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解读《元和谱序》

2013-01-23 22:19:44来源:中华南方王氏王有镐

打印 字号: T|T

 

如果说,晋元熙谱序并非东阳王氏原序的话,则唐《元和谱序》,对东阳王氏子孙来说,就更其珍贵了。
说它“珍贵”,其一,因为这谱序,在许多东阳王氏谱牒里仅见三处。(一处是王明祖居地南里。现在 是盘安县尚湖镇大王村;另二处是东阳市六石街道石马与西后里。)其二,此序确立了早在南北朝就已经 在东阳建宅造坊的始祖王熊之。其三,作序者冯宿,可是东阳的历史名人。新旧《唐书》都有他的传记。
冯宿(767——836)字拱之,东阳冯家楼人,唐贞元八年(792)与韩愈同登“龙虎榜”。“治学严谨”,政绩卓著。
王明(765——847)字克允,号敬庵。行达三百三十九。“世家富裕,心性不恋资产。治经惟史,玩求理道。”“绝名利场,日枕吟味,游息于佳山丽水之场。”(见行传)
据南京王中先生分析,与族南里始祖王明,字克允者,是同窗好友。王明的父辈是冯宿的老师。(因冯宿自称“眷侍生”)笔者深所赞同。
当年的东阳,读得起书的能有几人?能“治经惟史”的更屈指可数了。冯宿出生名门(1),勤奋好学,积极进取;王明“世家富裕”,放形山水,玩世不恭。尽管二人贫富各异,志趣不同。但同学情谊,相当深厚。
所以,当时任“虞部员外郎”(2)的冯宿回乡探亲。正在忙着修家谱的王明,马上找上门去,请好友帮忙。冯宿欣然应允。于是,这篇比苏东坡《三槐堂铭》早了数百年的,同样值得王氏千古传颂的《元和谱序》,就在冯宿满腔热情的笔端诞生了。(3)

    《 唐元和谱序》
    王氏宗谱序
    夫家之有乘也,明世系、笃宗支、别亲疏;明淑匿、联亲谊、昭鉴戒。是史之善物也。古羲、轩、唐虞,三代风牧;皋、夔、稷、契,伊吕圣哲。荃宰世茂,令德神明之冑。蜿蜓磅礴,弗替厥后。若丰沛也。元勋盟在带砺,南阳佐命,名纪云台。以至于公积善高门,王贺阴德昌后。琅琊盛甲六朝,则发源祥、览;谢(王)氏族冠江左,则推美宏、徽。遹求世德。爰考大宗小宗绵远,耳孙溯寻鼻祖。千枝竞秀,乃一根本;万派分流,实同源委。则谱牒之作,赖是也。历代兴王,莫不以此为首务。虽其间,有过尊贵族,摧抑寒门,第侈荣华,罔崇令德,不无偏陋利势之敝。然其於探本穷源,敦伦睦族,宏籍亦多矣。今世士大夫家,颇不重谱,亦薄宗谊。身被朱绯,而同姓体无鹑褐;家累陈朽,而连枝口乏糠秕。秦越视之,曾不少盻。《传》云;葛藟犹能芘其根本,如人道何?
余按王氏家乘,系出琅琊祥、览之后。晋元帝渡江时,丞相导随驾江南,而居江左。为“一世祖”也。导生六子。从子羲之,为会稽内史,生七子。凡子姓二十有余,皆为显官。衣冠蝉联,累累不(乏)。嗣後梁(按:石马、厚里谱载为“齐”)有刺史熊之,居东阳南街。而三世诚,居玉峰南里。後有邑令(恭)以家回禄,妇老子姪居青邑紫坑(按:石马、厚里谱载“归老于任处之青(田)也。”至七世孙,讳明,字克允。系陈氏家世联姻,不忘亲谊,仍卜居王村南里焉(石马、厚里谱载“仍卜居南里”。)
其地岩壑幽深,山水韶秀。厥后螽斯繁衍。盛德醇朴,敦尊亲之谊,可不为隆哉。嗟乎!盛德之允,发源深而流泽长也。视其谱牒新修成帙,有光于前,垂裕于后。不失王氏子孙,修谱之心哉。
              (时)
唐元和六年仲春望日之吉
资德大夫吏部尚书(4)眷侍生冯  宿拜撰


丞相导随驾江南,而居江左为一世祖也。内纪祖呢?冯宿认为,齐梁间(479——557)当过刺史,又在吴宁城内,建宅、造坊的王熊之,才是王氏迁居东阳的始祖。得到了王明的首肯。
世系图中,熊之,乾百五,授江南(“江南”二字不确,应为“齐”或“后梁”——待考)刺史。建连豸、通儒二坊。宅建东邑之南街棋盘头。生二子昱、昺。长子昱,坤百二十七。太学生,丽水令。幼子昺,坤百三十二,居长潭(新昌)。昱生诚、谟。诚,开百四十二。隋开皇九年,县废。徙居玉峰。谟居邑之南街。诚生纬,泰百五十四。纬生二子遂、恭。遂,运百六十,生子珪又居长潭(新昌)。次子恭,运百六十三。太学生,青田令,以家回禄居任处青田紫坑。恭生五子,幼子迁居会稽,二、三、四子均回居东阳。长子思宏,仕百七十二。生三子晖、亮、明。长子晖,达二百二十四。次子亮,达二百四十二。幼子明,字克允,达三百三十九。就是我南里之始祖了。
对熊之到王明七世,这段颇为传奇的承传历史,冯宿在序里是这样表述的:
“嗣齐刺史熊之居东阳南街,而三世诚居玉峰南里,邑令恭(以)家回禄, 归老于任处之青(田)也。至七世孙,讳明,字克允。系陈氏家世联姻,不忘亲谊。仍卜居南里。” (5)
序言对此概括,简洁、明了。与南里世系图谱,完全吻合!
更为重要的是,从王导分王氏为“金、玉、宝、银”四大派后,主修者王明,在冯宿的协助下,篡定了六十字排行字目:“乾坤开泰运,仕达广慈彰,仍增百千万,信义衍纲常。庆贵明延俊,荣华福寿昌。恩忠仁德智,恺悌胜安祥。功烈铭彝鼎,宏漠沛远方。文章振家国,历代见栋梁。”
熊之赫然行“乾”。
从公元八百一十一年,到今天公元二零零七年,已经整整过去了一千二百年!十二个世纪,十二个朝代,四五十代的人生!在这茫茫的历史长河中,灾祸连绵,战乱频仍!王氏也屡遭劫难,历经沧桑。就是在这样漫长的岁月里,我王氏竟能严格遵守排行字目,一以贯之。足证我王氏子孙强大的凝聚力!这是历史的奇迹,王氏的骄傲!
现在已经发现的,历经千年不动摇,严守祖训宗法的东阳王氏支派有:
南里王氏、鹤岩王氏、后里王氏、千祥东王王氏、上卢杨溪王氏、十里头(盘溪)王氏、候庄王氏。(6)
还有令王氏后人感到庆幸的是,在现在东阳老城区南街紧邻,确实有一条不足二百米,现在看来并不起眼的小街道,就叫棋盘街。它往北尽头,就是棋盘头。历千年不更名,历千年现旧貌。真是人间奇迹!
是王氏厚德所载?抑或是造物主天成作合?或许二者得而兼之吧。
与“吴宁台”、 “北镇楼”一样,“棋盘头”、“ 棋盘街”被完整地保存了下来。也足可见证东阳人文底蕴之深且厚了。
冯宿一序,锤定了王氏迁居东阳的理论依据;冯宿一序,钩沉了东阳王氏二佰多年的坎坷历史;冯宿一序,戳穿了南里王氏“自处州紫坑来”的谎言谬语。
由于历代修谱都处于封闭的环境。没有严格的审阅和校对。错字、漏字在所难免。在《元和谱序》中,也同样如此。所以,笔者对明显错、漏的字,在括号里作了纠正。
例如:文中“……琅琊盛甲六朝,则发源祥、览;谢(王)氏族冠江左,则推美宏、徽。……”
无论是史书,还是文集,诗词,“王谢”二氏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二晋、南北朝)里,作为特定的符号,相提并论,密不可分。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早已成为千古佳话。 
但是,在王氏谱中,抑王扬谢,独提“谢氏”“族冠江左”,简直不可思议。
所以,笔者认为“…王氏族冠江左”才是冯宿原意。
“…则发源祥、览”,祥、览二人,对王氏子孙来说,应是常识,无须赘言。但“推美宏、徽”,(误为微)宏、徽二人是谁呢?其实“宏”就是王导。王导字“茂弘”,“宏”通“弘”(7)。而“徽” 呢?是王羲之的第五子王徽之。与“宏”一样,“徽”是简称。在王氏族中,徽之同样是一颗耀眼的星星。曾官拜廷尉,黄门侍郎。王熊之名义上是献之的后代,实际上是徽之的血统。
所以,冯宿“推美宏、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史称冯宿“治学严谨”在此可见一斑。后文青田的“田”,是明显的漏字。既然恭令青田,举家迁于任处之青(田)。就毋庸或疑了。   
当否,请专家批评指正。                 

(1)、(2)(唐)?林宝《元和姓纂》卷一《一东?冯》条。
(3)(唐)?林宝《元和姓纂》共十卷。太常博士林宝“首膺相府(赵国公)之命”所纂,知制诰王涯作序,成书于元和七年。正好是冯宿作《元和谱序》,批评“今世士大夫家颇不重谱”以后的一年。这也许是历史的巧合吧。
(4)“资德大夫吏部尚书”为开成元年,冯宿卒后追赠。
(5)本文引用的是“后里王氏”民国壬戊版本的《元和谱序》。石马、后里谱序均源于南里。时间应是南宋淳祐元年(1241),与南里最后一次共谱时。熊之十五世孙袭,行万七。生三子依、台、亮。长子依,行信四。依五世孙垍,行常四十一;墀,行常四十六,分别开创石马、王村(即“鹤岩”王氏)。他们迁出南里是在宋理宗朝。迁出后,前期与南里共谱。幼子亮,行信六。于北宋神宗元丰间迁石塘。亮三世孙思徵,行衍四十四。于南宋孝宗淳熙间再迁厚(后)里。前期也与南里共谱。(南京王中属“鹤岩”王氏,笔者属“厚里”王氏,均为王熊之四十四代孙,行彝。)
从南里二种版本(光绪甲辰本,民国戊子本)的谱序中,发现包括本序在内的好几篇谱序都有过改动。另外,“妇老子侄居青田紫坑……仍卜居王村南里”句,更象现代语言。这样直白的表达与冯宿通篇精彩的文辞明显不协调。所以笔者认为,石马、后里谱序才是原文。
(6)东阳十里头王氏,也称盘溪王氏。系王熊之十三世孙,讳褐,行百一。五代时迁十里头开创。因谱牒散失,无从稽考。排行字目到“信义衍纲常”止,另续实属无奈。候庄王氏系熊之二十九世孙。明洪武间,讳贵,行寿二公入赘于候庄后起谱。也因无从稽考,排行字目到“庆贵明延俊”止。只得另续。
(7)明?万历许宏纲撰《王氏续修家谱序》。见新昌《菜子湾王氏宗谱》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