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用十幅画,解读我们的传统文化

2022-10-19 19:49:21来源:国家人文历史

打印 字号: T|T
       我们的文明,由无数人的思想汇聚、由无数人的努力塑造、由无数个日夜叠加,终成今天我们所见的样貌——  一个富饶而美丽的中国。
  
        她是广大——可以丈量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宽广,也是深厚——可以穿越五千年漫长的光阴。从这广大土地、漫长光阴中诞生的无数艺术,见证了她的历史,也塑造了她的历史。
 
        今天,请诸君通过十幅见证了历史的不朽画作中,寻找这些记忆与结晶,看一看是什么塑造了我们今天的文明。
 
魏晋,中国历史最风雅的时代,诗章纵横,名士辈出,留下无数璀璨文赋,而曹植所作的《洛神赋》,更是其中灿若晨星的名篇。
 
这篇讲述旅人在洛水之滨与女神相遇、却因人神殊途最终别离的长诗,既源于中华民族伟大的诗歌传统,又包含中国本土神话的浪漫色彩。它被魏晋另一位传奇——画家顾恺之(348-406)描绘,化身《洛神赋图》。
 
从此,由诗歌到画卷,《洛神赋》被永久镌刻在中国人的记忆之中,升华为不朽的文化符号。
 
(点击图片查看高清大图)
顾恺之(传)《洛神赋图》。来源/北京故宫博物院
 
一千四百年前,唐太宗时期,吐蕃王松赞干布仰慕繁荣大唐,派遣使者来到长安,希望聘娶文成公主,以示两族永结同心。
 
太宗接见使者的场面,被擅长绘画的宰相阎立本(601-673)记录在画卷之中,留下名画《步辇图》。
 
这幅来自唐代的画卷,如今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它是汉藏两族亲密友谊的古老见证,也彰显我们以和为贵、睦邻友好的文化传统。
 
阎立本(传)《步辇图》。来源/北京故宫博物院
 
发源于长江、黄河流域的中华民族,以农耕为传统,养成乐于合作、勤劳质朴的天性。而用于耕种的牛,作为重要的牲畜,在中国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
 
温厚善良、吃苦耐劳,这是对牛的赞扬,同时也映射人的品行,为此,唐代有一位以绘画闻名的宰相韩滉(723-787)画下《五牛图》。
 
作为当之无愧的国宝,《五牛图》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纸本绘画,也是传世仅有的几件唐画真迹之一。20世纪中叶,被八国联军劫走的《五牛图》现身香港,周恩来总理指示:“不惜一切代价购回”,最终回归祖国。
 
韩滉《五牛图》。来源/北京故宫博物院
 
 
        在我们每个人身上,都能看到儒家的影子:以孝为先、以仁待人;也能看到佛家的影子:相信因果、心存慈悲;更能看到道家的影子:好让不争、顺其自然。它们形成了我们今天做人处事的观念,也融汇于一幅巨作之中——
 
       北宋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镇院之宝,被誉为“宋画第一神品”。画的构图由隋唐佛教经变画演变而来——将近景与远景缩小,放大中央,营造出一种庄严感;景物的布置源于儒家的“长幼有序”——众山芸芸如弟子,簇拥大山堂堂若尊师;画的意境则来自道家——范宽以宏伟的山水,表现了自然的崇高,反衬出人的渺小,以此展现出中国文化独有的天地观。
 
《溪山行旅图》是一座丰碑,鼎立在宋代艺术的巅峰之上。画中高耸的群山是我们始终向往的崇高,而我们也像山脚下渺小的行旅者那样:虽然路途遥远,却始终相信自己的脚步。
 
范宽《溪山行旅图》。来源/台北故宫博物院
 
线条是中国绘画最初的语言,也是最高的境界。利用线的粗细变化、笔的快慢节奏,中国古人创造出无数生动的杰作,其中最登峰造极的一幅,是宋代李公麟的《五马图》。
 
李公麟的画技学习自“画圣”吴道子,吴道子也是线描的高手。李公麟青出于蓝,在《五马图》中,他的线条不仅能够勾勒骏马的形状,甚至能够画出骏马身躯的体积感与立体感,感到它们的骨骼与肌肉。
 
同时,受到好友苏轼的影响,李公麟的画风简约、儒雅、淡泊,五匹西域名马在他的笔下,神态端庄、气质超逸,将文人审美与线条艺术完美融合、达到极致。
 
李公麟《五马图》。来源/东京国立博物馆
 
 
北宋时期,中国人口一度接近一亿,占当时世界人口的40%;同时与唐代不同,北宋对平民的管理宽松,允许自由流动、集会、贸易,经济前所未有的繁荣。当时的都城汴京也因此成为公元10世纪当之无愧的“世界中心”。
 
为了记录民生富足、城市繁荣的盛景,北宋画师张择端画下我们耳熟能详的名作《清明上河图》,顺着图卷展开的方向,汴京自城外至城内,桥梁繁多、商铺林立,虽然隔着画面,已然能够听见来自一千年前的喧嚣。
 
叫卖声、吆喝声、马蹄声、牛车声、船桨划水声、讨价还价声,还有骆驼的响鼻、街角的犬吠……无数声音中,《清明上河图》还原出那个时代的百姓生活,也昭示着千百年来中国这块土地未曾改变的朴实愿望:安居乐业、民生富足。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来源/北京故宫博物院
 
       青绿,蓝铜矿与孔雀石研磨制成的颜彩,盛产西域,却成为中国色彩的代表。古人运用这两种神奇的颜色,在画卷中再现他们向往的自然天地。对他们而言,人与自然的关系,正是用这两种颜色沟通、交流、彼此合一。
 
  1113年,北宋少年王希孟在徽宗的指导下绘成《千里江山图》,这幅长达十米的画卷,以青绿作为主色,将人的居寓与山水完美融合,建筑似乎成为山川的一部分,真正完成“天人合一”理想在画中的实践。
王希孟《千里江山图》。来源/北京故宫博物院
 
 
       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龙也是中国绘画经久不衰的题材。历代龙画之中,艺术成就最高,最令人的印象深刻的龙画,当属南宋陈容的《九龙图》。
 
        画卷中陈容自首至尾,描绘九条形态各异的龙,或出没风波之上,或隐现云雾之中,或攀伏山岩之下,动作蜿蜒飞动、形貌角爪峥嵘。画家仅仅运用水墨,并不用色彩,便使我们感到龙的行踪不定、出没变幻,更为它们营造出生动的舞台:翻卷的云浪、湍急的山涧、弥漫的烟气。
 
       于是,中国文化至高无上的图腾,在陈容笔下腾云驾雾、翱翔水墨之间,他以龙的非凡气势、神行变化,寓示自己远大的理想与追求,也终使《九龙图》成为南宋绘画的一颗明珠,至今仍熠熠生辉。
陈容《九龙图》。来源/波士顿艺术博物馆
 
中国南方有一条江流,上游名为新安江,下游名为钱塘江,中央山水如画的一段名为富春江。七百年前,元代画家黄公望客居于此,他前后历时七年,描绘富春江的风景,终于画成《富春山居图》。
 
这幅在中国家喻户晓的画卷,只是用淡淡的墨笔、宛如乱麻披散的线条,便令人看见一条美丽而永恒的江流,它经过激流浅滩、穿越高峰低谷,像人生般起伏流转,最终繁华落尽,只剩下如风的诗意、无尽的情愫。
 
正因这画卷如此迷人,它在明代的主人死前意欲将其焚毁,带去另一个世界。所幸有人出手相助,画卷被烧成两段。一段为卷首,较短,现为浙江省博物馆镇馆之宝;另一段较长,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画卷虽分两地,江流永为一脉。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来源/台北故宫博物院与浙江省博物馆
 
在中国文化中,个人的最高追求是“君子”,而君子最重要之处,在于他卓越的品行、高尚的人格。
 
孔子将君子比喻为兰花,周敦颐的《爱莲说》将君子比喻为荷花,在元代高士倪瓒笔下,君子成为六棵树——松、柏、樟、槐、楠、榆,彼此相对、静立岸边,面对寂寞空旷的江面。
 
这幅收藏于上海博物馆的《六君子图》,不仅展现倪瓒营造的超凡意境,也是中国山水画自“展现自然”向“抒发心灵”过渡的分水岭,自此之后,中国山水画与“文人”紧密联系在了一起,“君子”的理想真正融入绘画之中,开启了新的时代。
 
倪瓒《六君子图》。来源/上海博物馆
 
这里的十幅画作,是诗歌的传统,是和睦的民族,是农耕的起源,是天人合一的理念,是将线条作为最高艺术是将富足作为朴实愿望,是一抹青绿色彩,是那股龙的血脉,是诗意的栖踞,是君子的品格,这就是我们的中国。

世界王氏网版权及免责声明:1、凡世界王氏网所有作品、图片,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世界王氏网)” 的作品、图片,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谢谢! 本网总机:0593-7639088,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QQ邮箱:1173471839 网易信箱:fjfdws@126.co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