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追根王阳明

2013-01-23 22:18:04来源:陈胜龙 俞立青

打印 字号: T|T

      家谱追根:王阳明祖籍上虞

   陈秋强同志的《破译<王羲之家谱>中的文化基因密码》一文,有一段关于家谱的说法:“家谱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一种特殊存在形式的家族文化,记录家族的发源、生息、荣辱、升沉与变迁,成为一种群体的共通文化心理积淀与行为规范。”这是一个对家谱较为完整的解释。如果截取其中某点含义,不妨可以将家谱理解为是生命之链的接续。也只有家谱这种形式,能够让高贵的达人与卑微的草民得以在文献记载的历史中,留下曾经共同生存的印记。
   一次次社会动荡和变革,一个个家族劳燕分飞。很多年后,家谱成了这个家族重新认祖归宗的重要依据,以及他们对自己祖先的珍贵纪念。去年我市经协办退休干部王伯安的两本《王氏家谱》激起了全市探索家谱的点点浪花。之后通过各种民间力量,一下子搜寻到10几本王氏家谱,在书中有诸多重大发现,其中一个是明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世称阳明先生的王守仁竟然从《达溪王氏家谱》中发现关于他的记载:“泽元公为上虞达溪王氏始祖。”到了第五世千四公,“暨阳教授,迁居姚江,阳明其十一世孙也。千四公十世生华,华生守仁,道学经济,超绝古今。子正亿,孙承勋,曾孙先通,玄孙业浩,世袭伯爵,历历可考。”谱中记载的守仁即为王阳明先生,不难看出,王阳明祖籍就在上虞下管,而一代书圣王羲之与王阳明是宗亲。《达溪王氏家谱》又载,王阳明祖籍上虞,并且是王羲之堂伯父王导(东晋丞相)的第四十世孙。
   在网页上搜索关于王阳明的资料,在有关叙述上,无不标注王阳明,明代伟大的哲学家,政治学,文学家,书法家,教育家,诗人,浙江余姚人,王阳明故居位于余姚城区龙泉山北麓、阳明西路以北的武胜门西侧。经过《达溪王氏宗谱》的记载和证实,一直被认为是余姚人的王阳明却和虞山舜水有着历史渊源,这无不让每位家乡人感到高兴和自豪。
   关于首现“王阳明家谱”的事情,有个小故事,主人公王岳峰是一位73岁的退休历史教师,平时爱好收藏。“这件事情说来话长,我有一个堂姐上世纪50年代嫁到了离生畈村10里地的隐地村,堂姐夫的长辈曾经是当地王家的族长。在那个年代,堂姐一家日子过得很艰难,一直到5年前,才盖了新房。2006年春节的时候,我到堂姐家做客,因为喜欢搞收藏,就在他家的老屋里寻宝,无意中在一个谷柜里,找到了一叠用塑料纸包起来的破破烂烂的书籍。”
   “我当时手一翻,纸的碎屑悉悉索索往下掉,老屋多年失修已开了‘天窗’,再加上年代久远,家谱的原件已经破损不堪。家谱共有两套,一套是《虞南达溪王氏宗谱》,共9册。凭着多年搞收藏的经验,我认为这是一套值得研究的资料,果然不出所料,里面有一些重大发现。”

   探访祠堂:倾听漠漠苍凉

   3月的一个春日,我们一行驱车赶往陈溪乡,满目的苍翠阻挡不住对王家祠堂的神往。王岳峰,这位在其家谱中发现王阳明踪迹的老人,早早地在陈溪乡陈溪村自家门前等候着。在他带领下,车子停在村口,下车后立刻让我们感觉到进入了一个沉淀着厚重历史的地方。经过千年的风雨沧桑,眼前那间破旧的王家祠堂显然已经老去,一把铁锁死死地把守着一段历史,惟独祠堂前的泥路孤独延伸,倒是围墙旁几件正晒着太阳的衣裳显出一丝生气。院门后侧,一棵粗壮的大樟树,心甘情愿伴着祠堂,记忆着那里曾经发生过的一切。据王岳峰老人介绍,前几年这里曾是村委会办公室,后来并村搬出,日渐冷落,越发呈现出荒芜之气。
   几百年的时光,在亿万年宇宙的演化中也许短暂得不能再短暂了,但是,当今天置身于祠堂跟前,却感觉它是那么的遥远,遥远得使我们对眼前看到的这一切只能靠发挥自己的想像来猜测了。
   打开铁将军把守的大门,院内仍是一大片野草萋萋的泥土地,各种老旧的办公桌椅杂乱地堆积着,由于久无人气,桌椅上积满灰尘。窗台上一层墨绿的青苔和墙檐处那盛开的各色野花深深地将历史唤醒,猛然间抬头,古老的祠堂却被改建后的天花板遮住了记忆的出口,只是在几个角落还能找到几处精美细致的雕刻,时光将这些雕花磨得发黑。恍然间,我们不知道自己身处哪个时空。往里看,似乎还有大门,但后面也有大锁把着。王岳峰老人介绍说,后面的几道门是过去的村委会办公室,经过改建,祠堂的原样不再,只剩下最后一进。无奈中几声叹息,我们只能继续在这里找寻有关王阳明的印迹。围转了几次,在祠堂中央伫足良久,企图窥听到那绕梁的余音。然而,再美的音乐也只能绕梁三日,何况这里已久无声息。
   踏出祠堂大门,才发现,原来没有太多历史残垣的祠堂,就像缺少旭日或晚霞的溪水,少了些妩媚,可叹,祠堂的旧样已经逝去,此祠堂难以成彼祠堂。
   寻访王家祠堂,听起来是那么的郑重肃然,一如那片瀚海,留给人的是壮烈的波澜,但触摸到的却是漠漠的苍凉。
   王家祠堂荒芜,但有种清灵,静听这阵阵不绝于耳的回声,感觉出敦实的内涵。它不仅仅是在示意着后人,而且更多的则是在诉说,诉说着生命的凝重和历史的觉醒。若悟觉不到这些,还是没有真正听懂这里的心音。
   这里,我们会再来。再来时,你给我们答案。

   抢救文化:让叹息不再悠长

    王阳阳祖籍上虞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作为其后人,留给我们要做的事情俨然已经成堆,正如陈秋强同志所说,王阳明的文章,我们还没有开始做。现在,如何从中理出一个头绪,找到一个开始就成为关键所在。
    我市不少文化人认为,关于王阳明与上虞的渊源还要继续探索,期待从地域人文角度破解更多的文化密码,这不仅仅包括对王阳明“王学”的探索,还包括研究同在上虞这块风水宝地,唯物主义鼻祖王充和唯心主义大家王阳明之间的根本联系。
    在探索之余,还要唤醒更多人对宗祠等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以前,或者更早,散落在上虞的祠堂比比皆是,物转星移,时下大多却变异或不复存在。眼下要务是修复王阳明祖居的王家祠堂。近闻企业家王苗通已表示愿出资修复祠堂,这是一桩令人欣慰的事情。但愿还有更多的社会热心人士投入到这场文化保护中去,让叹息不再那么悠长。
   (节选自2007年4月3日《上虞日报》)

    [相关链接]

     王阳明,名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因晚年爱越城东南20里之会稽山阳明洞,筑室以居,自号阳明子,学者乃称阳明先生。王阳明继承了陆九渊的“心学”思想,发扬光大,并在陆九渊的基础上进一步批判了朱熹的理学,成为中国哲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作为士大夫,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上,阳明先生是屈指可数的几位既有“立德”、“立言”,又有“立功”人,其德行、事功,至今仍受到读书人的敬仰,可见其巨大之人格魅力。其代表作是以其语录和论学书信为主要内容的《传习录》。
     散文家余秋雨在《王阳明法书集》的序言中写道:“倘若把中国历史上集大成式的哲学家缩小到最低限度,也一定少不了王阳明的名字。由于他的哲学思想高超、警策、简明,又由于他的人生经历曲折、奇特、宏富,他在中国文化领域的知名度是其他许多哲学家无法比拟的。”“中国古代哲学,发展到宋明理学,叠起一座高峰,比之汉唐绎学的理论思辩方面,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境界,而阳明之学则是中国儒家的最后一个高峰,并成为近世启蒙思想的先导。”
     梁启超则称王阳明“是一个豪杰之士”,因为王阳明在程朱理学笼罩一统天下,以极大的勇气,挺身而出,用“心即理”的学说之与抗衡,以“知行合一”理论戳穿了那些道貌岸然的理学家。王阳明的新说,对当时社会,“像打一药针一般,令人兴奋”,“吐出很大光芒”。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