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江西瓦屑坝——潜山王氏人的根

2013-01-24 14:18:51来源:江西王氏

打印 字号: T|T

      瓦屑坝拾遗
    元朝于1367年灭亡,1368年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朱元璋接手过来的是一个经济全面崩溃的烂摊子,到处是战乱给社会带来的哀鸿遍野、饿殍遍地、人口锐减、土地荒芜和社会动荡不安的凄凉景象。
      如何巩固取得的政权和经济基础,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及安定社会,成了明初的当务之急。朱元璋自叹:“丧乱之后,中原草莽,人民稀少。田野辟、户口增,此正中原之急务。”洪武三年,时任郑州知府的苏琦给朱元璋奏言“时宜三事”,其三为垦田以实中原,指出:“自辛卯河南兵起,天下骚然,兼之元政衰微,将帅凌暴,十年间,耕桑之地变为草莽。方今命将出师廓清天下,若不设法耕种,以实中原,悲日久国用虚竭。为今之计,莫若计复业之民垦田外,其余荒芜土田,宜责之守令召诱移未入籍之民。”朱元璋采纳了此建议,因而拉开了明初大移民的序幕,山西洪洞大槐树和江西饶州瓦屑坝也就成为 了官府指定的移民集结地。

      江南最大移民集散地
      明初大移民声势浩大,地域广阔。北方主要是从山西移民到河北、山东、北京等地,从洪武年间到永乐十五年的近50年中,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达数十万人。南方主要定向“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 ,即从江西移民到湖北及江淮地区。仅洪武年间的三十年中,江西移民到湖北、安微、湖南和江苏者竟达二百一十余万。这二百一十余万人中,有近百万人是饶州人,从江西迁出的极大多数移民,是从饶州瓦屑坝迁出的(部分移民从南昌瓦子角迁出),瓦屑坝也就成为江南最大移民聚散地。

      瓦屑坝移民史实录
      明初移民时,官府在瓦屑坝设局驻员。饶州府各县移民沿乐安河、饶河到达鄱阳瓦屑坝集中,然后发放“川资”,编排船只,乘船驶出鄱阳湖到达湖口。移民们顺长江而下,到达安徽各府县;逆长江而上,到达湖北各府县。
根据《明史》、《明太祖实录》以及大量家谱记载和史学家的考证,洪武年间,江西向湖北、安徽、湖南和江苏共移民达二百一十万人。
      洪武七年,迁江西饶州移民14万人到凤阳;
      洪武九年,迁江西饶州、九江移民5000人到凤阳西南;
      洪武廿一年,迁江西饶州移民30万人到湖北黄州,迁江西饶州、广信、九江移民12.2万人到武汉, 迁9.1万人到安陆,迁10.7万人到汉阳等地,迁16万人到荆州,迁1万人到襄阳;
      洪武廿二年,迁饶州、九江移民27万人到安庆,其中20万人来自瓦屑坝,迁饶州、九江移民6.5万人到池州,迁饶州移民6.4万人到合肥;
      洪武廿五年,迁饶州、徽州移民23万人到扬州各府县及淮安府各县;
      洪武卅年,迁江西移民65.6万人分别到长沙府常德等十县和岳州府、宝庆府、郴州、零陵、衡阳、靖县、辰州等地。
      瓦屑坝移民的分布
      元末南方红巾军起义地区主要在江淮一带,后十多年间,各地农民军转战于安徽、江苏、湖北、湖南等地区,从而这些地区与中原地区一样,土地多荒芜,千里无人烟,明初首选往以上地区移民。在明初移民中,迁徙到凤阳及周边地区的人数最多,ZF又最为重视。
      根据笔者已收集到的家谱资料不完全统计,明初瓦屑坝移民在皖、鄂、苏、湖地区的主要分布为:在安徽的有凤阳、合肥、肥东、肥西、长丰、桐城、潜山、宿松、太湖 、安庆、怀宁、枞阳、池州、贵池、青阳、六安、寿县等地;
      在湖北的有武汉、黄州、英山、安陆、荆州、襄阳、监利、麻城、寿州、襄樊等地;
      在湖南的有长沙、岳州、衡阳、邵阳 、宝庆、零陵、郴州、常德、靖县、辰州等地;
      在江苏的有扬州、淮安等地。
     
      一水之流而万脉
      家乘谱牒,是家族历史的反映,在皖、鄂、苏、湘移民家谱中,保留着较多“饶州瓦屑坝”、“鄱阳瓦屑坝”的印痕。
      仔细查阅安徽、湖北一些地方移民的姓氏宗谱,就会发现绝大多数家谱中,都赫然写有“先世居鄱阳瓦屑坝”字样,标明其始迁祖都是明初从鄱阳瓦屑坝迁来的。
      这是一种历史事实,也是一种文化现象。
      清宰相张英:“余之先自鄱阳瓦屑坝徙于桐(城)。”
      张英族谱《桐城张氏宗谱》载:“桐之一派迁自豫章鄱阳,贵四公贵五公则始迁桐之祖也。”
      安徽怀宁县陈熙寒编纂的《逸田斋陈氏宗谱》载:“贵一公偕弟贵二公于元末徙于皖怀宁大丰钦化乡,尊为怀宁派一世祖。”、“瓦屑坝即江西饶州府鄱阳县瓦屑坝,今安庆各县诸多族氏先祖均来于此地。”
      安徽合肥《郑氏宗谱·文字号》卷一载:“我郑氏始祖公,李唐以后居江西饶州府鄱阳瓦屑坝。历代三十余世。传至堂金公于明初洪武迁合邑北乡,卜居于斗自镇。”
      桐城《璩氏宗谱》载:“德先公讳魁,配吴氏生三子,居鄱阳瓦屑坝,洪武六年迁安庆府桐城之西乡。”
      李鸿章家族谱《合肥李氏宗谱》载:“吾族李氏本出自许家,许姓明代由江西瓦屑坝迁往合肥。”(许姓过继李姓改姓李)
    《贾氏宗谱》(棠字号卷一)载:“三始祖之由,源发江西砾坝,迁至庐郡肥邑北乡自龙厂地居住。”
    《丁氏宗谱》载:“粤嵇我丁民之先,隶籍鄱阳县系江西饶州府属焉。”“自文纪公于明初由江西饶州鄱阳县迁肥,卜居西北乡。”
桐城横峰张姓:“桐城望族之一,原姓胡,胡公乙于洪武二年由饶州瓦屑坝迁桐城西横峰,寄籍清河张氏,更姓张,胡公乙为一世祖。”
      ……
      一水之流而万脉,一木之茂而千条。当年从瓦屑坝出发的百万移民背井离乡,告别故土,奔去他乡创造新天地,时至今日,移民后裔绵延繁盛,遍及安徽、湖北大地。移民后裔续家谱、认祖籍有之,迢迢远归,虔诚拜竭者有之。拳拳赤子之心,殷殷恋乡之情,动人心魄,感人肺腑。今年清明节期间,安徽池州一对李姓夫妇,历经周折,寻根到瓦屑坝朱家。夫妇俩冒雨祭拜先祖,他们面对一大樟树遗址长跪不起,手捧瓦屑片,饱含热泪,激情地说:“家,到家了。”
      岁月悠悠,沧桑巨变,瓦屑坝已成为瓦屑坝移民后裔的根和家的象征,成为移民们血脉的源头。 

江西瓦屑坝——潜山王氏人的根

        江西瓦屑坝位于鄱阳县城西十公里的莲湖乡。据考证,这里是古代鄱阳湖地区的水运交通枢纽,加上优良的土质资源,制陶工埸规模宏大。这里的陶瓦曾销往全国各地乃至皇宫作营造之用。在人类的创造发明中,古陶被列为首位,瓦屑坝古陶是祖辈创造出来的灿烂之花,是鄱阳湖地区古文化的宝贵遗产。它带着远古的印记,泥土的鲜腥,传导出历史脚步的轰鸣,伴随着我们的先民从鄱阳湖的古代文明走向现代文明。
      唐朝末年,经兵燹之灾,这一片曾经辉煌的土地变成了废墟。鄱阳县志在“文物遗址”中载:“瓦屑泠,莲湖乡一村名,原是古代遗留下来的无数陶片堆积而成的一条长坝,故过去称‘瓦屑坝’。陶片自双港河起,迤逦二十多华里至莲湖止,河中陶片虽经千百年河水冲刷至今仍有如此之多,诚为罕见。”
      古代的瓦屑坝是渡口,是码头,是豪门望族居住的地方。这时的扁子港上曾经帆樯林立,这时的筷子街上行人摩肩接踵,这里的“乱甓颓垣,绿杨衰草,久与汉寝唐陵……”,足见其文化底蕴源远流长。历史进入“五代”以后,瓦屑坝的“坝”字渐隐,而以‘瓦屑泠’独传。宋元之后,随着全国经济重点的南移,江西一跃而成为全国首富,人口之众也是首屈一指。元末农民大起义的残酷战争,造成了鄂皖豫川等地大片土地荒芜,成了百里无人烟的“宽乡”,江西因为吴宏、于光等饶州守将把住了鄱阳湖的咽喉,罹难稍浅,地方相对安宁,成了地少人多的“窄乡”。为了发展经济,明清两代统治者开始从江西等地移民,瓦屑坝这个壮阔汗漫的古老渡口,自然成了江西官方首选的移民集散地。
      黎民大迁徙触动了赣鄱大地敏感的神经,在“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长达四百多年的大迁徙中,曾有几百万江西移民按“四口留一,六口留二,八口留三”的移民定律,背井离乡,一拨又一拨从瓦屑坝集中,乘坐古老的帆船,踏过波涛滚滚的鄱阳湖,忍受着难以想像的牵挂与迷惘,走向鄂豫皖,走向哪未知的远方……因而被史家称为“北有山西大槐树,南有江西瓦屑坝”,瓦屑坝与“大槐树”并列成为中国八大移民圣地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