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我们是谁,来自何处

2013-01-23 22:16:08来源:《旅伴》

打印 字号: T|T

      这里清晰地记载着一个家族千百年来生长和繁衍的轨迹,折射着中国乡土社会的所有理想。作为宗族的神秘符号,它为每一个生命个体打上根源和故乡的烙印,让每一户姓氏都拥有属于自己的一方土地。它承载着我们无法在现实中找回的文化认同和归属感,那些隐藏在我们身体中的密码,那些在历史中迷失和断裂的记忆,也许,能在流淌的血脉中寻回。

 

河北武安市邑城镇 邑城村王氏家谱:明代初期从山西省和顺县虎峪村迁来,始祖王皓立,今已繁衍至第二十六世,620户,2686口人。祖上多文人雅士,20世纪40年代本族第二十至二十一世孙多人考入名牌大学,至今还有数十人侨居海外。被采访人:王氏家族第二十三世孙王德文,62岁,身份:农民。

关于家谱
      家谱是同宗共祖德男性血亲集团,以特殊的形式记载本族世系和事迹的历史图籍,内容包括姓氏源流、家族迁徙、世系图录、人物事迹和风俗人情等。上古时期的家谱,仅为君王诸侯和贵族所独有,家谱的作用仅为血统的证明,为袭爵和继承财产服务。魏晋以后,选官、婚姻以至于社会交往都要看门第,于是家谱在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大大增强,家谱在政治生活中基本上不再发挥作用,其作用转移到尊祖、敬宗、睦族上。家谱经常被反复修撰,每次修谱,也就成同姓同族人之间的大事。到了明清两代,家谱修撰的结构已基本定型,流传到现在的家谱也极为丰富。中国的家谱记载甚至比中国的户籍制度还要详细。编写家谱通常是按照一个家族来分,由籍贯来分,如果家族的人更多,有些时候还可以按堂号从大到小来排列,或者按照居住地和官爵区分,然后再各自繁衍并记载下来。家谱的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世系图,即某人的世系所承,属于何代、其父何人;第二部分是家谱正文,是按世系图所列各人的先后次序编定的,分别介绍各人的字号、父讳、行次、时代、职官、封爵、享年、卒日、谥号、姻配等;第三部分为附录。

河北武安市冶陶镇固义村李氏家族:明代中期从山西洪洞县迁来立祖,今已繁衍至第二十三世,126户,436口人。蜚声中外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武安傩戏《捉黄鬼》世世代代流传在这个家族里。被采访人:李氏家族第19世孙李增旺,62岁,身份:农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Q=《旅伴》
A=王进元 

您是从什么时候、出于何种缘由开始拍摄《家谱》系列的,目前的进展如伺?
A:我从2006年开始拍摄一组叫《太行人家》的摄影专题,主要想反映中国农民生活和生产的历史变迁。在拍摄过程中,了解到很多家族都是经历了多次迂徙,在这一个个家族的迂徒、传承和发展中,发生了无数故事,不管曾经多么显赫的家族抑或多么平常的家族,他们的每一个故事和命运都与当时国家、社会的变迁紧密相连。于是,就萌生了要深入探究中国式家族发展、变化历史的念头,以此来印证社会变迁给个体和家族带来的影响。
    在拍摄《家谱》系列的过程中,我深入接触和采访到的已有80多个家族,每一个家族都有各不相同的故事。举一个例子,有一个王姓家族,明代从山西和顺县迁到河北的时候只有兄弟3人,分别定居在三个村子,其中一个人定居的村子,经过世代繁衍,现在已经发展成为600多户3000多口人的大家族。
    《家谱》系列已经完成了一个大的段落,下一步我想涉及更大的范围,比如,不同地域以及其他民族和种群的家谱记录,等等。
O:您在拍摄《家谱》系列时都遇到过什么样的困难?

上:河北武安市冶陶镇 琅矿村张氏家谱:明代从张氏哥弟二人从山西省洪洞县迁来,哥哥张招与妻陈氏在琅矿村立祖,弟弟到相距20公里的石洞村定居。今已繁衍至二十一世,165户,820口人。被采访人,张氏家族第十七世张福山,61岁,农民。下:河北武安市冶陶镇 固义村刘氏家谱:明代中期从山西省洪洞县迁来,今已繁衍至二十四世,160户,910口人。被采访人:刘氏家谱第二十一世孙刘天柱,58岁,身份:农民。

上:河北武安市贺进镇  后临河村武安县高村移民前来,始祖武天凤妻郭氏携儿子武奇府、武潘府来此立祖,史上多显赫贵胄,清代本宗武玉祥官至翰林。今已繁衍至十八世,480户,2000余口人。被采访人:武氏家族第十三世孙武龙柱,66岁,身份农民。
下:河北武安市徘徊镇 张家庄村张氏家谱:明代末期从公山西洪洞县迁来,始祖张进携妻赵氏立祖,今已繁衍至十七世,180户,720口人,被采访人:张氏家谱弟时五世孙张增顺,57岁,身份:农民。

A:家谱,对于每个家族来说都是最神圣的。它们通常被族里最有地位的人供奉在家里,秘不示人。只有在春节祭祖的时候,才悬挂起来供本族祭拜。祭祖的时间是从春节的大年初~开始,到元宵节后的正月十六结束,家谱在此之后就要收藏起来。因此想要拍摄到家谱,就必须在这个时间段内。拍摄前我需要通过各种关系沟通联系,做通家族里“家长”的工作,集合好家族里的人,为拍摄做准备。为了拍摄邑城陈氏家族,我曾提前做了两个月的工作。有些人家,本来已经和族长沟通好,但当我实地去拍摄的时候,突然会有家族里的其他人站出来反对,更有甚者还摔过我的相机,他不理解我的行为,认为自己家的祖先,凭什么要由外人来拍。今年的正月初八,我和爱人开车一天跑了5个村子,半夜才回到家,一个也没拍成。因为我拍摄的都是民俗和人文题材,这样的事情也就屡见不鲜了,有一次为了拍摄一组民俗作品,在一个村子里还被人用棍子给赶了出来。
Q:在拍摄前,您和被拍摄的家族族人是如何交流沟通的?
A:每拍摄一个家族,在提前与他们沟通的时候,我都会给他们讲一些有关人类发展、迂徙的知识,特别是关于明代大移民的相关历史,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几次大的移民,但在中原和华北地区,明代洪武年间的大迁徙影响最大,我接触到的大多数家族都是那个时期从山西迁移过来的,但他们对此知之甚少。这次我拍摄的《家谱》系列,就是在寻找他们的家族脉系。
Q:家谱都有哪些呈现形式?
A:我拍摄的都是可以悬挂的,使用布匹为材料做的家谱,民间叫“家谱轴子”。家谱的形式有很多种。在文字家谱出现之前就有口授家谱和结绳家谱。后来,人们有的用图表裱制垂挂于中堂,也有的装订成册供家人翻阅的。历史上,官宦人家一般都是采用装订成册的家谱。而平民百姓、经商士绅、豪门则多为悬挂供后人供奉的图表式家谱。

河北武安市冶陶镇 固义村丁氏家族:明代中期从山西省洪洞县迁来,始祖丁世严,今已繁衍至第二十四世,60户,286口人。丁氏家族与本村李氏家族联合结为“西大社”,世代传承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武安傩戏《捉黄鬼》。被采访人,丁氏家族第十八世孙丁贵成,70岁,身份:老战士。

Q:我很想知道,如果一个家族从祖籍地迂移到了城市或散落到全国甚至世界各地,还能寻找到自己家族的脉系吗?
A:今年3月份,有一个乡镇的党委书记找到我,说有一位姓王的人现在广州t居住,他的父亲大约在上世纪30年代从河北武安离家出走,后来到美国留学,回国后定居广州,这位老人在王氏家族是第十八氏孙,他的字号,他儿子字号也还是按照家族的序列排着。我查了王氏家谱,从王氏家谱的世系表上找到了他父亲的辈分,又按照这个世系表,查到了他家族里现在的子孙,这样就顺利地找到他们在这个家族里的近亲。5月份的时候,他已经和家族里的人取得了联系。如果能给出曾祖父和祖父的名字和出生地,那么就有可能查询到家谱,然后开始~步步寻根认祖。但是这样查询成功的机会还是比较小。如果不知道自己的辈分,失去了脉络,上溯就不那么容易了。
Q:对于生活在城市里的人来说,家谱似乎是个很遥远模糊的概念。即使在还保存着传统生活方式的农村,可能也只有老一辈的人会把修家谱当做头等大事来对待,随着年轻人对家族意识的淡漠、对家族文化认识的稀缺,以及现代社会人口的巨大流动和阶层变迂,中国人延续了几千年的家族文化是否会遭遇真正的壁垒了。
A:年轻人因为接受新潮文化思想的影响,大多对家谱没有什么深刻的认识。但是,家族里一些文化素质比较高的年轻人,还是很重视家谱的。通常情况下,每一个家族里对于家谱的续修,都是由年轻人来完成的。老年人作为家族里的长辈,因为文化水平的限制,只是表现得很重视,具体的工作,还是要由年轻的一辈来做。在这个系列的拍摄对象里,比如苗氏家谱、陈氏家谱、王氏家谱等,其续写家谱的工作都是由家族里的年轻人在每年的正月期间完成。随着近些年生活水平地不断提高,人们对家谱的延续性重新重视了起来,再加上这几年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大,家谱文化也日益受到文化研究者的重视。

河北武安市西土山乡 东寨子村苗氏家谱:明万历(公元1573年),苗氏四兄弟苗刚、苗强、苗志、苗气携妻带子从山西省洪洞县迁来,分明在武安县的尖山村,东寨子村、康宿村等四个村子定居,其中苗强在东寨子村立祖传承至今已经十九世,410户,1320口人。被采访人:苗氏家族第十五世孙苗红谦,身份:选矿厂老板。

Q:家谱其实也是一个男权社会的缩写,在家谱中,基本上都是以男性血脉传承为主,女性们从来是无声的,甚至只留下夫家的姓氏而没有名字。而西方人在编修家谱时则是男女~起入谱的。
A:家谱里不记载女性,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另~特性,儒家男尊女卑的思想对其有着深刻的影响。传宗接代都是依靠男性来形成支系,后代也随男方的姓氏,所以家族家谱的谱系都是以男性为依据。女性不编入家谱不仅是绝对男权的象征,也是封建社会对女性家庭和社会地位最根本的否定。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观念的改变,女性征有的家谱中已经被编入记载,这也是历史性的进步。
Q:您在拍摄中有没有遇到什么摄影技术性上的问题?
A:因为受家谱悬挂场地的限制,只能使用超广角镜头拍摄,但是,怎样解决广角镜头的畸变,是一个难题。后来,经过多次实践,在机位选择和拍摄角度上想了很多办法,尽量减小畸变。家谱大多挂在室内·在光线很暗的环境下,需要使用闪光灯进行补光。为了克服闪光灯补光形成的阴影,我利用闪光灯反光形成散射光,既解决了光线不足的问题,又不会给画面造成影响。
Q:您还拍摄过一组名为《中堂》的系列作品,能感觉出您对传统家庭和血缘关系的一种敬重和依恋。现在中国家庭的厅堂文化逐渐在走向没落,传统的房屋建筑和家庭陈设在城市里已消失殆尽,农村也者B盖上了砖瓦房,换上了茶几电视柜,您对此有何看法?
 A:我拍的《中堂》系列是想通过中国家庭式的厅堂文化来折射华夏文化,中堂,是家族重要的政治、文化场所,是家庭的仪式中心,中堂文化就是中国文化的综合体现。中国的传统文化不会全部消失的,通过我多年的研究,我的观点是它~直在发生着变化,形式上的、观念上上网。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内容,几千年来并没有发生多么大的变化。尽管历史上很多因素,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冲击巨大,但是那种骨子里的、根深蒂固的文化价值观念,是很难发生根本地转变的。城市里的变化,其实更多的也是外在形式上的变化,但你要把它解剖开来去分析的话,人们灵魂深处的中国意识还是根深蒂固地存在着。 

 编辑 支媛 摄影 王进元 设计 唐丽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