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文化名人王亚夫

2013-01-24 14:43:27来源:原创

打印 字号: T|T

  王亚夫,原名王俊豪,又名王仰三、王修文,笔名王突夫、佐征、魏风等。1916年出生于揭阳县登岗镇蔡坑村。

  1933年,王亚夫以优异成绩毕业于广东省立二师(今韩山师专)高中师范部。毕业后先后在揭阳、汕头、澄海等地任教。他热爱教育事业,对教学认真负责,深得师生、家长的好评。他还利用业余时间积极撰写文学作品,在广州、汕头等地的报刊杂志发表,很快就崭露头角,成为潮汕文坛的新秀。他积极奔走,宣传抗日救国,提倡用大众化语言创作抗日歌谣、歌曲,并发表了大量的抗日歌谣,如《东北记》、《抗敌歌》、《除奸歌》、《奴仔歌》等,这些歌曲在当时广为流行,成为整个潮汕家喻户晓的抗日歌谣,极大地鼓舞了广大群众抗日救国的斗志。

  1936年初春,王亚夫参加了当时在汕头召开的新文学研究会、文艺座谈会,在会上他力倡创作大众化通俗文学,受到与会者的一致赞成。从那以后,他以歌谣的形式创作了大量的潮州方言诗歌,这些诗歌朗朗上口,适合潮汕人吟诵,且大多是宣传抗日救国,起到了唤醒民众,同仇敌忾,驱除日寇的社会效果。同年秋,他积极奔走、呼吁,组织了汕头小学教师救国会。1936年的冬天,眼看潮汕人民惨遭日寇铁蹄的践踏,王亚夫义愤填膺,慷慨激昂,他投笔从戎,参加了中共潮汕组织领导的华南抗日义勇军潮汕大队,很快成长为该大队的骨干。1937年他在汕头光荣地参加了中国共产党。

  “七。七”卢沟桥事变后,王亚夫同汕头教育界、文化界的青年一道积极宣传抗日,成立了“汕头青年救亡同志会”(后改为青年抗日同志会),王亚夫是主要负责人之一。

  1939年王亚夫在梅县主编《民报》、《妇女与儿童》等进步报刊。翌年他奉调中共潮梅特委机关报《新潮报》。后又调回揭阳潮梅特委机关办的《新潮报》、《通俗报》任主编。

  40年代初,王亚夫由组织安排到粤北、广西等地,以教学为掩护,从事革命活动,这一时期,他继续谱写革命歌曲、歌谣,宣传抗日,影响极大。

  1943年,王亚夫跋山涉水前往老挝、泰国,在曼谷黄声同志组织的中国同盟会暹罗支部任宣传部长,主编《民主新闻》报,为抗日救国鼓和呼。

  1948年,他受命在香港任中共华南分局机关报《正报》编辑。不久,又调回家乡揭阳大北山根据地,任边纵第二支队政治部宣传科科长、军政学校主任,中共潮汕地委宣传部副部长、《团结报》社长、潮汕干校校长等职。

  建国后,王亚夫任汕头市工委宣传部长、军管会文教接管部部长,中共汕头市委宣传部副部长,1954年王亚夫奉命赴越南创办《新越华报》,担任社长。在任期间,他工作认真,恪尽职守,出色地完成了党交给的各项任务。1957年他回国任中央侨委办公厅秘书处处长,在任期间,他认真做好侨务工作,成为一名出色的侨务领导。

  1958年,中央从中央机关调出1000名干部,支援各地文化教育事业,王亚夫被调到上海市任《学术月刊》副主编,他致力于刊物的创办工作,《学术月刊》越办越好,成为学术界的权威月刊。在上海期间,他兼任上海市哲学学会常务副会长,还当选为上海市第四、五、六届政协委员,并一度任上海古籍出版社社长、副主编。

  1987年离休后,王亚夫继续为社会奉献余热,任上海市科学、哲学、文学等学会名誉会长,《时代与思潮》杂志主编,汕头经济特区上海顾问组组长、上海潮汕联谊会会长等。

  1999年5月2日,王亚夫因病医治无效,在上海逝世,享年83岁。

  (编辑:李泽娜)揭阳新闻网 作者: 谢琼霞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