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老祖宗留下的财富,怎能说卖就卖?

2013-01-23 22:52:53来源:原创

打印 字号: T|T

    图为古建筑门面。 许健楠 摄

    2012-07-09 00:23:21 金华日报记者 许健楠 通讯员 李焱

    近些年,古建筑“搬家”让很多有识之士深感痛心:前几年,苏绣创始人沈寿的故居“绣园”、唐寅的故居“桃坞别院”等在整修后被高价出售或出租;151座“苏州古宅欲上市”;去年,有一栋徽派建筑整体搬迁到了瑞典;此前,皖南休宁县黄村的古民居“荫馀堂”漂洋过海运至美国,于2003年搬迁至美国埃塞克斯博物馆内。

    古建筑作为中国古代的文化基因,在文物保护方面有特殊意义,如果只有孤零零的一些文物,没有大量古建筑留存,这种保护方法实在值得商榷。

    力保古建筑不流落他乡

    金东区澧浦镇蒲塘村,有一座徽派建筑于乾隆八年(1743年)落成,距今已经有269年的历史。

    前些天,一个消息传到村干部的耳朵里:“这栋古建筑将被它的主人拆卖。”

    “这怎么可以?古建筑一直是村里的宝贝,是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怎么能说卖就卖?”村主任王建密与其他村委会成员商量后决定,无论如何要把这栋古建筑保下来。

    7月6日一大早,金东区政府澧浦镇相关负责人、金东区文物监察大队就赶到蒲塘村,为保全这栋古建筑作一番努力。区、镇、村三级部门对此事相当重视,上门做卖主、文物贩子的思想工作,力图让他们放弃这笔交易。目前,相关事宜仍在协商之中。

    蒲塘村“两委”为此专门召开了紧急会议,他们的态度很坚决:这栋清代建筑一定要保住。在蒲塘村协调工作的镇文化站站长黄艳笑告诉记者:“这栋老宅虽然产权是私人的,也不是文物保护点,但蒲塘村早已申报了省级历史文化古村落,澧浦镇主要负责人非常重视,已向省一级提出申请。古村落的古建筑,是不能被破坏的。”也就是说,无论这栋古建筑是不是在私人手里,都不能随意买卖。

    根据澧浦镇的规划,蒲塘村的古建筑群将成为该镇一个古色古香的旅游景点。

    这栋古建筑有4个业主,这是如何形成的?村支书王秀辉、村主任王建密对记者说,由于历史原因,这栋建筑被分成了4份,产权给了4户人家,策划这桩买卖的是其中的两户,在他们手里握着的,是这栋古建筑的中间部分,门面和正厅。

    蒲塘村历史悠久,村子已经有900多年的历史,曾富甲一方,其王氏居民是五代及宋初大将王彦超的后裔,王彦超亲历过著名历史事件“杯酒释兵权”,后率子孙迁居到义乌凤林,因避水患,搬到金华栗山(蒲塘)。

    蒲塘村满地都是宝贝,文物贩子垂涎已久。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在这个村总共发现5处不可移动文物,传统建筑有一祠(王氏宗祠)、一阁(文昌阁)、十堂楼,还有许多200年以上的清代古民居,约有2万多平方米。

    在王建密的印象中,与文物贩子作斗争,始终是村干部的一桩要事。两年前,一伙文物贩子进村来拆一栋古建筑,也是要卖到外地,拆迁的家伙都备齐了,脚手架也搭起来了。王建密跟别的村干部一道赶过去制止,古建筑终于没被拆走,保留了下来。

    它曾是“王宗元故居”

    “这栋楼有七八十间屋子,面积有上千平方米,前后共有5列厅堂,是我祖上传下来的。”蒲塘村村民王敏说。他是这栋房子的4个业主之一,他继承了这栋老宅的左厢房,有数百平方米。在他手里的这一部分,是整个宅子保存最完整的部分。“由于住着人,我们经常会对房子进行小修小补。”

    文物贩子曾三番五次找王敏,目的只有一个:买房。都被他断然拒绝,在他看来,“崽卖爷田心不疼”的事,绝不会在他身上发生。

    但有一件事让他忧心忡忡:古建筑是一个整体,万一门面和正中的两根柱子被拆走,可能会影响到整栋建筑的安全。

    王敏的小爷爷是金华一中著名老校长王宗元,金华教育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在上世纪60年代初,王宗元曾担任金华一中校长,并引领师生夺取浙江高考“三连冠”,名噪一时。

    这栋楼是“王宗元故居”,王宗元小时候就曾在这栋老宅里住过。2011年,他的学生、伊犁教育学院政史系历史教研室主任王欣登出版了一本书,名为《王宗元传》,书里面就记载了不少童年时代的王宗元在老宅里生活的点点滴滴。

    这栋古宅,给人感觉十分气派,站在它面前,给人一种历史的沧桑感。它的门面至今保存完好,门楣上雕刻的朱雀、草龙仍栩栩如生,门上写着4个大字:世德作求。金东区文物监察大队工作人员说,这是蒲塘村最好的砖雕门面,典型的“乾隆工”,门前有“旗杆石”,这是大户人家的宅子,他原先的主人起码是举人级别的。

    就连知名建筑专家洪铁城也对这种徽派建筑赞不绝口:“蒲塘村现存的建筑,基本上体现了婺州民居和徽州民居相结合的特点,譬如采用徽州民居小天井,是节约用地的一种巧妙办法,村里的几个门面建造得相当考究,砖雕、石雕工艺水平相当高。”

    当务之急是修缮

    古建筑的最大天敌,还不是文物贩子,而是漫漫岁月的侵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风吹雨打,已经让这栋屹立了200多年的古建筑破败不堪,屋顶的瓦片残缺不全,房梁上裸露着一道道“伤痕”。

    作为业主之一的王品宝说,有的业主存有“倒掉还不如卖掉”的想法。这座古建筑的中间部分破坏较为严重,如果不及时加以修缮,倒掉只是时间问题。

    而像这样年久失修的老宅,在蒲塘村何止这一处。

    想要修旧如旧,则需要大量资金。2005年,省级文保单位“王氏宗祠”的修缮,蒲塘村里1500多人筹集了40多万元,花了3年时间,才将其修缮完毕。而其他破败的古建筑未来何去何从?村民们一筹莫展。

    保下来,如果修不了,任其倒掉将是一件痛心遗憾的事情。要保全祖宗的“传家宝”,仍任重道远,不让被拆迁,只是第一步,修缮仍是当务之急,在向上级申请维修资金尚未到位的情况下,村民保护古建筑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