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开闽王【013】

闽王祠大门前石狮子有唐韵古风 2004 唐希
按原来的打算,我是要以这文章的标题为书名,写一本关于王审知三兄弟的散文集。2002年,台湾一位办广播的王先生要出资为他的祖先作一点贡献,好在他的听众中传播关于开闽王的故事。在海风出版社编辑的推荐之下,我作了一份方案,要寻访王氏三兄弟在闽的足迹,将历史遗踪与史迹传闻结合起来,图文并茂地展示历史和现状。后来,台湾的王先生说:"真没想到,王审知的故事可以这样写。"遗憾的是,这种形式写作的书不适合台湾的读者,因为他们很少有机会亲临这些遗址,只好作罢。
在筹备写作的过程中,我翻阅了闽国史事和王审知年谱,对福州地区闽国的遗踪进行了走访,将开闽王王审知与福州相关联的史事、遗迹,以及寻访后的观感,沿用原来的书名,一并记录下来。

德政碑与碑亭 2022 唐希
今天,世居福州的人一提起祖先的原籍、入闽经过,十有八九会说是河南人,唐末随王审知入闽。书上也有18姓随王入闽一说, 可现实中又远远不只是 18姓。分析原因,有几种可能,其一,18姓只是王审知队伍中上层人物和骨干分子的姓氏,普通士兵和随从人员不在其中;其二,继随军入闽之后,另有一部分不同姓氏人员后续入闽,后代也称是随王入闽;其三,王审知掌权期间,河南光州、寿州的人氏吃香,有少数人冒用了这种来历。不管怎么说,唐末五代初从中原往福州的大迁徙,在福州的人文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德政碑与碑亭 2004 唐希
唐朝末年,王仙芝、黄巢率众起义。黄巢军队自北而南,经福建、广东之后又北上,攻入了首都长安,八天之后黄巢称帝,国号大齐。战乱之中,河南上蔡人秦宗权乘机割据蔡州,光州人王绪也借机割据了光州,自称刺史。第二年八月,王审知的长兄王潮成了王绪军的军政使。与王审知同为20岁的僖宗皇帝在逃亡的路上,下诏各道兵马进攻黄巢,这为日后的各路蕃镇割据,创造了良好的借口。历史中无数偶然的叠加,便生出了一种必然,它为王审知三兄弟入闽创造了条件。
黄巢起义失败之后,秦宗权在河南蔡州称王称帝,王绪军因不能如命征缴租赋,被迫放弃光州,率领五千人马南下,一路上以他的妹夫刘行全为前锋,经九江、南昌、南康,进入长汀和龙溪一带。军政使王潮举家随军入闽。这些人在河南固始被称为“南迁将士”。.

德政碑局部 2022 唐希
王绪领军入闽是公元885年的事, 那年的八月王潮策划了一场"竹林兵变"改变了这支军队的命运。由于福建丘陵山地道路艰险,部队又紧缺粮食,王绪下令要军队"轻装",不让老弱的家属随军行动, 违者斩首。而军中王潮三兄弟搀扶着老母亲董氏行走在崎岖的山道上, 不服从"轻装"之命的结果是 "命斩其母"。三个孝子的回答是:"既杀其母,安用其子?请先母死。"于是军中乱作一团。
据说,王绪是个杀猪出身,没有文化且生性多疑又残忍。只要军中身材高大又有气质的人均被他设计杀之,连他的妹夫,南行先锋刘行全也不免一死。于是,王潮联合了军队前锋将领以不愿在外为"流盗",要返回中原光州为理由,发动兵变。在当年南安地界北辰山的竹林里埋伏了亲信士兵数十人,将王绪擒拿。史书留下的文字是较温和的,说王绪在软禁期间自杀身亡。
且不管王绪是被杀还是自杀,总之,他死了!谁来当一军之主? 理应是王潮吧!历史的记载玩了一个"天数"的把戏叫"拜剑"。王潮拿了一把剑插在地上,要众将领来拜剑,起誓言说,只要剑动三下,我们推他为一军之主。拜了,唯王审知参拜时,剑从地上跃起。众人称奇, 拜王审知,王审知推让给长兄王潮,自己为副将。
这支五千人的军队开始向北撤退,要引兵回家乡,不巧,走到沙县的时候又发生了大转折。有泉州人张延鲁等人追上了军队,领着一批老乡绅在道上摆好了大酒大肉,要留住王潮的军队,理由是泉州的刺史刘彦若 (有书亦称廖彦若)既贪又暴,要王潮军队为民除害。兵变的南安离泉州仅数十里之遥, 轻车熟道王潮回了个头包围了泉州城,,轻手巧取得到了这片富饶之乡。原来这南蛮之地还有这等美丽、适合人居的地方。

德政碑座雕刻用莲花瓣作装饰 2022 唐希
当时的福州由福建观察使陈岩把持着。 陈岩是闽赣交界的建宁人,在皇帝号召各路打黄巢的时候组织了 "九龙军"一路追黄巢到福州,他进福州不久,黄巢已闯到了广东。占领了闽都的他便割据了福建,号称观察使。他看王潮军队不好惹,又占领了闽南的大部分土地,便居高临下地给王潮一个泉州刺史,纳入陈岩麾下。王氏政权能得到认可,留在拥有以泉州为中心的闽南土地,总比当"流寇"来得好,暂时得到了满足不再引兵回家乡。王氏割据福建便从此开始,那是886年的八月,王审知25岁。
由此相安几年。890年的冬天,陈岩病危,病时他派人送书信给王潮,要他来福州代掌管福建的军政大权,然而书信未到泉州,陈岩便在第二年的正月二十九去世。信怎么会走这么久?至今无人过问。是信使故意慢慢走,还是半路被杀被抢?或者说压根就没有这封信,历史开了个玩笑。总之,陈岩妻子的弟弟范晖,在众将士的"选举"中登上了留后的宝座,成了福建临时的最高军政长官。看来,王潮要取得政权一定得动刀动枪了。
也许,范晖将这留后当得不怎么好,傲慢且好色。陈岩的得力部下大多投到王潮的麾下,还将范晖说得一无是处。
892年的二月,王潮决定打范晖了。他派自己的堂弟王彦复为主将都统,王审知为副将都监,领兵包围福州城,沿途莆田百姓送来军饷,擅长行舟的沿海闽越后人驾船从海路支援王潮军队。
福州子城是坚固的,王彦复的军队久攻不下,范晖又从浙江调来了五千援兵。王审知以士兵伤亡较多为理由,向王潮请求撤军。王潮不肯,他说:"兵尽添兵,将尽添将,兵将俱尽,吾当自来。"表示了福州非取不可的决心。王彦复、王审知兄弟只好亲自上阵。一年三个月之后,城中粮食已尽,援兵返回浙江,范晖只好弃城而逃,逃到海边被部下杀了。
王潮入城之后自称留后,将女儿嫁给陈岩的儿子,并厚葬陈岩于北郊太平乡,还请黄巷的名儒黄璞撰写碑文。这碑文到清康熙年间从荒山 中出土又消失。据说建宁县还有陈岩的衣冠冢,毁于20世纪60年代。

花岗岩戟座雕刻有两种风格,都用了莲花和灵芝作图案装饰 2004唐希
蕃镇割据的唐朝末年, 地方政权掌握了实际控制权之后,皇上便要加官。896年,朝廷将福州提升为威武军,令王潮为节度使,还给了一些相当于"部长"、"副总理"之类的虚名,表明享受的级别待遇,以示皇上的关怀。
第二年(897年)十二月,王潮因病去世,王潮病重期间,掌管威武军日常事务的不是王潮的四个儿子,而是王审知。后来,王审知与在泉州当刺史的二哥王审郢推让之后,王审知自称福建留后,并上报朝廷批准。第二年(898年)的十月,升为威武军节度使,那年王审知37岁,开始了在闽执政头尾29年的历程。
唐末五代初,中原大地是"城头变幻大王旗"的割据年代。拥兵自重的地方武官只要有胆量举起王旗,便可以称王称霸,随之而来的是各方势力与中央政权的讨伐,战争中吃苦的还是普通百姓,军阀本身最终也要成为战乱的牺牲品。
王审知清醒地看到了这一点,面对这严酷的存亡问题,他的策略是"宁为开门节度使,不作闭门天子"。他臣服于中原的政权,不管是名存实亡的唐朝,还是后来的后梁、后唐,他都一 一纳贡,俯首称臣。在"中央"势力的保护下,有了名分,再与周边的割据蕃镇和睦相处,甚至外交联姻。安定的社会环境为闽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更难得的是,王审知在和平的环境里居安思危,他三度扩建城池,用的是上好的陶砖,算是做好了战争的准备。他所建造的城池在后来南唐兵入侵时,切实地起到了保护城市和百姓的作用,这是后话。
王审知从中原带来的军队,主要以农民和职业军人为主,要开创闽国的繁荣离不开知识分子。正好,中原战乱,文人逃难入闽,被王审知兄弟当作贵宾委以重任的文化人便有:翁承赞、韩偓、徐寅等,作为王审知的"智囊团",他们在开拓和发展闽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现在很难判断,王审知一系列治闽方略中,有哪些灵感是来自知识分子的大脑细胞。
王审知的时代是中国佛教盛行的时代。僧人在社会活动中扮演了神的代言人的角色,往往在历史进程中起了关键的作用。王审知兄弟入闽之前,途经洪州(今南昌)。当地的节度使钟传看他们是从中原流落来的军队,有想打他们的主意。洪州上蓝寺一和尚看了王潮之后便对 他说:王潮与福建有缘分,如果杀了王潮,则对你钟传产生不利的结果,这支流浪的军队在佛的旨意下免遭战火。王审知从中悟到了宗教的能量,他从入闽之始,便是佛教的积极传播者。雪峰寺、开元寺、涌泉寺都得到了他的资助,在福州城,他先后建造了开元寺寿山塔、于山报恩定光多宝塔、大中寺慧光塔、乌石山神光寺神光塔,以及嵩山安福院新塔等佛教浮屠。他也因此得到僧人的回报,在王潮重病之时的一次庙会上,一个坐禅的和尚突然指着王审知,称他是神的儿子降临人间,为他的执政作舆论准备。
智商过人的王审知敬畏神明的同时,也将宗教信仰当作了一种政治工具。福建自古是闽越人的地盘,在他们的生活习性中因信巫术崇鬼神而创造了属于民间信仰的神灵。这些非儒、非道、非佛的神灵在中原人的眼里可能都是些"淫祀"。然而,王审知不仅不加禁止,而且给予封赐,不仅封赐,还帮着制造神灵。闽越王庙、白马三郎庙宇得以保护并封号,被王绪杀害的前锋刘行全也有了庙宇,在漳州、泉州、福州称忠显庙、显应庙,有的封为武宁侯。崇尚地方神灵,让它们与佛、道、儒共存是王审知入乡随俗,与土著居民贴近身心的一种政治需要。
王氏政权入闽,前后共立寺庙二百六十七座。划出良田为"寺田"以供养大量的剃度僧人。这些做法历史上早就有人提出异议。我以为其中最大的负面效果应当说是培育了其儿子王延钧的权力神授的思想。他无能无德,治闽无方,却听信术士的谗言:命定能当天子六十年,六十年之后是大罗仙主。在此思想指导下断绝对朝廷纳贡,自建皇宫称帝,横征暴敛,招来杀身之祸,又引发了内乱。这是后话了。
925年,64岁的王审知因病去世。他生前尊重神明,死后亦被人尊为神明供奉。闽国灭亡之后,吴越国钱氏政权由海路出兵进入福州,利用王审知建造的带钱纹砖的城墙抗拒南唐的军队,并将王审知的城 东住宅改为"忠懿王庙"。王审知的闽王府因此得以保存,其间王氏与钱氏政权之间的外交联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今天的闽王庙位于庆城路,以寺名为路名,这在福州是少有的。寺庙原系王审知儿子王延曦的住宅,后施作永隆金身罗汉禅寺。庆城寺命名于宋朝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离开王审知逝世已经85年。期间经历了两件与城有关的大事。其一,是宋太祖开宝七年(974年),吴越王以钱昱为福州刺史,上任之后,他便将闽王庙以东的唐罗城向东扩展出一个耳朵形的突出部,再向南、向西划出一个漂亮的尾巴,人称宋外城。同时,还将闽王庙作了一番修葺。其二,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 年),吴越钱氏政权将自己实际控制的土地献给大宋王朝,史称 "纳土归宋",其中包括了福州城。这种服从中央不搞分裂的行为顺应了历史的潮流,让百姓免遭战争的涂炭,有着积极进步的意义。纳土献城是有历史成就感的,庆城寺寺名与此是否有点关联呢?庆城寺的镇寺之宝是三尊来自高丽的铜佛像供于西殿的小木塔以及殿前的两方石笋。

祭祀大厅雕塑着王审知像 2022 唐希
现存的闽王庙并不十分壮观,一扇红色宫墙紧挨着十九中学的大门围墙,红色的大门门槛稍低于门前的马路,显出年代久远的深沉感。正门前是一对淡红色花岗岩打制的双狮。宫墙上方的 "奉旨祀典""闽王祠""八闽人祖""绍越开疆"以及"崇德""报功" 的题刻构成了王审知的"名片",显得宁静而悠远,既有着远古的王气,又有与世无争的豁达。
距今千年前的唐末五代初,王审知筑罗城建夹城的时候,闽王庙一带可不是今天这个样子。清末民初,闽王庙的门前还有一个大埕,隔着一片开阔地才到将军署衙门(今天的省立医院)。
位于威武军门东南方的王府,按照当年封建割据时代等级规矩建造府第,体现威严。与众不同的是,它的大门前两侧陈列着兵器戟,作为仪仗,是皇上赐给的宝物。这些沉重的兵器支立在花岗岩打制的中间带孔的圆型基座上。现存的门戟基座有7个, 高约0.9米、口径约0.6米,中间束腰,并刻有莲花和灵芝图案。按王审知墓志铭的记载,唐末和梁初,两次封侯的时候,皇上都特许他在住宅前打造门戟,以示恩宠。

乞土胜地碑 2004 唐希
作为闽王国最高首府,每年立春前一天的迎春牛活动 必定要在这里举行。这古老的民俗来自中原大地,为了不误农时,唤起耕作意识,福州郡守组织人员在开春之前用竹藤扎好牛的骨架,在闽王府前行香,向土地致礼之后,象征性地取土,抹在外壳做成一条"土牛",再由人扮成 "勾芒神"鞭打土牛"走"过城市乡村,期许这“迎春牛”或称“鞭春牛”能保佑五谷丰登的民俗活动十分神圣。至今,闽王庙一进天井的东墙上还嵌着石碑曰:"乞土胜地"。作为农民出身的王审知,在这庄严的民俗活动中与人民的心贴在一起。
1981年,福州市再次修缮闽王庙时,将祠堂大厅垫高一米。那时庙内保存着三块记事碑文。分别是唐代的《恩赐瑯琊郡王德政碑》宋代的《重修忠懿王庙碑铭》,明代的《重修忠懿闽王祠碑记》。其中,《德政碑》因其撰文严谨、书法精美、体量巨大,又刻工精细,加上年代久远,在文物界有四大名碑之称。
这高达4.9米、宽1.87米的黑色页岩碑,刻于大唐王朝的最后年代-天祐三年。那几年,中原大地发生了什么大事呢?天祐元年的正月,掌握实权的朱温将唐昭宗及文武百官逼出长安,闰三月抵达洛阳;四月,在混乱之中,昭宗加封王审知检校太保,封瑯琊郡王;八月昭宗被朱温杀死在椒殿,立13岁的哀帝。次年又杀昭宗九个王子,投尸于池中。最后于天祐四年四月朱温在开封称帝,是为大梁国(后梁)。
就在这三年的时间里,王审知正在福州扩建南北夹城,将于山乌山纳入城内;在于山建白塔和白塔寺;在雪峰山修枯木庵、开凿万工池;在鼓山建造涌泉寺;在今天的东街口以北建还珠门;开辟对外海上贸易的甘棠港;在开元寺铸金铜佛;吸纳中原落难的知识分子来闽,开办"四门学",搜集整理中原散失的书籍文稿…
王审知被授德政碑是当之无愧的,历史在比较中显现文明和进步,连大唐王朝290年历史上最无能的皇帝,在这块黑色的碑石上留下"慧眼"。礼部侍郎于竟执笔的碑文将闽王这段历史镌写得文采飞扬,毫无气若游丝的末世之象。

王审知素有“骑马来骑马去”的说法 2004 唐希
王审知去世后先葬于城北凤池山,后来,儿子们认为风水欠佳,便迁葬在莲花峰下,今天的森林公园大门以东,称宣陵。五代闽国时,从莲花峰上鸟瞰正前方是一片宽阔的湖泊湿地,远方的五虎山如同一案台横陈于视野之中,极有气派。其右下方为闽国最后一王王延政的墓地今已融入"万寿园"中。王审知陵园和史迹纪念馆2004年正在修葺和建设之中。1981年,从墓中掘出的闽王墓志和任氏夫人墓志铭,如今陈列在庆城寺闽王祠里,文史文博工作者因此解开了闽国史上的部分疑团。
(作者:唐 希 原载《福州文化散说》 海风出版社2004年版 2022年校订)
世界王氏网版权及免责声明:1、凡世界王氏网所有作品、图片,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世界王氏网)” 的作品、图片,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谢谢! 本网总机:0593-7639088,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QQ邮箱:1173471839 网易信箱:fjfdws@126.com

相关文章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