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王国维的家族史

2013-01-24 14:22:52来源:原创

打印 字号: T|T

王国维故居

  2012年06月16日00:11 .海宁日报: 春秋时周灵王之太子王晋(约公元前565年一公元前549年),是海宁安化王氏之始祖,幼有仁德,聪颖博达,温恭敦敏。

  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周灵王太子晋因直谏被废为庶人,其子王宗敬为司徒,其后人由洛阳迁居瑯琊,时人号称瑯琊王氏,繁衍至今,已传至八十余世。

  王国维(1877年-1927年),字伯隅、静安,号观堂、永观,我国近现代在文学、美学、史学、哲学、古文字、考古学等各方面成就卓著的学术巨子,国学大师。

  王国维是中国近代一位重要的美学和文学思想家,他第一个试图把西方美学、文学理论融于中国传统美学和文学理论中,构成新的美学和文学理论体系。从某种意义上说,他既集中国古典美学和文学理论之大成,又开中国现代美学和文学理论之先河。在中国美学和文学思想史上,他是从古代向现代过渡的桥梁,起到了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作用,被誉为“中国近三百年来学术的结束人,最近八十年来学术的开创者”。

  王国维世代清寒,幼年为中秀才苦读。早年屡应乡试不中,遂于戊戌风气变化之际弃绝科举。二十二岁起,他至上海《时务报》馆充书记校对。利用公余,他到罗振玉办的“东文学社”研习外交与西方近代科学,结识主持人罗振玉,并在罗振玉资助下于1901年赴日本留学。

  1902年王国维因病从日本归国。后又在罗振玉推荐下执教于南通、江苏师范学校,讲授哲学、心理学、伦理学等,复埋头文学研究,开始其“独学”阶段。1906年随罗振玉入京,任清政府学部总务司行走、图书馆编译、名词馆协韵等。其间,著有《人间词话》等名著。

  1911年辛亥革命后,王国维携生平著述3种。眷随儿女亲家罗振玉逃居日本京都,从此以前清遗民处世。其时,在学术上穷究于甲骨文、金文、汉简等研究。1916年,应上海著名犹太富商哈同之聘,返沪任仓圣明智大学教授,并继续从事甲骨文、考古学研究。1922年受聘北京大学国学门通讯导师。翌年,由蒙古贵族、大学士升允举荐,与罗振玉、杨宗羲、袁励准等应召任清逊帝溥仪“南书房行走”,食五品禄。1924,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驱逐溥仪出宫。王国维引为奇耻大辱,愤而与罗振玉等前清遗老相约投金水河殉清,因阻于家人而未果。

  1925年,王国维受聘任清华研究院导师,教授古史新证、尚书、说文等,与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李济被称为“五星聚奎”的清华五大导师,桃李门生、私疏弟子遍充几代中国史学界。

  1927年6月,国民革命军北上时,王国维留下“经此世变,义无再辱”的遗书,投颐和园昆明湖自尽。在其50岁人生学术鼎盛之际,为国学史留下了最具悲剧色彩的“谜案”。

  王乃誉(1847年-1906年)海宁安化王氏南渡二十八世(北宋王硅三十二世)孙,国学大师王国维之父。

  十三岁(1860年)时,太平军北进抵浙,战祸延及海宁,他随生父避灾上海。洪杨之乱平息后,乃誉迁返海宁硖石镇,商贸闲暇,攻书画篆刻,兼习诗古文辞。他有一亲戚在江苏溧阳任县令,延聘乃誉当幕友,前后达十余年。年逋四十始归,遂不复出。

  归后,日临帖数千字,间以素纸作画。他的书法,始学褚河南、米襄阳,四十岁后专学董华亭,识者以为得其神髓;习画亦与董华亭、娄东为近。著有《游目录》八卷;《古钱考》一卷、《画粕》及其他文稿、题画诗等数卷。

  乃誉生有一女二子,长子即为王国维。乃誉公一生俭朴,淡泊名利,对儿女的教育极为重视,以诗书画熏陶孩子,培养自幼喜欢读书的习惯。

  王国维七岁时,乃誉公送他进邻近潘紫贵老师书塾接受传统教育,每晚放学回家,又让他阅读大量课外书籍。王国维十一岁时,又送他至曾受过西方思想熏陶的陈寿田老师处就读。乃誉公每月还辅导其学骈文、散文及古今诗若干首。日常以临帖书画,吟诗作文,口授指划,使孩子们自幼受到良好熏陶。王国维十六岁时,用幼时积攒之钱,购读《史记》、《汉书》、《后汉》、《三国志》等前四史。次子国华,十岁时就从师读“四书”。

  乃誉公不仅十分注重儿辈学业,而且教儿辈如何为人,常携带他们走亲访友,以长见识;有时指派他们外出联系、洽办事宜,以增长处事能力。

  海宁州城西门内周家兜新宅,是在1886年,乃誉公三十九岁时建造的,门临钱塘江,四围高墙,古朴庄重。这座石库门民居,1982年2月成为海宁县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9年12月12日,成为浙江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25日,王国维故居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近代王氏名人

  王敬五(1880年-1968年)谱名宽基,号髯先,生于清光绪六年,欣甫公五子。

  王敬五早年在上海瑞记洋行任职,后去北京农工商部任主事。1911年起任职于上海中国银行以及交通银行新加坡、西贡分行。后随实业家张骞从事盐务、垦务。1919年在上海创办华丰面粉厂,历十余年。后回乡定居盐官镇。民国十七年创办“有怀中小学”,自任校长。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王敬五编写《哀热河》歌,教学生演唱,宣传抗日,遭当局忌恨,被拘押一周。1937年抗战爆发,他负责盐官镇抗敌后援会工作,后避难桐庐。1941年辗转至龙泉浙江大学分校任职。

  抗战胜利后,王敬五随校迁回杭州,后受聘至杭州师范学校任教,在反饥饿、反迫害、反内战运动中,虽年近古稀,犹参加游行,发表讲演。1948年,参加中国民主促进会。

  1950年,王敬五从杭州师范学校退休,寓居海宁新仓。受聘为浙江省文史馆馆员。1962年,将近千册古籍捐给了海宁县图书馆。

  王和伯(1891年-1970年)字箴,近代浙江省著名中医。

  石泉支三十一世孙。九岁人私塾,十六岁上半年辍学,下半年入杭州一私立学堂求学,仅三月余,学堂因经费不继而停办。十七岁从德清大麻名医金子久,22岁回家完姻,在石泉镇悬壶行医。

  1934年迁居海宁硖石镇行医,1937年日寇侵占硖石,曾辗转避日寇停诊三年。

  抗战胜利后,1946年、1947年两任海宁县中医公会理事。1952年5月26日,他与朱炼之、郭镜芝等26位个体开业医生发起组成硖石镇中西医联合诊所(今海宁中医院前身),出任副所长。1963年,被浙江省卫生厅列为省级名中医。曾当选海宁县人民代表大会第一至五届代表、海宁县人民委员会第三至五届委员。享年80岁。

  王和伯行医六十年,擅治咳嗽吐血、虚痨杂症。前后培养弟子25人,杭州著名老中医钱正贤、上海著名女老中医王粤珍、陈雪芬等皆其传人,著有《王和伯医案》。

  王士谷(1928年-2000年)原名式毂,海宁市盐官人,系海宁安化王氏。

  1946年入燕京大学新闻系,1948年加人中国共产党。曾任北京团市委宣传部长、《北京青年》总编辑。1950年,调《中国青年报》,曾任副总编辑、副社长等职。1981年,出任中国新闻社副社长。1984年起,任社长兼总编辑。

  王士谷一生致力新中国的新闻事业,他领导创办的《中国青年报·星期刊》,首开新中国报纸副刊类专刊之先河。王士谷1989年离休后,撰写出版了《海外华文新闻史研究》、《美国华文报刊简志》等著作,并担任《华人华侨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主编。2000年春因病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