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王氏书画篆刻名家王善元·喜迎二十大 翰墨书盛世作品展

王善元
王善元,1965年出生于河南新乡,别署虚静楼、澂堂、老善,先后师承杜汉三、徐正濂先生。曾任河南辉县驻军某部政委,上校军衔,现任新乡市供销合作社监事会主任。系中国书协会员、中国甲骨文书法艺术研究会理事、中国佛像印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河南印社社员、殷契印社副社长。
其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全军、西泠印社大展,被中国文字博物馆、中国篆刻艺术馆、万印楼、解放军铁军文化馆等文博单位收藏。
先后在《书法报》《书法导报》《中国书画报》《书法》《书与画》《青少年书法》《篆刻》《书法赏评》《 书画艺术》等专业报刊发表作品、论文和专题介绍。
出版有《中国篆刻百家—王善元卷》《王善元篆刻—心经卷》《王善元篆刻—兰亭序卷》《王善元篆刻—岳阳楼记卷》《王善元篆刻—吉祥经卷》《王善元篆刻—归去来兮辞卷》《书写新时代—当代书画艺术家•王善元》。

师古不泥见精神
——王善元及其篆书艺术浅谈
许雄志
王善元是河南印社老社员,也是我多年的印友。
善元的老父亲即善书,且饮誉乡里。善元幼时即承庭训,酷爱丹青,受父亲启蒙熏染甚多。上世纪80年代,善元携笔从戎。尽管当时国内各种艺术思潮风起云涌,但他始终保持冷静头脑,不随波逐流,淡定自守,把艺术的触角深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善元能甘于寂寞,放弃常人的休息与娱乐,沉浸于故纸残碑、金石榻本里,通过购买借阅钩勒了大量金石碑帖。由当代到近代,由明清至秦汉,再上溯殷商两周,对汉字生发、演变的轨迹和书写、镌刻风格的流变,返根溯源,作了较为深入系统的学习和研究。尤其是在殷都安阳工作的数年时间,接触了大量的殷商金文和甲骨文,使他的艺术视野更加开阔,更加邃远,为他日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多年来,善元在金文古籀临习方面是下了大功夫的。其不断从甲骨契刻,两周铸铭,先秦古玺、秦汉刻石上皆用过深功。尤其是对《毛公鼎》《散氏盘》《虢季子白盘》及《石鼓文》等经典铭刻心摹手追,淫浸其中。善元在坚持以历代诗词名篇为主题,创作出千余方系列组印之外;还坚持以大篆书体每天创作一幅金文对联,至今已累计完成千余幅。其持之以恒,精勤忘我的创作精神,令诸多业界同仁肯首与嘉许。
以金文为元素的创作模式,概括起来有几种:一是尊重古帖依样摹写;二是在古帖原字形的基础上加以一定的变形;三是集各帖精华而达到融汇贯通。从善元拟结集出版的《王善元篆书三百联》校样中可以看出,善元的作品既尊重古典又能自出新意。既得金石苍茫之趣,又不失书卷之气;字形线条中的刻铸之意与笔墨之润相辅相成,韵味隽永。善元近年所创作的金文作品,总体格调上可以用既古又新,既厚重又灵动来形容。这是他多年持恒精修的结果,殊为难得。当然,在对善元两周金文作品肯定的同时,我以为善元的书法艺术视野还可以将秦汉金文纳入视野。还可以在篆隶交汇地带的秦汉简牍上多加以关注......
孟子曰:“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这个“规矩”,体现在书法艺术里,就是古人历经几千年的智慧在实践中不断创造积累起来的传统规矩与法度。苏轼在评吴道子画时云:“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这个“新意”即是出新。这个出新,是建立在广泛而深入知古的基础上,不知古既无所谓出新。出新是知古之后,大量探索积累中才有可能产生出现的。
有古典元素,有时代的特征,有个人的面目,新意自然会出。我想,善元明白此理。

王善元作品欣赏












世界王氏网版权及免责声明:1、凡世界王氏网所有作品、图片,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世界王氏网)” 的作品、图片,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谢谢! 本网总机:0593-7639088,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QQ邮箱:1173471839 网易信箱:fjfdws@126.com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