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全国孝亲敬老之星王顺才

2013-01-23 23:58:22来源:记者 谭发馨 通讯员 郑来品

打印 字号: T|T

  万寨乡福利院,生活着91位老人、残疾人和孤儿。5月10日,记者走进万寨乡福利院,听院民们讲述院长王顺才“那些事儿”:王顺才按照“争取党政重视、实行自治互助、营造田园风光、提升人文关怀、发展循环经济、长效持续发展”的模式发展办院,让院民充分沐浴在幸福的阳光下生活。

“三把火”,一心谋发展

  2004年7月,王顺才42岁。从事农村工作的他,主动申请到福利院工作。这之前,福利院集中供养人员只有12人,才占五保户总数的10%。这年正值落实“福星工程”,按照上级要求,2004年底集中供养率要达到80%以上。“无论有多少困难,符合条件的供养对象,都要让他们到福利院来!”王顺才暗下决心。不过,一下子要增加这么多人,实际困难就摆在那里:吃、喝、拉、撒、住、穿,都是问题,当时的福利院只有几间破烂的瓦房和脏乱臭的院坝,其运转只能靠上级拨款勉强维持。

  王顺才左思右想,想出的第一个办法就是自已动手。于是,他带领8个勉强有劳动能力的院民,苦战3个月,开垦荒地40余亩,开垦茶园20亩。荒地和茶园开垦出来了,蔬菜种下了,他又贴钱买了3头猪崽。不过,过度的劳累,让王顺才累倒了,在医院躺了一个星期后身体才复原。

  为使自己尽快变成管理福利院的行家里手,王顺才自费3000余元,先后到30余所福利院拜师学艺,把外地的经验与本院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因地制宜地制定了一个五年发展规划。

  2004年10月,福利院院民由原来的15人增至91人。当时,除了住宿条件由上级部门保障外,其它生活必需品均由福利院里自行解决。首先,吃饭、洗衣的设施都不够用,王顺才只好将自家的两张方桌和40把木椅搬到了福利院,又将自家的洗衣机、缝纫机搬到到福利院。

  福利院的院民,大多数都是老弱病残,身体多病。解决院民看病治病的问题,也是一件大事。如何方便院民就医?王顺才“异想天开”地设想在福利院开办诊所。但是,开办诊所,行政审批手续相当严格,于是他先后50多次到乡、县、州找相关部门寻求支持,终于获准办一个慈善门诊。批准文号有了,资金又成了一个难,王顺才又用自家房屋作抵押,在万寨乡农村信用合作社贷款1万元,于2005年6月建起慈善门诊。慈善门诊开业的那一天,许多院民都哭了,他们说:这下有个头痛脑热,就医就方便多了!

忠孝不两全

  2006年7月,王顺才年近8旬的父亲王心阳患病在万寨乡卫生院住院40天,因工作忙只去看望过2次,没护理老人一天。与王心阳老人一起住院的病友开玩笑说:“您养了个‘一个不孝之子’。”王老笑着答道:“把工作搞好比护理我还好,自古忠孝不能两全。”

  福利院的院民,大多是病残人员,护理难度大。王顺才既是院长,又是护理员。院民陈远汉3岁时被火烧坏四肢和眼睛,王顺才给他喂饭、洗澡、理发、清理大小便,尽管陈远汉已卧床4年了,却从来没生过褥疮。陈远汉对其他院民说道:“我们比他父亲还要享福些!”

  王顺才在福利院工作的近7年时间里,急为福利院所急,想为福利院所想,7个春节都是与院民在一起,更没有节假日。

  为彻底改变院民的居住条件,万寨乡福利院在各级政府和部门的支持下,先后投资30多万元,新建住房1000多平方米,新建了卫生间、洗浴室、餐厅。去年10月,他又筹资为福利院安装了4台太阳能热水器,解决了院民洗浴用热水难题。

  为了让院民中的老院民老有所乐,王顺才自费购置了一套锣鼓乐器,组建了一支锣鼓队。每逢节假日,王顺才就组织院民开展文体活动,让院民们生活的更快乐。同时,福利院购置了扩音设备,每天转播新闻和文艺节目,丰富院民生活。

春风化雨润无声

  万寨乡大明山七组的的张庭家是位聋哑老人,符合集中供养条件,但自己不愿意到福利院去。因为他听说,福利院的生活不自由。

  王顺才得知这个情况后,先后五次去张庭家,接他进福利院。但倔犟的张庭家五次都拒绝了王顺才的邀请。

  2009年,张庭家老人突然到万寨乡政府,托他们向王顺才说情,要求入院颐养天年。这位曾经五次拒绝王顺才将其接入乡福利院的老人,为什么改变了主意?答案就是张庭家老人看到了福利院五年来的变化,让他心悦诚服。

  王顺才得知张庭家老人的想法后,亲自赶往老人家中,将老人接进福利院,并对他说:“只要您愿意来,没任何问题,只要您一进福利院,我一定将您照顾好。”

  张庭家老人的转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万寨乡福利院人性化、细心化、个性化管理的成功。正因王顺才把院民当成了亲人,在平凡的岗位上用真情为院民服务,院民也就把当成了亲人:如果他外出学习或出差。院民们几乎都会在办公室去看看他回来没有,或者问问福利院其他的负责人,打听他什么时候回家——院民说,王院长早已把福利院当成了自己的家。当他一回到福利院,院民们就会围上来,与他打招呼,拉家常。

  有一种风,轻轻地吹,化作了绵绵细雨;有一种雨,悄悄地下,滋润着大地……七年来,王顺才的爱,如同春风,滋润着每一个院民:赡养孤寡老人超过自己的亲身父母,养育孤儿胜似膝下的子女。他的辛勤耕耘、默默奉献,得到了院民的拥戴和各级党委政府的鼓励与支持,也得到了社会和各级领导的肯定,他先后被评为“宣恩县孝老爱亲模范”、“恩施州优秀共产党员”、“周国知式民政干部”和“湖北省优秀农村福利院长”。2011年1月,被授予“全国孝亲敬老之星”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