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任邓公的秘书,官至副国级,64岁被授予上将军衔,活到了89岁
邓公是一位卓越的领导人,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成为了“总设计师”,他对国家的贡献是巨大的,他为党和国家奋斗一生的实事求是品性也影响着身边的人。有一位将军曾任邓公的秘书,在邓公的培养和督促下成长为一名杰出的政治工作领导者,他60岁官至副国级,64岁晋升上将,他就是做了邓公39年秘书的王瑞林将军。

1992年,已经辞职务的邓公仍然心系国家经济建设,在这一年他决定到深圳去看看。所有人都知道,邓公南巡这一行给后来的中国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改革开放打开了新的篇章。此时邓公年事已高,为了他出行安全配备了随行人员,邓公这时提出了一名字,让王瑞林与其一道南行。
此时王瑞林担任军纪委书记,可他仍然习惯称邓公“老首长”,在南巡时他一边负责保证邓公的安全,一边审核有关南巡的稿件。每一篇他都是熬夜审核之后才可以发布,经常工作到凌晨,这时的他已经不再年轻,但是跟随邓公三十多年的时间,他早已养成了习惯。这些都是他过去的日常工作,回想他刚做邓公秘书时他才22岁,如今却已经年过六旬。

王瑞林1930年生人,那时正是日军侵华的年代,看到同村的百姓饱受日军的荼毒,才七八岁的他就闹着要参加革命,那时候他的思想虽然还未成熟,但从他坚毅的眼神中可以看到他对侵略者的憎恨。当时部队看王瑞林岁数太小,让他参加了儿童团,在儿童团中他为组织传递情报,几次与日军周旋时,日军看他岁数小没有放在眼里,而一条条重要情报就这样被送了出去。
1947年,17岁的王瑞林加入了共产党,此时他已经积累了近十年的与敌人斗争经验,他在工作时踏实肯干,闲暇之余就在不停地学习,提高自己的各方面素养。正是因为他这样努力学习、积累经验,才让他在极端环境下也能作出准确的信息判断,解放战争时他跟随部队由山东转战到东北,他出色的工作能力得到了上级的赏识,新中国成立时他就已经是政务院机要处主任。

1952年时,王瑞林因踏实肯干、头脑聪明,并且有较高的写作能力,他被调到邓公身边担任秘书,这一做就是39年。很多人认为秘书是个较为轻闲的工作,但作为邓公的秘书就没那么简单了,他不但要上指下派及时准确地传达文件,而且还要负责写稿、审稿,为了保证每项任务都能顺利完成,他还要起到一定的督导作用。另外,王瑞林还要关注邓公的健康状况,适当的时候提醒邓公注意身体。
邓公之所以这样信任王瑞林,一是合作时间长了,彼此已经非常熟悉工作流程,互相的脾气秉性也都了解,在这样默契的合作下,工作是事半功倍;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邓公已经把王瑞林当作家庭成员的一部分,已经产生了深厚的情感。而王瑞林则在邓公的培养和督促下,学到了邓公高瞻远瞩的智慧,还有荣辱不惊的心态。

特殊年代时,邓公遭到打压而被下放到江西一个工厂工作,王瑞林也被安置在农厂改造干农活。王瑞林不怕吃苦,他本身就是农家孩子出身,但他的心里非常焦虑,他担心的是邓公的安全,两人很长时间没有见面,直到邓公恢复工作,王瑞林才再次见到邓公,而且是邓公第一时间就想要见到的人。当王瑞林见到邓公时,忍不住红了眼眶,邓公已经白发苍苍,王瑞林也成了中年男人,但就是这位经历过战火的汉子,在看到邓公时还是哽咽得说不出话来,这就是他们之间亦师亦友亦亲人的情谊。
王瑞林1990年时被任命军纪委书记,这一年他正好60岁,工作繁忙之余仍然时不时探望邓公,老首长对他的教导时刻铭记于心,因此,1992年邓公南巡时还不忘记带上王瑞林这个“秘书”,他已经成为了习惯,这也是一种依赖。1993年王瑞林被授予上将军衔,直到2001年他才退休,在北京安度晚年,于2018年病逝,享年89岁。

王瑞林这个在炮火中成长起来的共产主义战士,在战争时期锻炼出来坚毅的性格,后来又在邓公的培养下,更加坚定忠于党的信仰,他从未抱怨过辛苦,在特殊年代时他都咬牙挺了过来,他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值得学习,他以身作则的高尚品质更值得世人敬重。
世界王氏网版权及免责声明:1、凡世界王氏网所有作品、图片,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世界王氏网)” 的作品、图片,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请 
相关文章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