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读《<侯庄王氏宗谱>序》

2013-01-23 22:16:00来源:原创

打印 字号: T|T

《侯莊王氏宗谱》序 王忠 提供
编者按:侯庄王氏是浙江东阳王氏大族之一,琅琊世系,先祖王雅为王羲之后裔,官至左丞相,晋亡不仕,迁东阳孝顺里开始作家谱序。始祖王明,字克允,从处州紫坑界牌迁居玉山南里,明洪武年间王贵(行寿二公)再卜居侯庄,繁衍为当今侯庄王氏,本文刊登其中四序。
(一) 第八屆王氏宗譜重修序
我族宗譜自一九四七年第七屆重修以來有五十六年了,今年二00二年進行第八屆重修,這是非常及時和必要的。因年代久遠很難記憶往事,有的甚至對自己的祖宗也不知道,更不知修譜之重要性,尤其年青的一代。
國家有正史,地方有地方誌,宗族有宗譜。正史、地方誌、宗譜是構成中華民族的靈魂。宗譜更是個人的原始檔案,沒有宗族那裏來的國家,沒有祖宗那裏有你的今天,今天有你這個子孫因為你有祖宗,你因為有祖宗而存在,宗族關系到國家,更關系到你今天的幸福生活這樣唇亡齒寒的關系還不重要嗎?一些在外工作的嗣孫對宗譜思想冷淡,認為宗譜修不修與他無關,這是錯誤的。有的人活在今天也不知道自己姓王姓張是那裏來的,更不知姓氏是怎麽一回事,昔歐陽公有曰不知姓氏之所自而昧昭穆之序則與禽兽無异,說明古人對宗譜對人倫禮貌品德的修養是何等重視。在今天來說也就是精神文明的表現,也關系到全國人民團結共同奔小康的重要一着。
重修譜牒能增進團結,民族團結了,國家富強了,我們祖宗後代也能徐徐不斷的延續下去,利國利民為加速全國人民早日奔小康而努力。重修譜牒也是繼承發掘祖國文化遺産,弘揚祖先榮傳統,充實時代特色,與時俱進,培養後代進取精神的大事。謹以此與嗣孫共勉之
時 公元二00三年元月之吉 廿九世孫光玉謹撰

(二)、左承相雅王公始作家譜序
大凡祖宗顯於前老貴乎子孫能繼其後也夫王氏裔出周靈王太子晉之後本姬姓厥後子孫以國為氏蔓延天下不可勝紀或顯或晦莫其詳若文獻公導生六子第四子翼之為兵部尚書從子羲之生七子為右衙將軍會稽內史凡子姓皆為顯官而左承相雅之公乃晉亡不仕遂遷婺之東陽孝順里乃承相翼之公之親孫也立功時業輝映先後蔚為大族其德公豐於始可知矣公慮世代之遠宗系紊亂莫知所考時修譜牒一以明祖宗之所自出一以俾將來有所考究使世系淵源波流燦然可觀至或徒別郡星寓他鄉者必明其支派 其行第大宗嫡庶罔有遺逸者是以不可不修不然其不視宗人如途人自然之理也傳曰公侯之子必複其始此之謂也餘與承相雅裔官於朝囑餘敘其首簡因節以墓其請
時 晉元熙元年良月上浣之吉(四一九年) 諫院直學士陳述古撰

(三)夫水之有源木之有本理固然也苟人不知源本則不若水與木矣溯王氏之始有金玉宝銀四大派其先乃太原國靈王繇漢徵君霸之後至河汾昔公歷磨至宋真宗時以威名功業顯其琅琊自王吉之後有駿者生崇崇生仁仁生融融生祥覽覽生裁栽生導導生洽洽生珣眠珣生曇首曇首生僧虔僧達僧綽僧虔生慈志慈生泰泰生渾湘淮湘生明明生和安此下分二派也和生湛湛生承承生汪之連之進之連之旦旦生七子曰端曰方曰溫曰嚴曰正曰肅恭嚴公居邑西盡溪恭生榴榴生盛盛徒遷翠屏下香園園一派也安生惠惠生僧僧生浩浩生宥宥生齊齊生喜喜生會徙遷懷德鄉南王之一派又有四世孫千二太師平章居屠口大師衛國諱鑰以下子孫番衍各居異地有琦者徒居義烏倍磊傍之地有不可考其先人德業前輝後映遭五季之亂譜不具載趙宋以來衣冠複振在朝右者代不乏人故王氏之後既泯而複昌者皆由德業之所致也餘雖不敏聊溯本源以示諸後裔是為序
宋理宗寶祐元年(一二二五年) 大中大夫楊 仇撰

(四)丙子歲餘處館於雙岩書室有學徒諱正敏者同伊表兄到館餘同于敏客從何來敏對曰吾表只侯莊王氏名貞舜今看重修家譜特來請序於先生餘應之曰愚才疎學淺恐不能異楊盛族之大美耳既聞侯莊王氏乃吾東邑之名族也其始祖自處州紫坑界牌遷於東陽玉山南裏盧居數百未聞有顯宦迨至宋有諱炳公登淳熙鄉進士官至浙西兵馬都監又有諱齊公官至勅諭殿前都統大將軍又有諱霆公登嘉定進士官至觀察使遊擊軍都統制左領卫大將軍兼淮西按撫使為天下文武全才文章勳業昭昭在人耳目此誠吾東邑之名族也又至明洪武間有諱貴行壽二公者贅於仁壽鄉侯莊氏遂居焉於今各派者雖富貴亦不入惟連支者雖貧賤亦靡遺集丁口而成譜牒已綿綿延延矣自乾隆甲辰重修以來至今三十二年子子孫孫益族繁支衍恐敬渙難紀故今春貞會貞舜偕族董事追念其祖德序列其支孫以成斯美由是而昭穆清尊卑別將敦宗睦族風俗於以是噫覘斯譜者咸謂前烈輝煌將來侯莊之纘緒益衍夫南裏盧居而高會之事業再傳為子姓之光大也顧後之賢裔其共勉之
清仁宗嘉慶廿一年(一八一七年) 歲進士郭欽選撰

对侯庄王氏宗谱序评述

浙江东阳《<侯庄王氏宗谱>序》(见2004年第1期《王氏家谱研究通讯》)引起我浓厚的兴趣。侯庄王氏系东阳玉山南里王明之后裔,我作为王明的第38世孙,能从《通讯》找到同宗,很高兴。现就我所知,对这四篇序作一些评述。
侯庄王氏系“明洪武间有讳贵行寿二公者,赘于仁寿乡侯庄()氏(编者按:查阅原文在“侯庄”与“氏”之间无其它字,因此该“赘”字的含义尚待研究),遂居焉。”究竟赘于何氏?是通讯漏印了?还是原稿遗漏?这个字很重要。哪一代恢复王姓的?值得研究。
查《鹤岩王氏宗谱》,第23世寿字行有258人,寿一公永珍生于明洪武乙亥(1395年),永珍决不是王明第23世后裔中的老大,这说明侯庄王氏始迁祖寿二公王贵其人生活在洪武年间是可信的。明初侯庄王氏与鹤岩王氏排行字目是相同的,这亦可作为王明后裔的一个旁证。至于王贵从何地迁来该庄?是否直接从南里入赘侯庄?则需查阅原谱。因为从玉山南里到仁寿乡侯庄,直线距离达50公里,按明初的交通条件,已超越一般的通婚距离了。
既然侯庄王氏始于洪武年间,则晋元熙元年(419年)谱与宋宝庆元年(1225年)谱均非侯庄王氏谱。这两篇序引发我不少猜想。
其一,晋元熙元年东晋尚未灭亡,“左丞相雅之公乃晋亡不仕,遂迁婺之东阳孝顺里。”这一说法与史实有无出入?
其二,元熙序称“王羲之是王导的侄儿,王导生(第四子)王翼之,王雅之是翼之亲孙。”这就是说王明是王导的后裔。而编者按称侯庄王氏为王羲之后裔就不正确了。据《鹤岩王氏宗谱》王翼之是羲之的曾孙。
其三,宝祐元年序所列一线谱为“王览—王裁—王导……王湘—王明……王喜—王会……”。我作为王明第38世孙,第9世王袭与王会为亲兄弟。但王明之上的一线谱与此不同,《鹤岩王氏宗谱》记载王明不是王导后裔,而是王羲之后裔,王览—王正—王旷—王羲之……王熊之……王明……王喜—王袭……王中。
这说明鹤岩谱与侯庄谱的外纪世系至少有一个是错的。王明是羲之后裔就不会是王导后裔。
其四,《侯庄王氏宗谱》旧序的可靠性是有疑问的。宋理宗、清仁宗等称谓均属皇帝庙号,是皇帝驾崩后由后任皇帝追封的。宋末赵昺、清末溥仪均无庙号,因为后来的统治者没有给他们追封。宝祐(应为宝庆)元年赵昀才登基,决不允许民间称“理宗”的,就象任何人决不会对活着的父亲称“先考”一样。
其五,鹤岩谱及其他王氏谱中对“尚书XX迁婺之东阳孝顺里”有所提及,但语焉不详。孝顺里的位置在今歌山镇与安文镇之间,在玉山南里之西。综合分析可知,王明的先人是定居在东阳的,后迁处州(今青田县),到王明(765——847)又从处州紫坑界碑迁到玉山南里,其排行号为达339而不是达1。(参见《从冯宿<王氏宗谱序>说到鹤岩谱》,通讯总第5、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