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亲风采】王丕智宗亲绘画作品鉴赏

王丕智,字慧之,1964年生于山东省青岛市,大专文化,中共党员。自幼酷爱美术、书法、摄影、诗词和文学。其绘画艺术从传统入手,融众家之长,笔墨豪放大气、浑厚苍茫、气韵生动,个人画风独特,在国内外具有很高知名度,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大型书画巡展。
现任青岛市炎黄文化研究会执行会长、青岛市炎黄书画院院长、全国青少年书法、美术活动组织委员会副主席、中国青年美术家协会胶东地区工作委员会主席、华东书画文化艺术中心主任、山东文化艺术研究院烟台分院院长、青岛市书画刻字艺术家协会副主席。
青岛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七届会议代表,青岛市美术家协会、摄影家协会第七届理事,城阳区美术家协会第二届副主席、秘书长,青岛市城阳区摄影家协会第二届协会主席,第三届名誉主席。
现为国家一级美术师,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山东艺术摄影学会会员,中国民俗摄影协会终身会员,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会员,中华志愿者协会会员,《法学名家-警察诗歌》编委,全国中小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中心高级考官,全国助幼爱心形象大使。
2005年,山水画作品被金日成纪念馆收藏。2016、2017年作品被中国邮政总局收藏,多幅国画作品被中国邮政出版邮册。2018年,受加拿大邀请,组织《炎黄中国风》世界行艺术创作交流团赴加拿大举办画展,加拿大联邦议员、国会议员、省市议员分别致贺信并参加剪彩仪式,加拿大国家电视台、《环球华语播放平台》等十余家主流媒体现场采访报道。2018年被中国书画创作基地、世界华侨华人联合总会、中国书画世界行驻北京机构委员会等部门共同授予“德艺双馨”艺术家称号。
美术作品、诗词作品等分别被《中华名流》、《民主》、《华夏诗词》、《中国楹联年鉴》、《中国报道》、《中国县市领导决策》等辞书专刊收录刊登,作品、传略及慈善捐助事迹经常被各级电视台、网站、报刊报道。
陶容古今 自成一格
——赏王丕智山水画艺术 赵彦基
中国传统的水墨山水画,远在五代、北宋时期便已形成了南、北两派。北派以荆浩、范宽、郭熙为代表,崇尚奇峭,画多高远、深远,笔墨苍劲浑厚,多阳刚之气;南派以董源、巨然、倪瓒、王蒙、黄公望、吴镇为代表,画多平远、阔远,笔墨清润,多阴柔之美。几千年来,两派并峙,交相辉映,各执一格,自立门户。纵观中国历代画家,都是先师古人,后师造化,读书壮游,练笔写生,以期创造出自己的艺术风格。

山水画家王丕智先生,自幼酷爱艺术,习画有年,摈弃画坛门户之见,熔南北两派之长,并吸收当代画界前辈山水画创作之精华,将雄浑气势与灵秀风韵交相融和,在他的山水画中,创造出了一种超逸的理想化的审美境界。他的一幅近作《东劳秋色图》中,峰峦坡石回旋转折,起伏逶迤,云树丛林,红叶点点,苍简萧瑟疏密有致。远近有村落,有平坡,有溪涧;草木,树石,形态奇异。这种对深秋大自然的细致体味和传移摹写,给人一种可观、可行、可入、可游的艺术效果。在细读这幅画时,真有深切的“景随人迁,人随景移”之感。读者似乎随时都会流连于某一处的丛林泉石之间,随时都会被某一条“通幽”的小径所吸引,似乎也会情不自禁地生发出一种“如此幽静可以偕葛天氏、无怀氏之民共同隐栖”的向往,将自己的整个身心融入这世外桃源的大自然之中。

这幅画融汇了南北两派既雄浑又清润、既丰赡又纯净的艺术效果。这是与丕智先生的笔墨技巧分不开的。近些年来,他经常徜徉于东崂之间,并对其进行了细致的观察与揣摩。尔后才得以用雄秀简远之笔把他对大自然的理解与感受以“天人合一”之情,淋漓尽致地抒写出来。这幅画用笔干净利落,绝无轻浮之感,用墨亦富于变化而不杂乱。用笔时有尖毫,时有秃峰,时有枯笔皴擦,时有湿润的披麻皴。笔势潇洒而秀润;墨色明丽而凝重。平林一带,施以横卧点子叶;高崖深壑,则采用纵线的披麻皴。这种纵横交错的用笔,形成了一种动人的韵律和节奏感。在万木萧萧红黄斑驳的枝叶对比下,峥嵘起伏的山峦,像碧螺一样的苍翠,像绿玉一样的诱人。画如其人。这一切的笔墨效果,真切地佐证了丕智先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以及他超脱空灵的精神境界。

丕智先生习画,是从临古师今而后写生,再由写生进入创造,是循序渐进的。二十多年来,他先以印刷的画册摹过范宽、郭熙、董源、巨然、王蒙,进而石涛、梅清、髡残、黄公望、倪瓒,孜孜矻矻,萤灯雪案,笔墨形神几可乱真。对当代画坛前辈的精妙之作,他也悉心研读,认真揣摩,苦苦临习,真正做到“师于人,师于物,师于心”。
对古今大师们的私淑,也使丕智先生大彻大悟,他开始萌生了画外功夫的积累。他知道,一个画人,除了技巧上的功力之外,画人本人的阅历、学养、情操、意识等绘画技巧之外的因素,会直接影响作品的情调,也就是画品的高低。从此,他“师造化”的足迹不再拘限于近在咫尺的崂山,他开始伙同画友,携着笔墨到沂蒙、泰山、太行、长白山等名山壮游。在大自然中感受了造化的奇伟瑰丽,得到了山川的蒙养与陶冶,彻悟自我而使心灵升华,触发了对大自然、宇宙和人生的宏观思考。藉此,他也明确了山水画的创作不仅仅是范山模水,而要用心灵去感悟自然,用心灵去表现自然。在对大自然的辨证认识与综合概括能力以及创作中,把主观、客观联系起来;从物象造形到笔墨技巧,从环境安排到主观心态的流露,要渗入作者对它的理解,也即所谓的“物趣”和“理趣”——“物我合一,藉物抒情”。他进而认定了绘画中“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是静穆、悠远、淡泊,是超脱于一切尘嚣之上的清幽高古。

丕智先生深深地懂得,笔墨技法是作品形成的基本要素。他在消化吸取了传统技法的基础上,也同时探索、生发出了自己的创作表现形式,也就是对传统笔墨语言进行整合与重构。为此,他的笔墨开始形成自己的特色——奇峭而不僵硬,内蕴而有张力。变幻、飘渺而迷丽的淡山远云,苍浑、交错而耸峙的山峦丛林,勾皴点染,见笔见墨,更能以多皴法表现山石的质感和肌理,同时参以泼墨、破墨、积墨,致使画面灵动活泼,秀润清幽,峰峦树木有骨有神。
丕智先生也懂得,传统的中国画历来注重韵致,也就是画品。这种境界是画家综合了本人的学识修养、胸襟气质的全部并贯注入作品中的东西,是一个画家应该一辈子苦苦追求的目标。人的境界有多高,作品的境界才有多高。否则,无论你在创作中怎样变换形式、玩弄笔墨,真正的鉴赏者都会从你的作品中“捉”出你的俗气来。

近十数年,丕智先生倾尽全力,从事山水中理想化审美境界的创造。他将熟谙于胸的南北两派与当代多位大师,如黄宾虹、李可染、傅抱石的诸多笔墨手段力求水乳交融地化为一体,熔传统风骨与现代意识于一炉,作为他个性化语言形式的构成要素,嫁接出他浑厚雄强而又清润灵秀的大化之境。因而,他的山水画作品中洋溢着一种清远、静穆而深邃的古韵和物我交融的审美境界。
艺术贵在创新。任何艺术品必须独具面目,区别于前人或他人。这是艺术美的一个重要属性。丕智先生常说:“创新立异,是检验一个画人成败优劣的第一个标准和极终目标。在创新的标准面前,任何既有的东西都将成为障碍;而克服这些障碍,消化这些因素的惟一东西就是画人的‘学识’,这对于创新前的画人是至关重要的。如果一头扎在磨练技巧上,将永远不会有什么成就,缺少学识的美学意识,难以成为成功的先导;缺少学问靠钻营和吹捧起来的所谓画家,绝对经不起历史的考验”。丕智先生的认识是十分有道理的。

严格来讲,丕智先生的艺术出身应属于学院派,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科班”出身。据我所知,早在三十多年前,他就不远三十公里,骑着“大国防”自行车朝出晚归,风雨无阻地到青岛美校进修美术课,而且十分勤奋。他有一首怀旧诗,写他当时的苦况:晚归时,已累极,腿一软,睡倒在马路边。哒哒哒的马蹄声,吓跑了甜甜的梦;醒来时,天将亮,身上落满了皑皑白霜。也由此,他从素描、色彩、水粉、白描、工笔、大小写意,到古今人物、山水、花鸟与诸体书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丕智先生正值盛年,有着个人的事业,且担负着许多美术界、摄影界职务。对他来说,时间和精力是异常宝贵的,但他每天总要在百忙之中挤出一定的时间从事学习和创作。这是需要一种极为顽强的信念和拼搏精神来支撑的。为此,我对他所取得的丰硕成就甚为欣慰,并表示由衷的祝贺。也希望丕智先生从革新的意念和实力出发,迈着坚定的步伐,再接再厉,攀登新的高峰!
赵彦基于獭祭鱼书屋
(作者为烟台大学教授、著名学者、美术评论家诗人、书法家)
一位从困境中走出的艺术家
与画家丕智相识,是在2004年金秋山东省文联组织的知名艺术家赴太行山采风活动中。采风团一行18人,驻扎在世界闻名的太行山丹岩大峡谷绝壁上的郭亮村,我与丕智住隔壁。第一眼见到他时,印象最深的是他那一般人望尘莫及的浓眉大眼睛,以及由此传递出的和蔼谦恭。从他谦恭的微笑中,能明显捕捉到胶东人典型的憨厚朴实。
那次采风,丕智是唯一的双料艺术家,不仅绘画作品在全国知名,而且摄影作品也多次获得大奖。这位双料艺术家在日常创作中,主要以绘画为主,但在采风中却并不与画家为伍,而是和我们这些搞摄影的一起东跑西奔。

虽然并非最年轻,可攀岩趟河、选最佳景点机位他总是跑着前头。特别是摄友们遇到险峻之地,他往往能拉你一把。然而,每当傍晚返回营地时,他却总在最后一个。采风是件非常辛苦的事,大部分艺术家劳累一天晚上都早早休息,但丕智几乎天天创作到深夜,尽可能多地将白天拍摄的美景以绘画形式记录下来。这种孜孜不倦的创作精神令采风团的艺术家们赞叹不已。因而,采风结束后,我们这一波人都成了丕智的挚友。
眨眼十多年过去了,当年30多岁的帅哥如今也已年过半百,然而每每见到丕智,他依然是旺盛的精力、谦恭的笑容。这已成为我对他记忆的代表性符号。然而,多年后我才得知,在丕智那谦恭的笑容背后,却堆积了他童年时代数不尽的沧桑。

在他小的时候,母亲就一直有病,父亲也年迈体弱(王丕智出生时父亲已经47岁了),家中还有两个年幼的妹妹,十三四岁的时候,丕智就成为家中唯一的顶梁柱,其困境可想而知。
苦难往往摧毁的是那些意志薄弱者,而有志者不在年高。丕智从小酷爱绘画艺术,虽然繁重的学业和家务已经让他难以招架,但他还是坚持每天放学后骑车百多里到青岛市内学画,每次学习回来都是凌晨1点多。为了挣点学费,天不亮去自家地里种菜,等傍晚放学骑车到市里将蔬菜卖掉再去学习。一年四季,酷暑隆冬,丕智风雨无阻。他内心深处有个坚定的信念:只要美好的梦想不放弃,苦日子就有熬到头的那一天!

在难以想象的困境中,岁月一天天、一年年折磨和考验着这位未成年人。虽力不从心,但没有丝毫懈怠妥协,无怨无悔地忙家务,拼命地学绘画、搞创作。十五岁那年,丕智的画作《奔马》被一位藏家收藏,得到60元酬金。这是丕智在绘画专业道路上淘到的“第一桶金”,这桶金现在看来并不起眼,但是在当时但足够丕智一家人生活数个月。打那儿之后,丕智绘画更加刻苦,创作激情更加浓重,很快成为青岛城阳远近闻名的“神童画家”。
风风雨雨一晃三十多年过去了。丕智历尽苦难,艰辛跋涉,作品连续获得大奖,被国内外书画爱好者广泛收藏,中国邮政专门为其作品出版发行集邮册,丕智也已经成为全国著名画家。

众所周知,艺术作品是艺术家对生活态度的诠释,更是艺术家自我人生的写照。丕智为人低调、阳光,因此他的画作展现的往往是充满阳光的山林和遥挂山间的瀑布,或是错落镶嵌于林中的小桥流水,画风既远离乡间稚嫩的大红大紫、更非某些精英所推崇的奢华俏丽,而是深含意境又雅俗共赏的朴实畅快与清新淡雅,他所采用的诗书画并用的点睛式创作,更使得作品感染力迸发四射。其人为画,画若其人。丕智一幅幅令人眼前一亮的画作,展现的是他曲曲折折人生道路上充满阳光的山山水水,是蕴含顽强生命力的一草一木,带给人们的不仅是诱人的风光美景,更是崇高理想的执着追求。
丕智虽然不事张扬,但作品影响力日益提高,登门求画者络绎不绝,加班加点到深夜更是家常便饭。

然而,如今令我尤为钦佩的并非是他的这种拼搏精神,而是在这种最佳收获季节,丕智反而越来越多地放弃自己的创作时间,搞了那么多社会公益活动,帮助寒门子弟学习绘画、坚持常年送艺术下乡。对此,丕智的态度很不以为然,他说:我从小经历了那么多苦难,曾得到过那么多人的帮助,现在我有条件了,不想让那些生活在困难家庭中酷爱绘画的孩子们重走我的艰难学画路。
随着年龄的增长,丕智感恩乡亲、回报社会的情结越来越浓。2015年7月丕智被全国敬老爱幼组织委员会授予“全国助幼爱心形象大使”称号,2016年被评为“山东省文化艺术工作先进工作者”;他所创建的青岛市炎黄书画院被评为 “全国青少年艺术人才综合素质测评示范基地”。

最近几年,我更加清楚地发现丕智有三多:一是朋友多,国内外经常来往的朋友一大帮。上自全国文化名流,下至农村寒门学子,在我所能接触到的这些朋友中,相当一部分是慕他画作之名而结交,但更多长期交往的朋友却是对丕智为人品格的认可与赞赏;二是头衔多,据说丕智如今大大小小头衔有20多个;中国华东书画艺术中心主任、华东书画院院长、全国青少年美术活动组织委员会副主席、中国青年美术家协会胶东地区工作委员会主席、青岛市炎黄文化研究会执行会长兼炎黄书画院院长……三是社会活动多,那么多头衔社会活动怎能不多?我所了解和经常参与的是青岛市炎黄文化研究会的活动,他每周至少需要拿出两天的时间去参加各类活动,而且参加这些活动纯粹是无偿奉献,而且经常还要自掏腰包。
社会活动是社会影响力的发挥平台,头衔是历史足迹的记录符号,人品艺德才是艺术家开辟未来的固本基石。我坚信,丕智的路会越走越宽,在他所开辟的这片广阔天地里,会更加惠风和畅,繁华似锦。
孙建章
(笔者系山东省文艺创作研究院副院长、山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秘书长)
作 品 欣 赏









世界王氏网版权及免责声明:1、凡世界王氏网所有作品、图片,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世界王氏网)” 的作品、图片,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谢谢! 本网总机:0593-7639088,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QQ邮箱:1173471839 网易信箱:fjfdws@126.com

相关文章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