济的思维来对待。”王东林认为,当今社会文化产物大多数夹杂着经济含义,人们需要文化的力量,就不要用经济的思维对待文化建设。

王东林认为要警惕这样一种倾向:即以经济建设的思维定势和行为惯性,将文化建设简化为“文化经济建设”,片面地将发展“文化产业”放大成文化建设的核心任务,最终目标依然是GDP。“经济发展,可以让一个国家‘富’起来;文化发展,才能让一个国家真正‘强’起来。文化建设本质上是一项心灵工程,是一种生存方式的构建,是为国家、民族强心健骨。”王东林如是说。

文化是一种骨子里透出来的力量

“一个壮汉他代表的是外在的力量,但是一个富有文化却瘦骨嶙峋的老者,他代表的则是骨子里的力量。”王东林认为,文化虽然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但是它散发出来的力量是不可小视的。一个人甚至一个国家要想有更好的发展,文化建设是不可缺少的,更不能简化。

王东林引用费孝通的观点:“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就是提醒我们需要文化自觉,成为文化人之后,更要具备文化意识和文化使命,掌握文化教化需要遵循上行下效的重要规律。
 

最新推荐

最新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