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岭秀才杯”5月国岭专辑| 王氏宗祠印象 | 王叶婕

杭州设计图纸
王氏祠堂的建设与国岭村贡生王之挥有关。清雍正元年(1723),王之挥和同村庠生王书名为首,决定建造王氏宗祠。为盖好祠堂,王之挥亲自前往杭州。当年交通不便,他从国岭先到平阳桥墩门(今苍南境内),然后从温州一路风尘仆仆抵达杭州。利用他在杭州的人脉,王之挥拜访了当年的同事沈允升,商讨宗祠一事。沈允升又通过多层关系,请专人特意为王氏宗祠设计图纸。其间经过怎样精心的修改,王之挥当年经历过怎样的艰难与挫折,时过境迁,已无从考察。
经过四年的精心筹备,清雍正五年(1727),当王之挥与族人们为延续祖制,排除万难,决定新建祠堂门楼时,他拿出的设计图,无论是选址、建筑风格,还是内部空间的设计,都充分考虑了村庄的特殊性,尽最大可能保持了传统风貌与地域特色,让人印象深刻。
在建造国岭王氏宗祠时,王之挥已经59岁,但他事事亲历亲为,从请来工匠开挖地基到铺设台基,王之挥一直跟进王氏宗祠的建设进度,到了呕心沥血的地步。造型精美的祠堂建成后,王之挥更是饱含深情,为祠堂撰写《国岭王氏宗祠记》,文章一开始即引用《礼记》”君子将营宫室,宗庙为先” 的中心思想,意思是君子要盖房子,就要先盖祭祀先祖的庙堂,这是后裔认祖归宗的依据。祖宗是后代子孙的源头,我们要经常悼念逝去的先祖。
奇特的建造工艺
当年建造祠堂所需的木料、石料均由族人协力筹备。选材上,工匠们遵循 “就地取材” 的原则,杉木、青石、黛瓦等地方材料在工匠们的巧手下焕发生机。主梁选用百年树木,由村里选出二十余名壮汉从深山运回;墙体采用当地土砖,由族中妇女和孩童负责搬运。石匠们精心雕琢柱础、台阶,木匠则按照传统榫卯工艺加工梁柱,确保建筑稳固耐用。奠基当日,全族老少齐聚,族长焚香祭告天地,祈求工程顺利。
王氏宗祠的建造最奇特之处在于门楼,全凭榫卯相扣。整个门楼格局大气,由楼顶、楼身、基座三部分组成,中间大门供重要仪式时开启,两侧小门则为日常进出之用。门楼面阔三间(此处需核对三间面宽数据与通面宽逻辑关系),木结构的楼身拔地而起,不用一钉一铁,全凭榫卯相扣。那些凸出的榫头与凹进的卯眼,多年来一直紧密无缝,设计结构严密,造型奇巧,这样的布局,蕴含着泰顺人特有的生活智慧。
1992 年,王氏祠堂进行过第一次重大修缮,其间,由于屋顶偶有瓦片损落,部分建筑构件破损,中间又有过几次小的修缮。2018 年1月,历经近三百年的岁月洗礼,王氏祠堂以其独特的建筑艺术与深厚的文化底蕴,最终获得官方认可,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20 年8月,王氏宗祠进行了第二次重大修缮,遵循 “修旧如旧” 原则,确保传统工艺得以保留。
国岭祠堂至今已有300年,但祠堂的门楼却神奇般一直未重修过。历史上的两次重大修缮,木匠师傅们对祠堂的门楼研究许久,均发现此门楼设计结构严密,当年工匠建设技艺高超,构造无一处接头,也没有一枚钉子,木工师傅们都难以参透,更不敢擅自拆修。而门楼就这样,一直守着祠堂,以谦逊而坚韧的姿态,见证了家族的兴衰起伏,承载着族人的集体记忆。
绝妙的精致构建
站在宗祠门楼前,能清晰地看到门楼的双落翼式屋面,远远看去犹如大鸟展翅,正如《诗经・斯干》中所说的 “如鸟斯革,如翚斯飞”。屋面上覆盖着青灰瓦片,瓦当排列整齐,如同时间的刻度,记录着祠堂门楼经历的风雨晴晦。屋脊两端微微上翘,形成优雅的弧线,仿佛在向天空致以古老的敬礼。檐下的斗拱层层出挑,既承重又具装饰性,在阳光斜照时,斗拱在门楼前投下错落的光影,如同一幅随时间流动的水墨画,美轮美奂。
门楼大门上的兽形门环虽主要起辅助开关大门、加固门板以及美化装饰作用,但其实更寄托着人们驱逐妖魔和镇宅的希望。门楣上悬挂的匾额写有 “王氏宗祠” 四个大字,为国岭本村人王有畅先生所题写,字迹苍劲,记载着王氏家族的荣光。门扇上的木雕图案因岁月久远,已经模糊不清,但细细观看,仍能看出浙南木雕艺术的独特韵味。
门楼的屋脊两侧,盘踞着一对奇异的水族,东西两侧最上面的是龙首鱼身的鳌鱼,也叫鸱吻,传说它是龙的九子之一,因喜爱吞食烟火,所以常常被人们安放在屋脊上面。下面则是蓄势待发的鲤鱼,寓意着飞跃龙门,在科举上取得佳绩。这两尊脊饰是工匠们采用捆草法细心堆塑而成,鳌鱼身长二尺八寸,每片鳞片经过精心打磨后,身上覆盖着细密的鳞甲,龙首部分尤为精妙,须发飘逸,下颌的龙须向外翻卷,形成自然的排水沟槽。
鲤鱼则采用 “跃鱼” 造型,鱼尾高高翘起,与檐角的起翘形成完美呼应,整体线条流畅而富有动感。同时若细看,那鳌鱼的龙嘴微微张开,形成天然的排水口,每当落雨时节,雨滴便顺着这些檐角形成雨帘往下落。这种将实用功能与艺术造型完美结合的手法,不仅匠心独运,更寄托着驱邪纳吉的深意。
族人的精神家园
乾隆十二年(1749)11月15日,门楼还迎来一位特别的人物——知县杨人杰,他途经国岭村,夜宿王氏宗祠。村中秀才当晚齐集于此,王之挥的长子王清,也携儿子王佐赴会;一时国岭的文脉汇聚。从清民时期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王氏祠堂均作为学校校舍,为国岭及邻村培养了大量人才。
如今的王氏祠堂门楼,每逢重要节日,楼前香烟缭绕,族人聚集,讲述祖先的故事,传承家族的训诫。年轻一辈从这里走进,了解自己的根脉;老一辈在这里寄托对后人的期望。门楼脊饰的色彩虽已渐渐褪去,但其建筑智慧与文化内涵却愈发清晰,它已经成为国岭地标性的建筑,用古老的建筑语言诉说着血脉的延续,既是王氏族人寻根问祖的精神家园,更是当地文化的一张名片。
世界王氏网版权及免责声明:1、凡世界王氏网所有作品、图片,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世界王氏网)” 的作品、图片,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谢谢! 本网总机:0593-7639088,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QQ邮箱:1173471839 网易信箱:fjfdws@126.com 
相关文章

最新推荐

热烈祝贺浙江乐清左原
贺信乐清梅溪书院暨左原王氏大宗祠管委会: 时维乙巳,序属初 [详细内容]
- · 热烈祝贺浙江乐清左原王氏大宗祠与梅溪书院
- · “国岭秀才杯”5月国岭专辑| 王氏宗祠印
- · 世界王氏网总编采访福建长汀子乔文化园
- · 福建省龙岩市王氏委员会举行第二届履新庆典
- · 琅琊王氏(一):天下第一望族,坐标山东
- · 琅琊王氏(二):起源和始祖,西汉
- · 诗联里的闻喜——风采篇:题王茂山老师三十
- · 第0149期 20250511东隅王氏十世祖廷干公墓
- · 读朱熹王氏谱序
- · 王旦与王素所述三槐王氏不同源流世系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