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王姓源头与望族

2013-01-24 11:40:34来源:......杨巨源 刘广恩

打印 字号: T|T

  在中华民族的姓氏排序中,以人口多少论,王姓乃排位第二的大姓,仅次于李,民间素有“ 张王李赵刘,走遍天下稠”之说。王姓之源,远而复杂;王姓之流,长而多支,起源于宋代 莘县的三槐王氏是其中一脉。
  王姓四大源头
  今人常将“姓氏”作为一个词使用,其实,从原始意义上说,“姓”和“氏”是有区别的。 在原始社会中,姓是一个部落的共同标志,以此与其他部落区分。随着人群的繁衍,人口的 增多,原始部落由于分封、迁居等原因被分成了若干小的群体,许多小的群体再共用一个姓 不利于彼此区别,于是,这些小群体便以封地或居地的地名或地理特点为姓,当时称为“氏 ”。“氏”实际上是“姓”的进一步分化。如周天子是姬姓,后来其子孙迁居或被分封于各 地,分封于吴地者便称“姬姓吴氏”,简称“吴氏”,分封于蔡地者称“蔡氏”,居住在杨 树成林之地者称“杨氏”,这些“氏”便各自成了一个小家庭。时间一久,人们只知其氏不 知其姓,姓、氏二字便合而为一,成了宗族的文字标志。姓和氏融合大约始于战国时期,按 许慎《说文解字》诠释,“王”字的三横分别代表天、地、人,当中的一竖贯而通之,因此 ,能兼通天、地、人者便为王。这是说的“王”字的含义。至于姓氏中的“王”,其起源就 比较复杂了。考之史书,王姓的起始主要有     四大源头。
  源于妫姓   上古时期,黄帝生昌意,昌意生颛,颛顼生穷蝉,穷蝉生敬康,敬康生句望,句 望生桥牛,桥牛生瞽叟,瞽叟生舜。舜的家族生活于虞山(今陕西南部)一带,故以虞为姓, 称虞舜。后来,舜娶尧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为妻,居住在妫水之滨,例以妫为姓。至周武 王灭商之后,分封先圣先贤的后代,舜当然名列其中。舜的后人妫满被封于陈地,爵位为公 ,国都定于宛丘(今河南淮阳)。后来陈国发生内乱。陈厉公之子陈完逃往齐国做工正官,负 责器械生产。因其工作与种地密切相关,便改姓田。一百多年后,田氏后代田和取代齐康公 成为齐国君主。秦灭齐后,田氏后代被迁往共县(今河南辉县)。秦末,田升被项羽封为济北 王。田氏后代颇看重这个“王”字,便干脆以王为姓了。
  源于子姓   虞舜时,契因佐禹治水有功被封于商(今河南商丘),赐姓子。传至汤时,在伊尹 帮助下灭夏建商王朝,定都于西毫(今河南偃师)。周灭商后,商王室的三个子姓贵族微子、 箕子和比干因不与商纣王同流合污而被视为仁人,其本人或后代皆受封赏。被纣王剜心的王 叔比干的后代被封于朝歌(今河南淇县)。百姓对比干十分崇敬,恒以帝王视之,因而称其家 庭为“王家”。时间一久,比干家族便将“王”当成了本家族的姓氏。
  源于姬姓   周的始祖后稷,姬姓,因善种五谷被舜封于邰(今陕西武功)。传至古公父时适 居岐山(今陕西岐山县),父子孙即后来的周文王姬昌。周武山姬发分封诸侯时,将其十五 弟姬高封于毕(今陕西咸阳),人称“毕公高”。春秋中期,毕公高的后代毕万效力于晋国, 因战功被晋献公封于魏(今山西芮城),其后代便改姓魏,并最终在“三国分晋”时建立了魏 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秦灭魏后,魏氏后裔分散到各地。因魏氏先人曾为魏王,人们便尊 称其家族为“王家”,后来,此家族便顺水推舟改姓王了。
关于王姓源于姬姓,历史上还有一种说法:东周灵王长子名晋,是当然的王位继承人,人称 “太子晋”。晋体恤民情,直言敢谏。有一次,为了保京城附近的大片农田不被洪水淹没, 晋上书直谏,触怒了灵王,被贬为庶人。晋虽然没能继承王位,却很受百姓爱戴,百姓仍以 帝王视之,称晋为“王子晋”,称其家族为“王家”。久而久之,晋的后人便以王为姓。琅 邪王和三槐王的宗谱上皆指晋为始祖,来历即在于此。
源于外国或外族之姓   这是指中国边疆少数民族或其他域外人士受中原文化的影响,主动放 弃原姓,改为中原地区较为普遍的王姓。这种现象比较集中地出现在魏晋隋唐时期。在这一 时期中,少数民族大量由偏远地区内迁,中原和边疆都出现过一些少数民族政权,少数民族 与汉族之间的交往极为频繁,文化上也渐趋融合,一些少数民族成员改为汉族姓氏便是这种 融合的集中表现。先后改为王姓的少数民族支系有:居于河南的鲜卑族可频氏,居于陕西冯 翔(今陕西大荔)的西羌大族钳耳族,居于营州(今辽宁朝阳)的朝鲜族,居于安东(今辽宁辽 阳)的回纥族阿布思氏,居于云南大理的白族等。
  以上是王氏形成的几个最早源头。另外还有一些家庭因其他原因自愿或被迫改姓王,这种情 况在金、元、清三代较为多见。因此类支系形成较晚,算不上大源头,这里就不再细述了。 
  
王姓九大望族
  王姓源头比较多,后来在代代繁衍的历史长河中出现的望族也比较多。这些望族各有特点, 并在其所处的时代产生过重大影响,曾经显赫一时。自汉至宋,知名度较高的王姓望族共有 9个,现分别简介如下:
元城王   元城王始于汉代。其之所以出名,是因为这一家庭中出了一个皇后王政君和代汉自 立的王莽。元城于西汉置县,治所在今河北省大名县东。元城王氏是妫姓后裔。战国末期秦 灭齐后,齐王室田氏后代被遣散,田安一支来到平陵(今山东东平)。后来,田安的四世孙王 贺得罪了当地豪强终氏,为避祸西迁至元城。王贺的孙女王政君是个懂妇道、通晓琴棋书画 的聪慧女人,连嫁两次皆未婚丧夫,18岁时被送入宫中当了最低一等的宫人。一个偶然的机 会,王政君到了太子身边,不久就为一直没有子嗣的太子生了一个儿子,取名刘骜。三年后 ,汉宣帝死,太子刘即位,刘骜被立为太子,王政君随之成为皇后,其父王禁被封为阳平 (今山东莘县)侯。王禁死后,王政君的哥哥王凤承袭了爵位,元城王氏由此开始知名。王政 君经历了元帝、成帝、袁帝、平帝四个皇帝,依次做过太子妃、皇后、皇太后、太皇太后。 其兄王凤以司马大将军之职辅政达十一年之久。王凤死后,其从弟王音接替他的位置继续辅 政八年。王音死后,王政君的异母弟王商继续以大司马、卫将军的身份辅佐汉室。王商死后 ,其弟王根继任大司马、骠骑将军。在西汉的元、成、哀、平四朝中,元城王氏有10人被封 侯,其中有5人是在同一天被封的,史称“王氏五侯”。除此之外,元城王氏的其他人在朝 内朝外任高官要职者不计其数,其势力与关系已发展到盘根错节、牢不可破的地步了。
  元城王氏的影响日渐扩大,但他赖以生存的西汉王朝却越来越明显地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就 在这时,一个试图力挽狂澜的人从元城王氏家族中站了出来,他就是王政君的侄子王莽。王 莽自幼享有贤孝美誉,步入官场后步步升迁,最终成为元城王氏中第五个辅政大臣,官至光 禄大夫、大司马。汉成帝死后,王莽在朝阁权力争斗中一度被排挤出来,回到封地南阳闭门 思过6年。哀帝死后,王政君将王莽召回主持丧事,王莽乘机掌握兵权,除掉铁心与自己作 对的人,扶9岁的刘衍即后帝位,自己做了大司马、安汉公。5年后,王莽毒死刘衍,另产两 岁的刘婴为帝,自己独摄大权。4年后,王莽干脆推开刘婴,另立“新”朝,自己登上了皇 帝宝座。15年后,新朝在农民起义的打击下瓦解,刘秀建东汉,元城王氏也失去了往日的地 位与荣耀,在历史的夜空中变得暗淡无光了。
  东海王   东海王氏知名于东汉末,兴盛于两晋。东海郡为秦代所设,治所在今之山东郯城县 。东汉末年,东海王氏传到了王朗这一辈。王朗是个儒生,以孝义闻名,徐州刺史陶谦慕名 举其为秀才。王朗因替陶谦代写奏章受到汉献帝赏识,被任命为会稽(今浙江绍兴)太守。因 当时天下大乱,王朗先依附孙策,后投靠曹操,被爱才的曹孟德委以重任。《三国演义》中 有诸葛亮“骂死王朗”一节,其实纯属虚构。王朗仕曹操、曹丕、曹睿又三代,皆官居高位 。王朗之子王肃精于治学,是曹魏的大学问家。司马懿当政后,王肃坚决站在司马氏一边与 曹爽对峙,并将自己的女儿王元姬嫁与司马懿的儿子为妻。王元姬的长子司马炎后来成了代 魏而立的晋武帝,王元姬也顺理成章地成了皇后。其弟王恂、王虔、王恺都官居要职,王恂 被晋武帝称作“膀臂”,王恺曾和石崇斗富,均名噪一时。到了东晋,王虔的曾孙王雅以学 识和才干知名,官高位显,王雅的儿子们也仕途腾达,声名显赫。孝武帝晚年,王雅被出身 太原王氏的王恭夺宠,东海王氏在政治舞台上春风得意的时代遂告结束。
  太原王   太原于战国时期置郡,郡治晋阳(今山西太原)。太原王氏自认是周灵王太子晋的后 代,其在政治舞台上的活跃始于东汉三国,代表人物有王泽、王机、王昶王浑等。西晋时期 ,太原王氏开始成为声名显赫的大家族,全家族先后有12人在朝中任要职,其中有3人位至 “三公”。王济还娶了晋武帝的姐姐常山公主,从而成为皇帝国戚。西晋覆亡后,王湛一支 随司马氏南迁,从而获得了在东晋重新兴盛的机会。王湛之孙王坦之在反对桓温篡位、维护 东晋王朝统治中立了大功,因而被朝廷重用,总掌徐、兖、荆、襄和国都建康(今南京)的军 政大权,王坦之的四个儿子亦位高权重,威震朝内外。王坦之的叔伯兄弟王蒙的女儿是东晋 哀帝的皇后,孙女又成了孝武帝的皇后,这一门两皇后将太原王氏的权势强化到了炙手可热 的地步。东晋被南宋取代后,南朝的太原王氏走向衰落,未南迁而处于北朝的太原王氏又兴 盛起来。王慧龙、王宝兴、王琼、王遵业等一代传一代皆位高权重,王琼的女儿还被魏孝文 帝纳为嫔妃。另外,还有王睿又、王袭、王椿等也是父子相继,权重一时。以后,太原王氏 在政治舞台上便开始走入下坡路。
  琅邪王   琅邪王氏活跃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与太原王氏基本并行。琅邪于秦代设郡,西汉时 郡治在东武(今山东诸城)。据琅邪王后世宗谱称,其始祖也是周灵王的太子晋。最早见于讯 功的琅邪王名人是王祥、王览这对同父异母兄弟。王祥以孝为名,其为治母病而“卧冰求鱼 ”的故事后来被编入《二十四孝图》,王祥遂成为家喻户晓的孝的典范之一,在西晋时曾被 树为旗帜。王祥的从祖兄弟王雄之孙王戎是西晋“竹林七贤”之一,与大名士阮籍是相差20 岁的忘年之交。王戎的从兄王衍是西晋有名的清谈家,王衍的女儿是惠帝的太子妃,王氏一 门由此仕途腾达。东晋建立后,王览的孙子王导、王敦因协助司马睿建国有功而被委以要职 ,分掌军政大权,形成了与司马氏共天下的局面。司马氏怕王氏权重镇主,采取各种措施予 以遏制,终于使琅邪王氏在晋成帝年间离开了东晋政治权力的中心。
  政治上失了势,琅邪王氏又在文化上发展了起来。王览的后代王导是著名书法家钟繇的弟子 ,王志的从侄王羲之与其子王献之将琅邪王氏的书法艺术推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其后,琅 邪王氏家庭中书法家辈出,影响深远。
  南北朝时期,王导的六世孙王肃投靠北魏,因文治武功被魏孝文帝委以重任,并娶孝文帝之 妹陈留长公主为妻。王肃的女儿被宣武帝讷为夫人,孙女又嫁给了孝明帝。直至北魏分裂为 东、西魏之后,琅邪王氏家族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才真正走向衰落。
  京兆王   京兆王氏亦为姬姓传人,据说其始姐是战国时期的魏公子无忌。秦灭六国之后,无 忌的子孙逃至泰山,始以王为姓。西汉时,泰山王姓被迁至霸陵(今陕西西安东北),因此地 属京兆尹,后来便被称为“京兆王”。
  京兆王氏至隋唐时期才有了较大影响。京兆王氏家族中的王罴曾追随宇文恭任骠骑大将军, 其孙王述在帮助杨坚代周建隋中立有大功,被授予军职,进位柱国,在助隋统一天下中做出 了突出贡献。其后,京兆王氏族人在隋唐两代显示出了超人的文韬武略,名人辈出。在从唐 朝建立到大中年间的200多年中,京兆王氏家庭有18人登进士科,30多人登台省之位,历牧 、守之职,在今天来说都是高级干部。唐玄宗年间,这个家庭中有3人曾任凤阁舍人,故京 兆王氏之被称为“凤阁王家”。随着唐王朝的消亡,京兆王氏也渐渐销声匿迹。
  开闽王   据说开闽王是琅邪王氏的一个分支,五代十国时期因开发闽南而成帝业,故史称“ 开闽王”。
唐德宗贞元年间,琅邪王后裔王晔任固始(今河南固始县)县令,形成了一个王姓分支。唐代 后期,天下大乱,王晔的五世孙王潮打着勤王的旗号向南发展,很快占领了闽中王州之地。 唐朝灭亡后,后梁太祖朱温封王潮的三弟王审知为闽王,加拜中书令。后唐灭后梁后,王审 知以灵活的外交策略保护自己,使闽中的王氏政权30年未受打击,把闽地治理得安定富庶。 后来,王审知的三子王延钧正式称帝,建国号为闽。不久,王延钧之子王继鹏杀父自立,直 至公元945年闽国被南唐攻灭,王氏在闽地的政权维持了大约60年。
九院王   九院王氏是北宋时期的王姓大族之一,其兴起始于五代十国后期的王审琦。王审琦 祖居辽西,后迁居洛阳。后汉时,王审琦随郭威征战,屡建奇功。郭威建后周后,王审琦又 因战功卓著被特别看重。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后,王审琦又成了宋王朝的开国功臣,不 但本人大权在握,其9个儿子也都因父功被任以高官。王审琦家族九子齐贵,因而被称为“ 九院王氏”。王审琦为官二分谨慎,毫不表现出权力欲,赵匡胤对其特别放心。王审琦的长 子王承衍娶了赵匡胤之女昭庆公主,次子王承衍12岁就获得被皇帝面赐金袍紫带的殊荣,长 大后先后任过9个州的知州。其后,九院王氏的第三、四、五代传人共数十人皆为朝廷重臣 ,其显赫地位一直伴随着北宋朝的始终。直到南宋时,九院王氏的黄金时期才告结束。
  王槐王   王槐王氏是活跃于北宋时期的又一个王姓望族,一直绵延至南宋时期才渐受冷落。 关于三槐王氏的源流,本书有专文探讨,此处不再详述。
  临川王   南朝时临川曾为郡,治所在今江西临川市。唐宋两代临川归抚州管辖。临川王氏知 名度的膨胀与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有直接关系。王安石的祖父王用之和父亲王益都是 进士出身,官虽然做得不大,在治理地方方面都显示出了超人的才干。王安石则集政治才能 与文学才能于一身,他倡导的“熙宁变法”不仅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巨大影响,连列宁都称 赞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最伟大的改革家”。在文学方面,王安石名列中国文学史上著名 的“唐宋八大家”之中,其成就与影响丝亮不亚于政治上的地位。王安石的弟弟也是朝廷要 员,并以爱惜民力、敢于直言、明断是非、坚持正义著称。王安石的另一个弟弟王安国才气 高,名声大,被赐进士出身,曾任西京国子教授。王安石的同父异母弟弟王安仁读书20多年 ,可谓才高八斗,虽然只活了37岁,但仍然是临川王氏家族中著名的教育家。在从宋真宗咸 平三年到英宗治平四年的60多年中,临川王氏家族中共出了8名进士,由此可见临川王氏家 族人才之盛。这一时期,临川王氏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迅速上升,连其姻亲婚娅也多为名 门,并且大家都积极参与了王安石的变法,掌握了相当一部分政治实权,临川王氏终于圆了 “但愿一门皆贵仕”的家族之梦。
后来,由于司马光、欧阳修等人的反对和变法派内部的分裂,王安石的变法以失败告终,王 安石回家赋闲。临川王氏自第五代以后,突无余音,几成绝响。北宋以后的政坛文坛上再也 看不到王氏子孙任何稍有作为的身影。
  除了上述9个望族外,明清时期还有以王守仁为代表的“余姚王氏”、以王世贞、王时敏为 代表的“太仓王氏”、以王渔洋为代表的“新城王氏”、以王宗淋为代表的“临海王氏”、 以王夫之为代表的“衡阳王氏”、以王鸣盛为代表的“嘉定王氏”、以王念孙为代表的“高 邮王氏”、以王懿荣为代表的“福山王氏”等。因其形成较晚,且多是前述9望族的传承分 支,这里就不一一细述了。


  三槐王氏一线传承情况概述
    杨巨源   杜言青
  三槐王氏始于北宋前期,源于太原和琅邪王氏。王氏自周灵王太子晋受姓,一线传承历52代 至王言。自王言之后,史称“三槐王”。若由太子晋上溯,可达周始祖后稷,共历36代,但 这一段是以姬姓传承。为探索三槐王氏传承脉络,现根据史书与有关方志、族谱记载,将三 槐王氏传承情况作分时期概述。太子晋至王言这一段的传承情况,《新唐书》、《世说新语 》及各地王氏家谱所载资料异同参见,难衷一是。现只能综合各方面的情况拿出一个笔者认 为可信度较高的方案。其实,对这一方,同样应该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不论代数还是各代 的代表人物,都大有继续考证的必要。
太子晋以前时期
  1、黄帝   少典之子,本姓公孙,名轩辕。生于寿丘,长于姬水,故又以姬为姓。黄帝与蚩 尤战于涿鹿,蚩尤伏诛,诸侯尊轩辕为天子。黄帝即位后,会诸侯于釜山,经略四方,融炎 、黄为一炉,开中华一统之局面,遂被尊为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黄帝居轩辕之皇,娶西陵 之女嫘祖,是为正妃。嫘祖生二子,长子玄嚣遂为尧、商、周之祖。
  2、玄嚣   即少昊,黄帝之子,嫘祖所生。居于江水。
  3、极     玄嚣之子。
  4、帝喾   即高辛氏,娶陈锋氏之女,生尧;娶有戎氏女简狄。生契。
  5、后稷   帝喾之子,有邰氏女姜原所生,名弃。弃好农耕,懂稼穑,帝尧举以为农师,封 于邰,号后稷,别姓姬氏,是为周之祖。约生于公元前1450年。
  6、不窟   后稷之子。太康时失官,窜于戎狄之间。
  7、鞠   不窟子。
  8、公刘   鞠之子。率族人迁居   (今陕西彬县境内)。开荒治水,发展农业,周室之兴由此 始。《诗结·大雅)有专章颂之。
  9、庆节   公刘子。
  10、皇仆   庆节子。
  11、差弗   皇仆子。
  12、毁喻   差弗子。
  13、公非   毁喻子。
  14、商圉   公非子。
  15、公叔祖   商圉子。
  16、古公父   公叔祖子,即周太王。为避戎狄侵扰,他率族迁到岐山下的周原。此处土地 肥美,宜农稼。古公父率族人在此筑城邑,建房舍,设宗庙,奠定了周室强盛的基础。
  17、季历   古公父幼子,周室开国之祖,亦称王季,臣属于殷。屡伐戎狄,战功卓著。后 被殷王文丁所杀。
  18、姬昌   季历子,继父位为周族领袖。商纣时为西伯,亦称伯昌。一度被纣囚于里(今 河南汤阴),后率族从周原迁都至丰(今陕西西安境内),享国五十年,吏称周文王。
  19、姬发   姬昌子。周王朝建立者,史称周武王。姬发继承父志,联合诸侯在牧野(今河南 淇县)大败商军,终于灭商建周,定都于镐(今陕西西安境内)。
  20、姬诵   姬发子。姬发灭商后在位二年而死,姬诵继位,是为周成王。因成王年幼,叔父 周公旦执政。成王时期开始推行分封制,并营建东都成周(今河南洛阳)。
  21、姬钊   姬诵子,继父位,史称周康王。在召公、毕公辅佐下使天下大治,史称“成康之 际天下安宁,刑错四十余年不用”。
  22、姬瑕   姬钊子,即周昭王。多次率兵伐楚,最后溺于汉水。
  23、姬满   姬瑕子,即周穆王。曾西征犬戎,南伐九江,相传曾“周行天下”,《穆天子传 》即写他西游故事。
  24、姬伊扈   姬伊扈子,即周懿王。从镐迁都犬丘(今陕西兴平境内)。戎狄入侵中原,周王 室渐衰。
  26、姬燮   姬艰子,即周夷王。对诸侯恩威并施,对戎狄重兵攻剿。
  27、姬胡   姬燮子,即周厉王。实行虐政,遭国人反对,公元前842年被逼奔彘(今山西霍 州),十四年后病死。
  28、姬静   姬胡子,即周宣王,公元前828至前782年在位。滥杀无辜,频频对戎狄用兵,人 力物力耗费颇巨。
  29、姬宫涅   姬静子,即周幽王,公元前781至前771年在位,周谄臣,宠褒姒,废太子,攻 戎狄,最后被杀于骊山下,西周灭亡。
  30、姬宜臼   姬宫涅子,即东周第一个国王周平王,公元前770至前720年在位。他东迁洛邑 (今河南洛阳),靠晋、郑支持立国,史称东周。
  31、姬孤   姬宜臼子,曾在郑国作人质,未即位而死。
  32、姬林   姬孤子,即周恒王,共在位23年。
  33、姬佗   姬林子,即周庄王,共在位15年。
  34、姬胡齐   姬佗子,即周厘王,在位5年。
  35、姬阆   姬胡齐子,即周惠王,在位25年。
  36、姬郑   姬阆子,即周襄王,公元前651至前619年在位,曾一度失国于叔带,后在晋文公 帮助下复位。
  37、姬壬臣   姬郑子,即周顷王,在位6年。
  38、姬喻   姬壬臣子,即周定王,在位21年。
  39、姬夷   姬喻子,即周简王,在位14年。
  40、姬泄心   姬夷子,即周灵王,在位27年。

  太子晋至王言时期
  1、王子晋   东周灵王长子,被立为太子,人称“太子晋”。后因直言敢谏触怒灵王,被废 为庶人。但晋深受百姓拥戴,虽然最终没能登上王位,人们仍尊称其为“王子晋”,称其家 族为“王家”。后来,晋的后人便以王为姓,尊晋为系姓始祖。
  2、王宗敬   晋之子,曾任周司徒。因周室衰微,天下大乱,宗敬遂告老致仕,避居太原, 成为太原王氏始祖。宗敬死后,葬于晋阳城北五里,人称“司徒冢”。
  3、王仕蠲   未仕,娶郭氏。
  4、王知瑜   曾任周司徒,娶温氏。
  5、王恙   曾任周司徒,娶刘氏。
  6、王昱   未仕,娶胡氏。
  7、王颖   未仕,娶钟氏。
  8、王荣   曾任周司徒,娶戴氏。
  9、王错   周赧王时任大将军,封于魏。后仕魏为上将军,官至上军大夫。
  10、王      曾任中善大夫,娶陆氏。
  12、王息   仕秦,官至司寇,卒封忠烈侯。
  13、王恢   仕秦,娶刘氏,封伊阳君。
  14、王亢   字典羽,仕秦,官至中军大夫。后辞官退隐,屡召不就。
  15、王颐   素有才志,累召不仕。
  16、王翦   仕秦,为大将军,北征燕,东平楚,南击百越,攻无不克,战功显赫,始皇时与 蒙恬齐名。赠武城侯。
  17、王贲   字典武,王翦之子。仕秦,为大将军,封武陵侯。
  18、王离   字文明,王贲之子,娶孙氏。秦末蒙恬失兵权,王离任大将军,与项羽战于巨鹿 ,兵败自殉。
  19、王元   王离长子,因避秦末之乱,迁居琅邪皋虞城(今山东即墨),为琅邪王氏祖。王元之弟王威留居晋阳,汉代曾任扬州刺史,子孙散居各地。
  20、王忠   生平不详。
  21、王浑   生平不祥。
  22、王曜   生平不详。
  23、王渊   字光杰,仕汉,为兵部侍郎。
  24、王吉   字子阳,汉昭帝时任太师。汉宣帝时为博士,后至谏议大夫。其家自身皋虞迁至 临沂。
  25、王骏   字伟山,以孝廉举为郎,后任京兆尹、御使大夫。
  26、王崇   字庆安,又字德礼,历任刺史、郡守、大司空,封平阳侯,以清廉闻名。
  27、王遵   字伯业,娶翟氏,东汉时为中军大夫,封义乡侯。
  28、王仁   王遵子,曾任青州刺史。
  29、王融   王仕四子,字巨伟,辟公府不就,官至散骑侍郎。
  30、王览   王融子,字玄通,生于东汉建安十年(205)卒于晋武帝咸宁四年(278)。初为咸阳 令,有廉名。后历任刑曹、光禄大夫,封即丘子。晋武帝时为太傅,卒谥贞荣。“卧冰求鱼 ”的大孝子王祥是其异母兄。
  31、王载   王览长子,字士初,曾任抚军长史,袭即丘子爵。
  32、王导   字茂宏,小字阿龙。晋元帝司马睿为琅邪王时与王导友善,司马睿即位后王导任 宰相,王氏族中人多任要职,握重兵,故当时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说。王导历元、明、 成三帝,皆居宰辅,是调节南迁士族与江南士族关系,稳定东晋统治的重要人物。咸和五年 (330)卒,谥号文献。
  33、王洽   字敬和,与大书法家王羲之同为王览曾孙。王洽历代散骑中书、吴郡内史、中书 令,卒谥宪公。
  34、王   王洽子,字元琳,小字法护,京字阿瓜。曾任侍中,封开府东亭献穆侯,加散骑常 侍,并曾都督琅邪水陆军事4年,卒谥献穆。
  35、王昙首   又名王昙,王   子。南朝宋时任长史,助文帝义隆即位,任侍中、太子詹事。 与兄王弘共掌朝政,深受文帝宠信。卒于元嘉七年(430),封豫章县侯,谥文公。
  36、王僧绰   王昙首子,袭父爵为豫章县侯。娶南朝宋文帝长女为妻,任尚书、吏部郎,掌 选举,累官至侍中。后因反对太子劭谋位被害,时年31岁。追赠散骑常侍、金紫光禄大夫, 谥曰悯。
  37、王俭   字仲宝。自幼好学,被南朝宋明帝选为婿,官至吏部郎。南齐时为尚书仆射,累 迁至中书监、尚书令、太尉,参掌选事,袭豫宁侯。精研三礼,卒谥文宪。
  38、王骞   字思寂,一字玄成。生于南朝宋元徽元年(473),卒于南朝梁武帝普通三年(522) 。曾任给事中、侍中、中书令、封南昌安侯,卒赠金紫光禄大夫,谥曰安。
  39、王规   王骞子,安威明。任南朝梁,任秘书郎、太子洗马。诏侍东宫昭明太子,寻迁侍 中。又出为吴郡太守,回朝后任散骑常侍、左户部尚书,封南昌章侯。卒赠光禄大夫,谥曰 文。
  40、王褒   王规子,字子渊。举秀才,仕南朝梁,初为秘书郎,累迁至吏部尚书、左仆射。 入西魏后为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入北周后为光禄大夫、少司空。后出为宜州刺史,卒于 官。好文学,与庚信齐名。封石泉康侯。
  41、王   字玉铉,袭父爵为石泉明威侯。
  42、王弘直   亦写作宏直,生平不详。
  43、王庆方   唐高宗时任凤阁侍郎,后辅佐武则天。其后代有迁居镇江府丹阳县者,亦有迁 居西安府咸阳县者。
  44、王难得   唐天宝初年任河源(今河南孟县)军使,因作战勇敢受玄宗召见,授金吾将军。 从哥舒翰征土蕃有功,又献家产助军,肃宗嘉许,敕领兴平军(今属陕西)及凤翔兵马使。后 随郭子仪平安史之乱,攻相州(今河南安阳),累封琅邪郡公、英武军使。肃宗宝应二年(763 )卒,赠潞州大都督。
  45、王宠   生平不详。
  46、王仲舒   字闵中,赠散骑常侍。
  47、王练   为莘尉,遂徒莘。
  48、王   生平不详。
  49、王及   生平不详。
  50、王      生平不详。
  51、王乾   生平不详。

  三槐王时期
  1、王言   官至滑州(今属河南)黎阳(今河南浚县)令。卒赠许国公。史料中多认定王言正式 以渭南(今属陕西省)迁居莘县,迁莘原因可能与王练后人早已在莘居住有关。
  2、王彻   王言之子,五代后唐状元。初为左拾遗,赠侍中,卒赠鲁国公。
  3、王祜   王言之子,字景叔,性倜傥,有俊气。尝为杜重威幕僚,拒奸相卢多逊陷害赵普 之谋,累官至殿中侍御史、知制诰、户部员外郎、潞洲知州,众皆望以为相。但因力保符彦 卿无罪失宠于宋太祖赵匡胤,与宰相之职擦肩而过。被贬为行军司马,安置华州,后又入朝 为兵部侍郎。王祜曾手植三槐于庭,预言其子孙必有为三公者。后其次子王旦果登相位,且 使该王氏支系以三槐之故名闻天下,成为历久不衰的望族。
  4、王旦   王祜次子,字子明。进士出身。北宋咸平三年(1000)任同知枢密院事,次年任参 知政事(副相),又次年升任宰相。居相府十二年,以务行故事”为要。曾任宋真宗封禅泰山 大礼使,为人谨言慎行。人称“太平良相”。
  5、王素   王旦三子,字仲仪。赐进士出身。历任屯田员外郎、侍御史、鄂州知州、谏院知 事、渭州和知州、华州知州、汝州知州、龙图阁直学士、枢密直学士、开封知府、定州知州 、成都知府、许州知州、端明殿学士、渭州知州、澶州知州、青州知州、太原知府、知通进 银台司、工部尚书等职。一生官位升降不定,卒谥懿敏。
  6、王巩   王素幼子,字定国。王巩仕途坎坷,厄运连连,文化方面却颇有成就。他与苏轼 结成忘年交,常一同游览,寄情诗酒,并因此屡受迫害。官职最高做到宗正丞,诗文集有数 种传世。王巩还是书法家,其墨迹载于多种书刊法贴。
  7、王皋   王巩之子,王旦曾孙,字子高。曾与岳飞同任殿帅府太尉。建炎三年(1129)携家 护送孟太后南渡,遂定居于姑苏(今苏州)荻川,为三沙王氏始迁祖。
  8、王伦   字正道,王旦三弟王旭的玄孙,自幼行侠仗义,多奇行。多次代表南宋北上与金 议和,被南宗高宗倚为栋梁之材,封为宰辅。后终被金人所害。子弟被恩荫为官。
  9、王述   王伦之子。王伦死后,王述被恩封掌管登闻鼓字,后任平江府(今苏州)通判。
  10、王楠   字汝良,王述之子。南宋宁宗时,在七遣使议和不成的情况下,王楠承祖志,代 表朝廷北上与金议和,终获成功,使南宋统治又得以延续了一段时间。
  三槐王氏由王言开始历传十代之后,中国社会又开始了一次大的动荡。几乎在南宋与金达成 和议的同时,蒙古势力大举南下,8年灭西辽,22年灭西夏,29年灭金,50年灭大理,74年 灭南宋,于1279年再次完成了中国的统一,建国号为元。元统治了89年,又被明取代。在蒙 古南下至元灭亡的163年中,中国始而处于兵燹四起的战乱之中,继而处于种族岐视的严酷 统治之下,传统的谱牒续修工作受到毁灭性干扰。尽管王旦有家谱须60年一修的遗训,王皋 有载谱南迁的壮举,但当蒙古兵的铁蹄卷来时,这一切均失去了继续下去的条件。不仅新谱 无法续修,连旧谱也丢失殆尽。在这160多年中,三槐王氏后裔几乎彻底失去了在政治舞台 上表现自己的机会,一直处于无声无息的状态。直至明王朝建立又经过几次大规模移民之后 ,一些三槐王氏后裔重登仕途,谱牒的续修才之被重视起来,但此前已经形成了一段无法弥 补的空白。除去幸存于正史和部分野史中的片断资料外,关于三槐王氏的记载已很难看到。 如今各地所能见到的王氏旧谱和各种碑铭,多为明成化以后之物。尽管明代之后各地三槐王 氏后裔聚居地续修族谱者甚多,但多是从明代中叶以后述起,南宋至明初这近200年的传承 情况就无从知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