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牍书疏,千里面目——尺牍与尺牍书法
什么是尺牍
在纸张流行之前,文字的书写材料除了金石缯帛之外,最便利因而最流行的是竹简和木牍。竹简一枚一行,然后用线串联,编成典册,《尚书·多士篇》说:“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典册的篇幅比较长,如果要写简短的内容,不仅麻烦,而且阅读效果和视觉效果都不好,因此就用牍。
牍比简宽,宽度视内容而定,王充《论衡·效力篇》说:“书五行之牍。”班固《汉书·循吏传》说光武帝为了示民以俭,“以其手迹赐方国,皆一札十行,细书成文”。牍的行数越多,形制越宽,接近方形,因此又称作方或方版,孔颖达疏《春秋序》云:“牍乃方版,版广于简,可以并容数行。”贾公彦疏《仪礼·聘礼》云:“方若今之祝版,不假连编之策,一板书尽,故言方版也。”牍是单片的,它的宽度不等,但是高度大致相同,23厘米左右,为秦汉时代的一尺,因此又称为尺牍。
魏晋书家最爱尺牍
作为书信内容的尺牍,从汉到晋,开始以木质为主,少量用缯帛,后来逐渐被纸张所取代。东晋时,桓玄令曰:“古无纸,故用简,非主于敬也。今诸用简者,皆以黄纸代之。”这可以看作是废止竹简木牍的标志。晋以后的书信虽然用纸,但是实质内容没有改变,所以仍然沿袭旧名,称作尺牍。
尺牍字数不多,写在一个版面上,形式完整,与只能写一行字的简相比,可以将上下左右字作为一个整体来处理,提高了书法艺术的表现性。而且,尺牍的文字内容“率皆吊哀、候病,叙睽离,通讯问,施于家人朋友之间”,寥寥数句,或通情愫,或叙事实,片言只语,真情罄露。尺牍的书法字体都是行草书,“随便适宜,亦有弛张”,也最能抒情写意。正因为如此,钱锺书先生在《管锥编》中说:“故诸帖十九为草书,乃字体中之简笔速写,而其词句省缩减削,又正文体中之简笔速写耳。”文体与字体相契,使尺牍书法的创作容易心手双畅,出性情出效果。张怀瓘《书断》说:“史游制草,始务急就,婉若回鸾,撄如舞袖,迟回缣简,势欲飞透,敷华垂实,尺牍尤奇。”一般书法家在兼擅多种幅式时,最拿手的往往是尺牍。因此尺牍也成为汉魏六朝时期书法家最喜爱的作品形式。
王献之为自己叫好
魏晋南北朝,战乱频仍,但是利用尺牍进行书法创作、欣赏和研究却蔚然成风。王僧虔《论书》云:“辱告并五纸,举体精隽灵奥,执玩反复,不能释手……”陶弘景《与梁武帝论书启》云:“前奉神笺三纸,今并为五,非但字字注目,乃画画抽心,日觉劲媚,转不可说。”虞和《论书表》记庾翼《与王羲之》云:“吾昔有伯英章草十纸,过江亡矣,常痛妙迹永绝,忽见足下答家兄书,焕若神明,顿还旧观。”《全晋文》卷二十二载王羲之尺牍云:“顷得书,意转深,点画之间皆有意,自有言所不尽。得其妙迹者,事事皆然。”
古籍中类似记载不胜枚举,其中最典型的例子要数王献之。《论书表》云:“子敬笺与简文十许纸,题最后云:‘此书最合,愿存之。’”王献之写尺牍很投入,极认真,特别强调书法的表现,写到满意的时候,会情不自禁地为自己叫好,并且希望收信人能好好收藏。孙过庭《书谱》云:“谢安素善尺牍,而轻子敬之书。子敬尝作佳书与之,谓必存录,安辄题后答之,甚以为恨。”王献之因为谢安不喜欢他的书法,就专门写了一封“佳书”去逞能,以为谢安一定会欣赏并且收藏的,没想到谢安竟随随便便地“题后答之”,在信的空白处,就信的内容回答几句就退回来了,让王献之很郁闷。这也说明,当时书法家很重视书法批评,也非常希望自己的作品能被大家所接受。《诗经》说:“嘤其鸣矣,求其友声。”这种鸣求需要一定的交流方式,它在今天是办展览会和出作品集,在汉魏六朝,就是鱼雁往来的尺牍。
尺牍也是当时文人学士的“名片”。《后汉书·窦融传》注引马融云:“孟陵奴来,赐书,见手迹,欢喜何量,见于面也。”蔡邕《正交论》云:“唯是书疏,可以当面。”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教育其子弟说:“真草书迹,微须留意,江南谚云:‘尺牍书疏,千里面目也。’”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
最新排行
- · 中国古代军队里的官职
- · 清明节的来历和传说
- · 感恩母亲节祝普天下王氏母亲节日快乐!
- · “王”字的造字本义考
- · 年岁别称与寿称
- · 列祖列宗生平简介
- · 明朝皇帝列表
- · 科举名词解释-科考功名及生员名词
- · 中国古今地名对照表
- · 钱文忠解读“百家姓”:王姓多半有贵族血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