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王小斌· 缈缈金峰月 浓浓荆公情

2022-05-09 12:44:38来源:世界王氏网

打印 字号: T|T
        抚州市东乡区甘坑林场,位于县城东南26公里处,场部设在船岭南侧下的邓畬村,全境以山地为主,为东乡区平均海拔最高区域,风光秀美,地处北纬28度左右,亚热带湿润区,降水丰富,温暖湿润,土地肥沃,森林茂盛,物产富饶。林场境内有东乡区最高峰——金峰岭,这里安眠着西晋开国大将军王浑的英魂,这里留下了王安石(即荆公)坚毅的足迹和磅礴的诗篇。多年来,甘坑林场以自身的文化资源与自然资源优势为基础,努力探索文化旅游与农林产业相结合的新型林垦与乡村振兴之路。     
        巍峨金峰,位于古代临川县长寿乡六十二都,明正德七年(1512年)东乡建县后属东乡县长寿乡七都,距王安石故里——临川上池村(今东乡区黎墟镇管辖)二十里,海拔498.8米,为东乡区最高峰,明嘉靖三年《东乡县志?山水?第六》记载其:“在县南七都,东乡县治地脉之祖,境内之山此最高……虎岩泉,在金峰岭上。”该志记载峰顶有“金峰寺”。清朝同治八年即1869年《东乡县志?卷二?疆域?八》记载:“金峰,在七都,距县二十里,为县脉之宗,上有虎岩泉,又有仙观,文捕百虫,虔祷必应,境内此山最高,气象尊严,诸峰环抱,狮蹲虎踞,几横并列,无不巉岩雄峻,有面凹首锐而俯者,土人状其形曰:猴伏尖。有两峰岐出,若跗萼分敷者,曰:花尖岭,其方盘峰、判官尖并峭崿有奇致。迤西北数里,则船岭、榻山、丛岭,为二十一都境。王荆公归临川《再宿金峰》诗:‘十年再宿金峰下,身世飘然岂自知。山谷有灵应笑我,纷纷南北欲何为?’”
        金峰为无数群山环抱,紧靠金峰东北端的是榻山;北金峰,海拔314米;甘坑东峰即船岭,海拔426米;甘坑西峰,海拔353米;两侧还有花尖岭和侯伏尖等等。金峰岭东北端的榻山层峦矗立,木石相间,山石丛列,秀削天成;榻山棋盘石,腾空飞出,下临深谷,沟壑万千,气势磅礴;香炉石三足鼎踞,中间露出一线天光,像一尊石香炉。峰峦叠起,逶迤十余里,东端积烟岭,半山有一水潭,人称龙池瀑布;下端有石岩,隐藏于森林之中。金峰岭北面是石笋山,“一石独嵯峨,不与众山伍。”石高数丈,尖而且直,形如新笋。金峰岭南面是船岭,岭脊自北向南,中间平直,两头高耸,似一艘巨船;岭南有西竺庵,寺后有枕岭,头张似屏风,左右有平地数顷,亦有水井和池塘;船岭悬岩绝壑,绚丽多姿,明朝东乡诗人王曙斗有诗云:“两头交起岭如船,屋小于舟地回偏,欲觅慈航渡天竺,俯看人海堕尘缘。闲云入户僧犹卧,坏壁题诗佛亦怜,世路风波如此恶,问津应许访桃源。”清朝夏皋作有《船岭记》、《榻山记》。传说金峰岭中藏有金龙,这里古时曾开采过铁矿、建冶炼炉炼铁。《抚州通志》有载:“宋乾道年间,郡城东120里东山产铁,置东山铁场,其炉凡四:曰小浆、曰赤岸、曰罗首、曰金峰。每岁共趁办锅铁二十四万二千四百斤,解往饶州安仁,转发信州铅山县,浸铜冶炼。”明嘉靖三年《东乡县志?土产?第十一?货之属》关于金峰冶铁有载:“铁,宋建冶于县东,凡四处。罗首坪炉、小浆炉、赤岸炉、金峰炉。岁有铁课,不知废于何时,产铁之处今不可复寻也。”1988年《东乡县志?第六编?工业志》记载“冶炼:据《抚州府志》载,宋?乾道年间(1165~1173年),郡城东120里,东山产铁,置东山铁场,有炼铁炉4个。”金峰的的炼铁炉,在金峰东北麓,今尚有炼铁残渣。1988年《东乡县志?第六编?工业志》记载“清初,在孝岗、齐源(金峰岭下)建立2家私营铸锅坊。”    
        金峰东麓有王桥港,1988年版《东乡县志?第一章?地质地貌》第49页记载:“王桥港,又称花山港,属信江水系,位于县境东南,源出金峰岭东麓,长8公里,控制流域面积60平方公里。溪水自徐源注入蛮桥水库后,向北流经饶村,至许家汇合章峰水,南流经王桥折而向东。”金峰南侧的船岭有世界稀有树种——木本粮食植物栓皮栎,约500亩,上世纪80年代初遭破坏。金峰气候宜人,物华天宝。如此多娇,必然引英雄竞折腰,有西晋开国大将军王浑墓葬于此,有北宋著名政治改革家、思想家、文学家王安石两宿金峰,挥毫题诗,刻字于石。而金峰周边的王家源、源里、大科、东边源等皆为王安石家族村落。
        西晋平吴将军王浑墓在金峰南麓半山腰,当地居民称其“将军墓”,并在峰顶建金峰寺祭祀他。金峰寺在东乡县1524年版《嘉靖三年东乡县志》(东乡首本县志)有载,1640年《上池王氏族谱》、清道光癸巳《黎墟王氏族谱》、民国《西江王氏族谱》、民国版金溪《月塘王氏族谱》以及东乡礼坊、杨坊、金溪月塘、金溪茅鸿、余江水口、余江畈上及临川县高坪镇太平洋等村众多王氏民国老谱皆记载王浑葬临川金峰。王浑为王安石直系第二十六世祖,明崇祯十三年《上池王氏族谱》记载“浑公,西晋平吴安东将军。初参司马昭军事,征虏将军监豫州诸军,与吴接境,招降甚众。镇寿春,晋伐吴时,率军出横江,征东大将军、司徒侍中。镇其地,世其官,赠尚书左仆射。卒葬临川金峰(即今东乡金峰),娶岳氏,生子四尚、济、澄、汶”。明朝崇祯版《上池王氏族谱》中王师文于明崇祯十年丁丑(1637年)写的《重修汉唐宋历代王氏族谱序》记载:“守承公云: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故捧是谱,而读之,敛躬肃对,不禁其言之长也……即平吴将军浑公之墓,功封荆公安石公之庐,现在金峰、明珠峰诸近地可证也”。 
        1985年时,大型花岗石制的王浑墓碑仍存,墓为坐西朝东向,或许是由其平吴将军身份决定的,晋之前的东吴在晋之东部,王浑墓也应如此。墓碑文为篆体大字“晋征吴将军王浑墓”,碑高一点八米,宽九十多厘米,十五厘米厚;墓上封土高1.3米,宽1.3米,长4米,土面之上由花冈岩石板砌成,露出地面。然而王浑墓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被盗,文物无存,挖出石板三块,每块重达千余斤,其后墓碑遗失,甚憾! 
        金峰群山突兀,悬崖绝壁,数千石制台阶拾级而上,呈金字型,峰顶尖挺,面积仅数百平方米。峰顶的金峰寺、老爷庙,1950年,两寺庙被人为地摧毁,而今古寺庙石磉、墙基仍存,金峰寺坐北朝南,大门南向;老爷庙坐西朝东,大门东向,寺庙相邻而居。千百年来,人们已把王浑、王质之神化了,人们又称金峰寺为将军庙,老爷庙是祭祀王质之的,人们不断地于此两寺庙中进香烧纸、跪拜,乞求大将军王浑、老爷仙君王质之保佑平安幸福、子孙满堂、财源广进。     
        1043年5月,王安石衣锦还乡,回故里拜见八十高龄的祖母谢氏,王安石在母亲吴氏及祖母谢氏众亲人的帮助下与青梅竹马的表妹吴琼完婚。闲暇时,王安石站在上池村明珠峰山顶上,遥望二十里路外的金峰,上池村东屏明珠峰、南侧荆公山、西望白云峰、北眺金峰。在金峰岭脚下,有可敬的叔祖父王质之,他从上池迁出隐居金峰之下。于是,王安石便去金峰拜访他。从上池出发,经过上池以北十里处的骊塘(今鲤鱼塘村),他在这里休息与垂钓,作《骊塘六首》,明嘉靖三年《东乡县志》有载,后人把它刻在骊塘的石碑上。今录其一:“稻畦藏水绿秧齐,松鬣初乾尚有泥。纵蹇寻冈归独卧,东庵残梦午时鸡。”其四:“散策东冈亦已劳,小桥西转有亭皋。絮飞度屋何须柳?花落填沟无数桃。”其后,继续前行来到船岭之下的邓畬村,村里有个青年名士邓铸,年纪与王安石相仿,早已听说王安石回故乡探亲,特此于村口迎接王安石,两位青年才俊相见恨晚,遂结为至交。邓铸后来任过寺、监主簿一类的九品官职,王安石称他为邓监薄。四十年后的元丰六年(1083年)秋,邓铸不顾年迈自故乡来江宁半山园探望王安石,王安石留其住月余。临别际,王安石思念故乡,慨叹人生易老,写下《送邓监薄南归》一诗:“不见骊塘路,茫然四十春。长为异乡客,每忆故时人。水阅公三世,云浮我一身。濠梁送归处,握手但悲辛。”
        王安石辞别邓铸,沿着船岭脚下的崎岖小道来到金峰看望叔祖王质之,在金峰逗留多日。叔祖王质之信佛,王质之带他们游玩金峰,他们在险峻突兀、怪石嶙峋之中喝虎岩泉的泉水,参观“仙观”,“仙观”是质之常来的地方,安石再次感受到佛的力量,他们祭拜远祖王浑的陵墓,怀古抚今。王安石留有诗《金峰晚坐有怀》一首,诗云:“数群归鸟望中明,重叠青山晚更清。松叶唤风陪客语,夕阳过雨著蜩鸣。己思在己不穷事,况有怀人无限情。便欲吟诗涤尘胄,不知新月上高城。”该诗收录于明嘉靖三年《东乡县志》。
        宋朝皇祐二年庚寅(1050年)春,王安石知鄞县令期满离鄞回乡,人们箪食壶浆相送,王安石只带了母亲喜喝的三株堇茶树苗回家,并栽种在上池村东侧的茶园里,赋《东岭茶饴》诗一首,诗云:“见说周原土壤宜,堇茶甘美味如饴。分根远植临川日,采折应须压露葵。”这次回乡,王安石是要把母亲带在身旁。接到上调京师令,王安石经由临川上池村,过骊塘到了金峰,安石对京差不乐意,就在金峰多逗留些日子,此时叔祖父王质之已逝数年,叔祖母健在,王质之葬于上池西南四里的乌石周家村,王安石在金峰下王质之隐居处停留数日,再登金峰,并刻字留念:“皇祐庚寅,自临川如钱塘过宿此。”于此,王安石作有《再宿金峰》诗“十年再宿金峰下,身世飘然岂自知。山谷有灵还笑我,纷纷南北欲何为?”该诗收录于明嘉靖三年《东乡县志》。
        今天的甘坑林场,建于1962年秋,下辖上坊、慈眉、松林三个村委会及甘场分场,总面积70平方公里。场境北高南低,呈三角形,地势较高。境内有着丰富的金、银、铅、铀、锌、钨等矿产资源。全场山林1万1千余亩,耕地6620亩,7500人口。林业是全场的主业,主要经济林为杉木、毛竹、马尾松、木荷、苦槠,农业种植有水稻、蚕桑、大豆、红薯、萝卜、花生、芝麻、板栗、杨梅;近年来,蚕桑、蓝莓、生猪产业发展迅速。龙灯、狮子灯、采茶灯、跑马灯等传统优秀文艺活动丰富着人们的日常文化生活。    
         我们隐迹于金峰、虎岩泉、船岭、瀑布、石灶、石笋、吉岭、滴水岩等自然胜景之中,夕阳西下,古道瘦马。或登高、或休憩、或观光、或吟咏;品虎岩之清泉,赏金峰之缈月;重历荆公之旅,再诵安石之诗;驻足将军墓前怀古,静坐金峰寺内修禅。一切源于自然,一切回归心灵!
 
        撰文:抚州市东乡区红星中学   王小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